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了解数学名人
45445600000010

第10章 毕达哥拉斯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泰勒斯的传人,生于希腊东部的萨摩斯岛。他年轻时代游历过埃及、巴比伦等文化与科学发达的地区。他是载入史册的古希腊第二位杰出数学家,第一位是比毕达哥拉斯大50岁左右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的克伦吞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那是一个集科学、宗教与哲学于一身的帮会性质的学术团体,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的门徒们继承本学派的宗旨,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这个团体明显地拥护贵族政治,反对民主思想,当时它在爱琴海、地中海和亚德里亚海沿岸地区的影响很大,意大利的民主力量对毕达哥拉斯恨之入骨。

毕达哥拉斯在世时,该学派有男女成员300多名,毕达哥拉斯允许妇女参加学术活动,这在当时是一种开明之举,例如她的学生西雅娜(Theano)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女才子,是一位极富数学天才的女科学家,嫁毕达哥拉斯为妻。

这个学派内部实行学阀式独裁,入伙成员必须把个人财产全部归本学派集体所有,每个人的发明创造皆声称是毕达哥拉斯的成果,毕达哥拉斯一时十分得势,公元前430年,希腊银币上就铸有毕达哥拉斯的头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有铁的纪律,规定一切服从毕达哥拉斯,违背者处死。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上的信条是“万物皆数”。他们所说的数仅指正有理数。他们认为10是完美无缺的,因为1+2+3+4=10,称1,2,3,4为“四象”,认为10是人的灵魂。加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宣誓仪式上的誓词的第一句是:“我谨以赋予我们灵魂的“四象”之名宣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是,整数是人与自然界各种性质的基础,为研究人类和宇宙,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整数。他们这个学派十分重视教育,且把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规定为四大基础课,号称“四艺教育”。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算术成果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数论(number theory)的开山鼻祖。

1.亲和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规定1是自然数n的因数,而n不是n的因数。一对数n1与n2,若n1的全体因数之和等于n2,n2的全体因数之和等于n1,则称n1与n2是一对亲和数。

例如,284与220这一对数满足:

284的全体因数为1,2,4,71,142

1+2+4+71+142=220

220的全体因数为1,2,4,5,10,11,20,22,44,55,110

1+2+4+5+10+11+20+22+44+55+110=284

所以284与220是一对亲和数。

毕达哥拉斯说:“亲人就是另一个自我,犹如220与284一样。”

毕达哥拉斯学派赋予亲和数以人性化和神秘化的色彩,甚至有几分迷信的成分。他们把220与284做成两枚“护身符”。如果一人甲配戴220护身符,另一人乙配戴284护身符,就表示甲乙二人是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亲友。

亲和数对是很难寻找的一对自然数,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才发现了另一对亲和数为

17296,18416

1886年,16岁的意大利少年帕加尼尼(Paganini)发现了一对亲和数

1184,1210

1747年,瑞士大数学家欧拉(Euler)找出30对亲和数。后来,欧拉又找到另外30对亲和数。

阿拉伯数学家考拉(Korrah)给出了一个亲和数对公式:

若x>l,x∈N,a=3×2x-1,

b=3×2(x-1)-1,c=9×22x-1-1

若a,b,c皆素数,则2xab与2xc是一对亲和数。x=2时,得亲和数对220与284。目前已经找到数以千计的亲和数对,其中最大的一对为111448537712,118853793424。

寻找亲和数对仍然是数论中的难题之一。

2.完全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一个整数各因数之和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整数时,分别称这个整数为过剩数、不足数或完全数。例如6=1+2+3,所以6是完全数。28=1+2+4+7+14。所以28也是完全数。

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证明了下面命题:

若2n-1是素数,则N=2n-1(2n-1)是完全数。

今日称2n-1形素数为梅森素数。

现成已知211211(211212-1)是一个完全数,它是一个6751位的天文数字,已经不便把它抄写在纸上。

1936年3月27日,联合通讯社播发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报道,宣布芝加哥大学的克利格(krieger)博士发现了一个155位的完全数N,他用了5年时间证明了它当真是完全数:

Nk=26,815,615,859,885,194,199,148,049,996,411,692,

254,958,731,641,184,786,755,447,122,887,443,528,060,146,

978,161,514,511,280,138,383,284,395,055,028,465,118,831,

722,842,125,059,853,682,308,859,384,882,528,256。

事实上,Nk=2256(2257-1),难点是证明2257-1是素数。

欧几里得公式N=2n-1(2n-1)给出的是偶完全数,至今无人找出一个奇完全数,又不能证明有无奇完全数。

较小的完全数是:

6=2(22-1),28=22(23-1)

496=24(23-1),8128=26(27-1)

1985年,用巨型计算机验证了

2216090(2216091-1)

是完全数。至今已验明的完全数也只有几十个,主要困难在于检验2n-1是否是素数。

3.形数

三角形数n3

第n个三解形数是

n3=1+2+3+…+n=12n(n+1)

正方形数n4

第n个正方形数是

n4=n2

由于n4=n2=12n(n+1)+12(n-1)n,可第n个正方形数是第n个三角形数与第n-1个三角形数之和,见图24。

△ABC对应的为n3,△A"B"C"对应的是(n-1)3,正方形ABCB"对应的是n4。

五边形数n5

n5=1+4+7+10+…+(3n-2)

