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昆虫乐园
45619700000002

第2章 昆虫的生活(2)

第三个条件是避开天敌的损伤。昆虫进入过冬时的滞育状态后,便失去了抵抗天敌侵袭的能力。因此,在选择过冬场所的时候要尽量找到能隐蔽的地方,或在身体外面结上丝网;或作个茧壳;或钻到与体色相同的树皮缝里;或利用自身保护色的变化。这些现象都是昆虫为了适应环境的自卫本能。

第四个条件是食料。不管哪种昆虫,只要能度过冬天继续生活,都要考虑到食料。因此,昆虫要选择的过冬场所都不会距离寄主太远,或者就在原来的寄主上。当然部分过冬的有翅成虫在这方面可能表现不太显著。

春天如何“醒”来

昆虫“睡”了一冬,到了春天苏醒过来,什么时候才醒呢?大家可能会认为天气暖和了昆虫自然就会苏醒,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喝足水分方醒来

昆虫在春季苏醒过来之前,最主要的是先喝足水,因为昆虫在过冬前为了降低冰点,免遭冻死,排出了大部分的水分,在过冬期间又消耗了一部分水分。身体内失水太多,就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即便是天气暖和了也不能恢复活动。它们就借身体的表皮、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个能吸收水分的器官,尽量吸收水分,等到身体活动所需要的水分充足了才开始活动。如果春季过于干燥,吸不到足够的水分,就会造成大量死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玉米钻心虫的越冬死亡率一般都在50%~60%左右,其中有一半多是因为春季失水过多死掉的。棉花三点盲蝽的越冬卵,如果空气湿度在60%以上,5月初就能孵化了,要是水分不够或长久不下雨,它就不孵化,一直等到下雨后才孵化出来。

食物刺激醒过来

昆虫的越冬和苏醒时间,因其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一年中发生的代数少而食物又单纯的种类,过冬较早;世代多或食性复杂的,过冬较晚。苏醒的时间,除了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外,主要与所需食物的生长季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卵过冬的蚜虫,只要所需寄主开始发芽,它们就冲破卵壳,挺了出来吮吸嫩芽的汁液。所以,寄主的萌芽时间就成了蚜虫孵化的信号。

昆虫与食物

食物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对自己的食料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危害白菜的菜青虫,不会去吃玉米;粘虫不会危害白菜;玉米螟不会去吃小麦;松毛虫不会去吃柳树的叶子。有些仓库害虫不会到大田中去危害,某些危害皮毛的害虫,不会去吃粮食。

昆虫的食物与它们身体的大小、食量和颜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偷吃粮食的米蟓、豆蟓,危害时整个身体都要钻到粮食粒里去,它们的身体就绝不会超过粮食粒的大小。危害杏核的杏核蜂幼虫,它一生的食料不会多过一个杏仁;一只芜菁幼虫的食量不能多过一块蝗卵,不然,它们就完不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阶段,甚至被饿死。玉米钻心虫、高粱条螟、天牛幼虫、吉丁虫幼虫等,由于它们幼期阶段都是在植物茎秆里蛀食生活,不接触光线,身体的颜色就多半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昆虫的取食习性

昆虫种类繁多,这同昆虫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在所有的昆虫中,吃植物的约占48.2%,称为植食性;吃腐烂物质的约占17.3%,称为腐食性;寄生性昆虫占2.4%;捕食性的占28%;后两项合称肉食性;其他都是杂食性的,它们既吃动物性食物,又吃植物性食物。从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吃植物的昆虫在所有昆虫中数量最大。现有的昆虫大约有一半是以高等植物为食。植食性昆虫由于口器构造不同,取食方法和取食植物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取食植物组织,有的取食汁液。有的吃叶,有的蛀茎,有的咬根,有的吃花朵和种子,有的可取食几个部位。因此,在同一种植物上可以有几种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昆虫。

在食性分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可根据昆虫食物范围的多少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等食性特化类型。有的昆虫只吃一种植物,不吃其他植物,即便偶尔咬上几口,也绝不能完成它取食阶段的生活期。它们多半是活动能力较小,或钻蛀到植物茎秆和叶子组织里生活的种类。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梨实蜂只危害梨,豌豆蟓只危害豌豆。这些种昆虫称为单食性昆虫。有些昆虫只吃很少数几种植物,或者与这几种植物有亲缘关系的植物。如小菜蛾幼虫能取食十字花科的39种蔬菜,这类昆虫称为寡食性昆虫。还有的昆虫对许多种在自然系统上几乎无亲缘关系的植物都能吃。如棉铃虫的幼虫,可取食20多科200多种植物。这种昆虫称为多食性昆虫。即使是像棉铃虫这样的多食性害虫,对食物仍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这些科植物中,最喜欢吃的是锦葵科、茄科和豆科。就在最喜欢吃的植物中,还要挑选蕾、花、果实等繁殖器官取食。

