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3)
45378300000016

第16章 戏曲·影视奇观(1)

戏曲种种奇趣

昆剧

昆剧,即昆曲、昆腔,也叫昆山腔。昆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它以唱词典雅,表演细腻,音乐缠绵婉转为特色。它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声腔和曲调,乃至部分剧目,都被大量地吸收入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被尊为“祖剧”。

昆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四大声腔”。它产生于元代后期,当时南戏流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遂成为昆腔。伴奏乐器兼用笛、箫、笙、唢呐和琵琶、三弦以及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上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古典名剧如《十五贯》。

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它流传全国,影响最大。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调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为“京戏”。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套规范化程式。京剧的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称为“皮黄”。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术高超,唱腔悠扬委婉,念白也具有音乐性,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表演艺术体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的分工。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特的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绣凤,质量考究。在化妆方面,生旦浓妆重抹,净丑勾画各种脸谱,以表示忠奸善恶。剧目过去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三国戏、水浒戏等,如《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等,现在还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

20世纪初,京剧风行全国,形成了“京派”与“海派”。在北京,先后涌现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和“四大须生”等;在上海,出现了小生俞派、老生麒派、武生盖派等。

自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团频频出访,对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越剧

越剧的历史悠久,因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而得名。1906年春节,嵊县农村六位说唱男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赖婚记》,被称为“的笃班”,又叫“小歌班”。后流行于杭州地区,演员仍为男性,剧目大多反映农村生活。1923年春,艺人金荣水在嵊县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女子戏班发展很快,不久就取代男班,盛行于浙江、上海。袁雪芬就是来自嵊县农村的越剧花旦,到上海后倡导越剧改革,组织雪声剧团,表演上吸收了昆曲和话剧的长处,丰富和发展了越剧,并把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

20世纪50年代起,越剧团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如《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等。现在还创作、改编了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地方戏

我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遍及各地,剧种达三百多个。除了昆曲、京剧、越剧以外,影响较大的还有评剧、黄梅戏、豫剧、粤剧、川剧、秦腔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最初是从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和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10年由民间说唱形式过渡到舞台戏剧,产生了评剧,它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代表剧目为《小女婿》、《刘巧儿》和《小二黑结婚》等。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清代中期流入安徽安庆地区,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形成黄梅戏。黄梅戏长于抒情,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厚,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是在河南地方小调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蒲州梆子等形成的,流行于河南和邻近各省。声腔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男声高亢,女声活泼,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男声苍凉悲壮,女声委婉缠绵,擅长表演悲剧风格的剧目。着名演员有常香玉等,她曾演出了《穆桂英挂帅》等。

汉剧:旧称汉调、楚调,是在西皮、二黄两种声调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粤剧:是由明清两代流入广东地区的弋阳、昆山、梆子等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的。用广东方言演唱,表演粗犷、质朴,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香港、澳门。代表剧目为《搜书院》、《关汉卿》等。

川剧:又称川戏,是由四川民间灯戏融合昆腔、高腔、胡琴、弹戏而成的,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贵州。川剧的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色。它的表演艺术细腻,技术要求严格,自有一套程式动作。代表剧目有《柳荫记》、《拉郎配》、《秋江》等。

秦腔: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曲调和饶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陕甘一带古代为秦地,因名秦腔。它与昆腔、弋阳腔、青阳腔并列为四大声腔。表演以梆子击节,音调激越高亢,长于表演雄壮、悲愤的情绪。代表剧目有《三滴血》、《赵氏孤儿》等。

话剧

话剧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如果说“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那么“写实”是话剧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话剧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它通过剧中人说话来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表达主题。说话有对白、独白和旁白。

话剧在欧美各国通称为戏剧,我国的话剧1928年由洪琛提议统一定名为话剧。

早期话剧是适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的。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下,留日学生欧阳予倩等组织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标志我国早期话剧的诞生。早期话剧剧本是幕表式的,演员凭借简单的故事梗概和幕表进行即兴表演。

现代话剧诞生于五四运动以后,经过留美专攻戏剧的洪琛积极倡导,于1924年成功地演出了根据英国王尔德作品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现代话剧提倡非职业性演出,主张严格遵守剧本和排演制度,改变了新剧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田汉的现代剧《名优之死》等的演出,奠定了现实主义戏剧文学在话剧运动中的地位,提高了话剧艺术的思想和艺术水平。20世纪30年代,夏衍、曹禺等的优秀剧作《上海屋檐下》、《雷雨》、《日出》等标志着话剧的新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现代话剧蓬勃发展。

曲艺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创造的。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辅以表情动作,配以乐器伴奏。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一个演员摹拟多种角色)的特点。不用化妆,道具简单,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曲艺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唐代有说唱故事的“说话”,宋代流行“鼓子词”、“诸宫调”,元明清又出现许多曲种。在我国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艺术。其中汉族的曲种按其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评话、相声、快板、鼓曲四大类。每类根据艺术特点、音乐曲调等又可划分为扬州评话、山东快书、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

曲艺的传统曲目题材与戏曲剧目基本相同,如列国、三国、两宋的历史演义等。由于曲艺简便易得,便于迅速反映现代生活,还编演了许多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

评话

评话只有一个演员,只说不唱,借助一把纸扇作为道具,摹拟文臣武将,用一块醒木击桌,渲染情景气氛。

评话分评书与评话,俗称大书。评书也叫评词,形成于北京,流行于京津、河北和东北一带,用普通话说书。评话又分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福州评话、湖北评话、四川评话等多种,用方言说讲。评书与各种评话各具艺术特色,都具有共同的个性:一无布景,二无伴奏,全凭演员的口头表演艺术,坐说不唱,表演上完全靠说表、噱头、口技、手面和眼神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评话传统曲目以历史故事和武侠、神怪故事为主,有《三国》、《水浒》、《隋唐》、《西汉》、《岳传》、《英烈传》、《杨家将》等,还编演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现代曲目。

相声

相声是演员们用幽默语言和诙谐表情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已成为流传最广、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

相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时的俳优和唐时的参军戏。宋代的瓦舍有不少“滑稽含玩讽”的表演。明代以来,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说笑话发展得很普遍。现代形式的相声大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最初流行于京津地区,是一种北方曲艺,后来扩展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