=[1+(3n-2)]n2

=[n+(3n-1)]2

=n+[3n(n-1)]2

=n+3(n-1)3

即第n个五边形数是n与3个第n-1个三解形数之和,见图25。

从图25上我看到一个n5分解成△ABC,△A"B"C",△A"B"C"与线段DE上的点数,这3个三角对应的三角形数是(n-1)3,CD上的点数是n,所以n5=3(n-1)3+n。相似地可以讨论n6,n7,…。

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及第三次数学危机

勾股定理最早的发现者是巴比伦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就发现了这一重要定理,中国独立于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1世纪发现了勾股定理,但第一个证明勾股定理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的证明用的是面积法,见图26。

图26中的三角形全等,于是得出c2=a2+b2。

传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且证明出勾股定理的那一天,宰了百头牛祭天,后人亦称此定理为“百牛定理”。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发现自然数a=12(m2-1),b=m,C=12(m2+1)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其中m是奇数,称12(m2-1),m,12(m2+1)为毕氏三数或毕氏勾股数。但毕氏三数不是勾股数的全体。所谓勾股数是指3个正整数a,b,c,使得a2+b2=c2。

中国的商高说勾3、股4、弦5,即3、4、5是一组勾股数。而且可以证明这组勾股数是唯一的连续3个正整数组成的勾股数组。

如果(a,a+1,c)是一组勾股数,则(3a+2c+1,3a+2c+2,40+3c+2)也是一组勾股数。事实上,

(3a+2c+1)2=9a2+4c2+1+12ac+4c+6a

(3a+2c+2)2=9a2+4c2+4+12ac+8c+12a

(4a+3c+2)2=16a2+9c2+4+24ac+12c+16a(12)

又因a,a+1,c是勾股数,则以a2+a2+2a+1=c2,即

c2=2a2+2a+1(13)

把式(13)代入式(12):

(3a+2c+1)2=9a2+4(2a2+2a+1)+12ac十4c+6a+1

(3a+2c+2)2=9a2+4(2a2+2a+1)+12ac+8c+12a+4

(4a+3c+2)2=16a2+9(2a2+2a+1)+24ac+12c+16a+4

于是得

(3a+2c+1)2+(3a+2c+2)2=(4a+3c+2)2

即(3a+2c+1,3a+2c+2,4a+3c+2)是一组勾股数。

上面结果告诉我们,从一组给定的两条直角边之长差1的一组勾股数出发,例如从(3,4,5)=(a,b,c)出发,用(3a+2c+1,3a+2c+2,4a+3c+2)可以抄出无穷多组直角边长差l的勾股数组。

对于每个n≥3的自然数,皆存在一条直角边为n的直角三角形。事实上,若n是奇数,则毕氏三数组(n,n2-12,n2+12)是一组勾股数;若n为偶数,则(n,n24-1,n24+1)是一组勾股数,因为n是偶数,n≥4,n24-1,n24+1皆正整数,且(n24-1)2=n416-n22+1,(n24+1)2=n416+n22+1

于是n2+(n24-1)2=n2+n416-n22+1=n416+n22+1=(n24+1)2。即(n,n24-1,n24+1)确为勾股数组。

公元前47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成员,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苏斯(Hipasus)向毕达哥拉斯提出怎样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的问题。如图27所示。根据毕达哥拉斯自己建立的百牛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x2=AB2=AC2+BC2=12+12=2。

x是什么数,它的平方才等于2呢?按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有理数的观念,x是一个有理数qp,qp是既约分数,于是q2p2=2,2p2=q2。

从而知q是偶数,q≠0,设q=2k,k是正整数,于是2p2=(2k)2=4k2,p2=2k2。

从而知p是偶数,p≠0,设p=2ι,则qp=2k2ι此与qp是既约分数相违。

由此人们看穿了毕达哥拉斯关于“万物皆数”的观念是错误的。而毕达哥拉斯的关于“万物皆数”的观点已为当时广大民众与所有数学家所接受。一方面已证明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不是有理数,按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这条对角线的长度就不是数!这当然更是不能接受的结论;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一时岂能承认那种传统的观念会有问题呢!这就陷入极大的矛盾之中,形成了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据说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全体成员正在爱琴海上泛舟集会,希帕苏斯的挑战性问题把毕达哥拉斯和学派全体成员弄得十分尴尬,大家当即决定禁止把这一问题泄漏出去,后来希帕苏斯还是把这些事透露了出去,结果希帕苏斯被毕达哥拉斯派人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后人歌颂希帕苏斯是“科学的星座”,“历史证明了真理的胜利,在神奇的数学王国的宫墙上,永远铭刻着希帕苏斯的名字”。

第一次数学危机之后,人们觉悟到除整数和分数之外,还存在着别样实数。由于对这种“怪实数”的接受并不情愿,于是给它起了个难听的名字——无理数。

数学中闹危机也不是什么坏事,这第一次数学危机,接生了无理数;数学危机是会下金蛋的鹅。

公元前425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狄奥多鲁斯继希帕苏斯址明2是无理数之后,证明了3、5、6、7、8、10、11、12、14、15、17也是无理数。

以17是无理数为例,17=qp、qp是既约分数,于是17=(qp)2=(q1q2…qm)2(p1p2…pn)2(14)。

式中p1,p2,…,pn与q1,q2,…,qm是素数,则因式(14)右端可约分得17,{p1,p2,…,pn}{q1,q2,…,qm}。

即qp可约分,不是既约分数,与假设qp是既约分数相违,故17不是有理数,是无理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是大量的和多方面的,由于他们的学派有一条对学术成果秘而不宣的规定,所以该学派几乎没留下什么著作,但他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发扬光大了泰勒斯的“论证数学”的思想,是古希腊数学发展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