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
4533400000179

第179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细节是关键(10)

这个年轻人答道:“在我原先住的地方,人们都十分友善,积极乐观,愿意帮助别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其实一点也不愿意离开那里,但父母希望我能开阔视野,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老镇长听到年轻人这样说,非常高兴,向他伸出手来,说:“孩子,欢迎你!这里住的都是你说的那类人。你会喜欢这里的,你会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好时光。”

历史上有过很多智者和先贤,他们的眼睛总是雪亮的,看人、看问题都很准确,很恰当。然而,生活中却不一样,还有另外一群人,虽然并没有戴太阳镜或茶色眼镜,看人却总是带有“颜色”,常常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成分。这种人,相当于门缝里看人,一洞窥天,全是偏见。

消除成见,正确看待他人

用有色眼光看人,也就是带着固有的感情色彩,带着成见去识别人。虽然这是识人中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用有色眼光看人的情况屡见不鲜,不胜枚举。但是一般来说,最集中地体现在对没有出名的“小人物”的轻视上。然而,大家好像忽略了,名人不也都是从小人物里走出来的么,下面就有关于这种情况的真实案例: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天才数学家伽罗华在17岁时把关于高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却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出,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地说道:“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好在贝尔并没有相信这家伙的一派胡言,凭着高度的自信将实验坚持了下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是一种用有色眼光看人。而且很多情况下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还要严重,还要恶劣。下面就又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悬赏征文。来自荷兰的惠更斯文章最好,可是,就因为他不是英国人,竟然被扣发了文章。后来,他的论文在法国出版,他本人也当上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离去,不仅使法国的科技更加强盛,也使英国本来可以更快发展的速度降了下来。又给英国加上了一个傲慢与偏见的新典故,可以说是造成了三层损失。

用陈旧、过时甚至是封建的眼光看人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一个人最初的工作可能简单、平凡,但这并不妨碍他将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所以,看人时也不要以对方现在的状态而故作聪明地评价他的将来。同样的道理,故友相见,也不要凭借原来的印象来评价对方,说不定对方已由当年的环卫工人成长为显赫一方的企业家呢!这在现代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为人处世,须得小心。再说,即使对方还是环卫工人,难道就不值得你尊敬么?难道就低你一等么?

维拉的童年记忆基本上是被她自己的童年给毁了,她的童年非常糟糕,家境贫寒。读书也不多,年满16周岁后靠着在城里工作的叔叔介绍,才得以在一家公园里当上环卫工人。维拉是个勤奋好学、上进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经过自己的努力,二十岁时他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中心颁发的大学文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维拉发现文化礼品市场巨大,就集资做起了文化礼品生意。就在五年之后,他的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文化礼品公司。于是他决定衣锦还乡,他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位十年未见的村里长辈。长辈关心地问他:“在公园当环卫工人的时候,受人欺负吗?”他一时无语。明白长辈也是关心自己,但是这样的问答确实让两方尴尬。

如果总是习惯用有色眼光看人,会让我们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影响往往都是无形的,很难察觉到你对别人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因为别人未必会直接跟你说,很可能表面与你相处很融洽,心里却埋着仇恨。这可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摘下这副糟糕的眼镜,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以眼前论眼前,凭事实说话,对别人做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避免那些尴尬与误会,创造更和谐,更诚恳的人际环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不盲目崇拜,走向自我成功

一位女孩又一次地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想死又觉得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想活又提不起精神,一切的起因都源于那场摇滚音乐会。那是周末的晚上,好朋友雯雯来约她去听摇滚。她受母亲的影响,觉得摇滚不是“好东西”,便不同意去。可经不住好朋友的纠缠,就撒了个谎跑去,进了摇滚音乐会会场,起初,她觉得周围的人都有点“病”,神经兮兮的,头上扎根红布条,又喊又叫,慢慢地,她也坐不住了,也和周围的人一样站了起来,随着台上的歌星一起唱,一起跳。她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她一下觉得心中升起一颗明星,她觉得自己属于这颗星。

后来的故事几乎千篇一律。她收集所有的歌带,把偶像的照片,贴满整个屋子。她上课下课眼前总晃着那个影子。她疯了一样到处赶场。偶像在哪儿演出,她就系着红布条,举着写有偶像名字的红旗去呐喊助威。慢慢地,她功课落下来了,人瘦下来了,不能控制自己一刻不去想他。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偷偷“借”了父母1000元钱,写了一封告别信,带着简单的行李出走了,去追随他的偶像去了。偶像总在人群的包围中,她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他。刚开始她觉得这样天天看见他、听见他的歌声也满足了。但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忍受不住了,她想彻底地拥有她的偶像,哪怕仅仅是一天,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她住进偶像住的饭店,包了房间,打电话邀请偶像来“坐一坐、聊一聊”。偶像很绅士地谢绝她——一个小女孩的邀请,很兄长地问候她,希望她回家去。她依然不放弃,依然锲而不舍地每十分钟打一次电话,但接电话的再也不是偶像。第二天,她的房间里来了一位偶像的朋友。她哭了,她说:“我只想完全地拥有他一会儿,就一会儿。”偶像的朋友说:“这不可能,他要对你负责。他是为了你好。你回家去吧。你应该去上学,你慢慢会忘记的。”

