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历史卷)
45662500000004

第4章 中国历史(4)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一场发生在清宣统3年(1911年),旨在推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复“正统中华文明”,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在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其口号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成功颠覆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这次革命将民主共和的观点传遍了中国每一个角落。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起点。

国民党的成立

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集会于北京安庆会馆,就合并为国民党一事达成协议。13日发表宣言说:“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人于使人不忘其义,故颜其名曰国民党。”25日下午1时,国民党成立大会在湖广会馆举行,由昨日刚刚抵京的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宣言主张“一国政党之兴也,只宜两党对峙,不宜小党分立”。政纲共为五项:(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维持国际和平。政纲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大会推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等30人为参议。国民党成立后,为国内第一大党。

共产党的成立

1920年初,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城市以及法国、日本的留学生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各地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邓恩铭、王尽美、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也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党纲中还包含着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如关于党员条件的规定,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规定等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其中,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1926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正式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的政治主张。当时军阀吴佩孚的军队约20余万人,集中在湖北、湖南一带;军阀孙传芳的部队约20万人,盘踞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一带。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于7月1日发表了《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北伐军分三路出击。中路迅速平定湖南,连克武汉、九江、南昌,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另两路分别进军江西、福建,取得很大胜利。在整个北伐过程中,共产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先遣开路,所向披靡,建立了卓越功绩,被誉为“铁军”。在中共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下,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扩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广大地区,革命声威大振。为阻止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干涉,增兵上海,炮击南京,并开始从革命队伍中寻找新的代理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开始与帝国主义勾结,叛变革命,北伐战争最终失败。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因为冲突爆发于9月18日,因此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余,日本关东军按照预谋的计划,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称系中国军队所为,当即派兵突然进攻中国军队驻守的北大营和沈阳内城。南京国民政府正全力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坚持不抵抗政策。19日8时30分,北大营、沈阳内城相继为日军占领;中午,东大营及其附近地区也同时失守,沈阳完全陷落。至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东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奴役达十四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尽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此次运动的导火线是北京政府准备在巴黎和会上签下不平等合约。这一举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而且随着这次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又叫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6年内战爆发这一段时间,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阶段;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为决战时期,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新中国成立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共同纲领》被定为未来共和国的施政纲领,毛泽东当选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机构负责人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各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知名人士和专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