食物对昆虫发育时的影响

昆虫都有它们自己最适宜的食物。尽管多食性昆虫能够取食多种植物,但不同的食物会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存活率、生殖率及滞育等各方面。昆虫取食最喜欢吃的植物时,发育快,死亡率低,生殖力高。同一种植物,由于取食不同器官,对昆虫的影响也不同。棉铃虫如取食棉铃发育最好,取食嫩叶则次之,取食蕾又次之,大叶最差。棉铃虫幼虫最喜欢吃棉花的繁殖器官,因为繁殖器官含水量最多,含糖量高,对幼虫取食有益。

昆虫的生活与周围环境

昆虫的生活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昆虫生活的环境条件,叫做环境因子。昆虫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围绕着昆虫,由各种生物性的与非生物性的因子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共同影响昆虫生活的总体。因此我们说环境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

非生物因子主要是由气候的变化和土壤的性质构成;生物因子包括因植物的种类、生长情况和人类以及动物的活动。在这些因素中,人的活动占着主要的地位。除了气候的变化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控制以外,其他的环境条件都可通过人们的活动而加以改造。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昆虫的生活,但是各种生态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每种昆虫都有适合自己生活的条件,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对昆虫的生活就要发生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死亡。

气候的变化

气候包括湿度、温度、风、雨等,其中热和水对昆虫生活的影响最大。就拿温度来说,它可以影响昆虫的活动、生长发育、繁殖、分布和生存。各种不同的昆虫,对于温度都有它的特殊要求。一般昆虫在5~15℃以上才开始活动;昆虫的生长发育在25~35℃的条件下最为适宜,但是当温度上升到38~45℃时,便要进入昏迷状态,超过48~52℃,便会大量死亡。

为什么昆虫对温度的变化会这样敏感呢?因为昆虫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环境温度低,昆虫的体温也低,取食少、消化慢,这时候昆虫的生长发育便会缓慢下来。环境温度高,昆虫的体温也随着升高,这时候取食多了,消化快了,就加快了昆虫的生长发育。所以,一般的说,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增高可以促使昆虫的发育加快,寿命相对的缩短。温度降低就使昆虫的发育减慢,寿命相对的延长。

湿度的变化对昆虫的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中需要一定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分不足或者缺少,正常的生理活动便不能进行,以致死亡。湿度对昆虫数量消长的影响非常大。

土壤条件

土壤是昆虫生活的一个特殊环境,与地表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土壤虽然主要由固体颗粒组成,但是,还包括液体的水和气体的空气。因此,砂土、壤土、黏土等土质的不同和酸碱度的不同,都将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有的昆虫是长时间生活在土中,如蝼蛄;也有的是-个虫期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壤中,如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粘虫的蛹、蝗虫的卵等。昆虫生活在土中的时间,当然要受到土壤的软硬、干湿和温度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土壤的不同还影响着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情况,从而间接影响到昆虫的食料和发育。

昆虫与天敌因子

昆虫在自然界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种天然敌害,其中包括鸟、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还有不少病毒真菌、细菌等。由于这些天敌的作用,常使害虫大量死亡,抑制了它们的大量生长,保持生态平衡。

利用害虫的天敌去防治害虫,是一项有效而又经济的治虫方法,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生物防治法在实际应用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利用大红瓢虫防治介壳虫,利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就是一些成功的治害虫例子。在自然条件下,天敌的数量常常是随着食物的多少而增减的。当蚜虫大量发生的时候,许多种食蚜蝇、草蛉等蚜虫的天敌,由于容易得到充足的食料,就会非常迅速的繁殖起来,大量取食蚜虫。这样,蚜虫的数量便会显著下降。蚜虫数量减少以后,它的天敌由于所需食料的缺乏,也就相应的减少下来。天敌减少了,不久蚜虫又要大量发生。因此说,天敌与昆虫的生活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着的。

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