偶像的朋友把她送回家,急疯了的父母如获至宝,对人千谢万谢。没有责备女儿,反而更加爱护,专门请了保姆在家照看“生病”的女儿,生怕女儿再次出走。可是她说:完了,全完了,完了,才知道什么叫完了……她觉得自己的生命随着偶像对自己的拒绝一起消失了。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觉得自己毫无生存的价值。她每天都生活在自我否定和无尽的绝望中。

崇拜一个人竟然达到如此地步,已将“盲目”两字推至极限了。这个女孩才仅仅17岁,她真正的生命历程其实还没有完全开始,她正是应该拥有花一样绚丽多彩的生活,拥有朝阳一样辉煌的前程啊!拥有所有不再是17岁的人所艳羡却不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年华!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属于自己的美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自然的规律,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化才变得丰富多彩,才变得繁荣昌盛。你不必,也不应该依附于明星,不必借助明星的光辉照亮你的生命。就是你自己,就有很多方面要比你崇拜的明星更强,也许你唱歌没有明星好听,但是你的知识比他丰富,也许你长得并不像明星那么迷人,但是你是否知道那些明星日日夜夜地嫉妒着你们那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一个明星是很正常的,因为“被人喜欢”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都不要丢失你自己,不要空耗你的青春。为一个遥远的明星而浪费自己的精力,空耗生命中只有一回的青春,实在太不值得了。如果真的喜欢明星,可以把他当成你的目标,然后增强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你自己的明星,这样不是更好么?

如果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你能不能预测一下结果: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一个冰箱的冷冻室里,那么,哪一杯水的结冰速度更快?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这还用问么!”非常遗憾,你们都错了。在1966年之前的人类全都错了。而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6年的一个夏天,当然,非洲的夏天很长的……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正确的。有句话说得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像姆佩姆巴碰到的这个似乎是常识性问题,我们稍不注意,便会像那位老师一样,做出自以为是的错误结论。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靠前辈、老师的经验生活着,把他们的话奉为圣旨,而且认为他们是为了不让自己走弯路,于是深信不疑,明明看见有更好的道路,也不去走,把自己的生活放在了轨道里。甚至有时候,依照先辈的经验去做事情的时候碰壁了,却不会从经验中去怀疑,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借鉴别人的经验确实没错,也会让自己少走弯路,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原因。但绝不至于到“说一是一”的地步。如果不加思辨,只知道一味地听信他人,走其他人走过的路,那么你也就把你的人生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这种行为就是盲从,有趣的是,盲从在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里基本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和智力的高低关系不大,而是看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从前有一只小麻雀,它特别喜欢美丽的孔雀,所以总想学孔雀的样子。孔雀的步法是多么骄傲啊!孔雀高高地仰起头,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那开屏的样子是多么漂亮啊!“我也要像孔雀一样,”麻雀想,“那时候,所有的鸟赞美的一定会是我。”

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伸开尾巴上的羽毛,也想来个“麻雀开屏”。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方步。可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很疼。最糟的是,其他的鸟——趾高气扬的黑乌鸦、时髦的金丝雀,还有笨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一会儿,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

“我不玩这个游戏了,”麻雀想,“我当孔雀也当够了,我还是当个麻雀吧!”但是当麻雀还在想象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可能了,它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先是怎样走路的了,所以它除了一步一步地跳,再没别的办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麻雀为什么只会一步一步地跳而不会慢慢散步的原因了。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因为多种原因,文学创作特别盛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写诗。于是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著名作家指导,当时作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学生听语气意犹未尽,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

于是继续用自己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继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为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事业有成,在一次高层次酒会里遇到了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休息时间,两个人攀谈起来,年轻人忍不住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还有什么比这个能力更重要的么?搞什么精简?那些删除文字的工作是编辑的任务啊!只要你能正确运用这样的能力,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权威的意见固然可以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而不能把人家经过短暂思考的几句话就当成了人间的真理,权威本来也是和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只是他们通过一些恰当的或不恰当的手段得到了另外一些芸芸众生的推崇,权威说的话并不都是对的。也肯定不会在每一个方面都懂。比如一个权威的画家,如果他在点评核物理学的某个理论性的知识点,这样的话,你也要相信么?要知道,不管别人说什么,作决定的还是自己。因为承受其后果的也是你自己,而不是那些权威,何况有一些权威的本身能力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要知道这些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不代表永远是权威,而且权威有很多,很可能各执一词,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那点事互相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呢,你到底该听信谁的呢?今天正确的权威不代表真理!这是在那个范围内的名人罢了!崇拜和盲从他们,就和崇拜和盲从一个肤浅的歌星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也许连他自己也会吓一大跳,重新反思自己随口而出的话。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是怎样?如果你说不,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错误,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就会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满足以及最终的自我成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他们的话只是一些路边的广告牌,你信也好,不信也罢,但是都应该在自己的脑子里过一遍,不要被他们随意的几句玩笑也当成了人生准则,要知道,只有这样独立的思考,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只是遵从别人思想的奴隶,别人理论的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