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体育卷)
45662700000002

第2章 古代体育项目(2)

1969年在我国山东济南无影山发掘的14座汉墓中,发现了一盘西汉时期的乐舞陶俑,由21个人组成,8人持乐器演奏,7个观众,其它的人在做看舞蹈的姿势,说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喜爱这种娱乐形式的。而角抵之戏很久以前就开始流行,到汉代更盛行,这种摔跤的娱乐活动大受宫廷和民间欢迎,表演时,记载常有方圆三百里的人跑来观看。

击鞠

击鞠就是马球运动的前身,也称“打球”、“击球”。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击鞠是由西藏传入唐朝的。唐太宗时期,西蕃人爱好打球,于是唐太宗下令,让人们学习。高宗时期,养马业发达,为击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此后击鞠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成为风尚,到唐玄宗时,发展为唐代一项主要的体育活动。帝王们本身好击鞠,并且技艺颇高。唐玄宗也非常喜欢击鞠,他曾自己亲自和吐蕃人比赛,取得胜利,他还把击鞠定为军队必练的技能,从此唐代击鞠进入全盛时期。此后的唐朝各代的23皇帝喜爱击鞠。唐代的击鞠运动在军队和民间得到广泛开展。文人学士,甚至女子都能跨鞍挥杖。击鞠原本是军中的一种锻炼方法。而宋朝皇帝却更多地把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并制定了一整套规章礼仪。场地十分考究,球门两旁,彩旗招展,鼓乐争鸣。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掷朱漆球于殿前,皇帝乘马击球,比赛开始。从开始到结束,礼仪十分繁琐森严,由此可见,宋代的击鞠活动比唐代更为规范。

刀术

刀术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刀、背、夹、护手盘和刀柄等构成。一般刀的长度是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得低于持刀人的耳上端。运动方法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刚劲有力,初级刀术更适合于初学者练习。裹脑:刀术的基本方法之一,用以防守,并可以迅速转入攻击。可分为缠头刀、裹脑刀两种,这也是刀术基本训练内容之一。包括:缠头刀,裹脑刀,劈刀,砍刀,扎刀,藏刀,抱刀,抹刀,斩刀,扫刀,按刀,背刀,剪腕花,撩腕花,挂刀,撩刀。

剑术

剑术出现在春秋后期,它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剑术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势如闪电,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唐代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同时玩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而这种表演到东汉时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拔河

拔河开始于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所处地区,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用力向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直到唐朝称为拔河。无论民间、宫廷还是军队常以拔河为娱乐活动。民间“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届时,“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麻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唐中宗常在宫中观看宫女和大臣们拔河。这是一项力量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比赛中充满了乐趣,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围棋

围棋是一项智力游戏,源起中国,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围棋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等含义,其变化丰富,魅力无穷,意韵深远。唐朝时,围棋很盛行,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僧道门徒都能对弈,唐玄宗时还专门设立了“棋待诏”供养棋手,并出现名手,象玄宗时期的王积薪,宣宗时的顾诗言都因棋艺高超被誉为“国手”。

相扑

相扑是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宋代的相扑十分盛行,官方和民间经常有竞赛。由于商业发达,大都市内有许多“瓦市”,瓦市就是商业贸易市场和群众娱乐场所。有些时候,相扑者还举行“露台争交”即“擂台”比赛。露台争交最为有名的是南宋临安护国寺。《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民间有“相扑社”,社内相扑者“不下百人”。宫廷内有“内等子”,“内等子”是宫廷相扑队的别名,是一支宫廷专业摔跤队。宋代在民间和宫廷还流行女子相扑。宫廷内的女子相扑也“裸袒为戏”。宋代还出现了相扑专着《角力记》,这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摔跤的重要文献。满族十分喜爱相扑,在宫廷中设立了专门的相扑队。称“善扑营”。善扑营中“有一等扑户,二等扑户,三等扑户。按之优劣而别之,接等级月给钱粮。故为扑户者,皆有当差与供奉之色彩。”扑户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当保镖,二是供娱乐。

到清代时期相扑有两种,一种是“脱帽短忞,两两相角,以搏摔扑地决胜负”类似现在的中国摔跤;一种是“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彼”——类似现在的国际式摔跤。

相扑运动员既要有气力还要有熟练的技巧,技巧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技术方面大致分为推、摔、捉、拉、闪、按、使绊等。运动员主要用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相互进攻。运动员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的发型和腰带的质量与幕下以下4级不同。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比赛时,有入场式,穿化妆围裙。相扑裁判员,按年限也分为10级。相扑裁判的等级叫做“格”,“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他们的等级用指挥扇上的缨带颜色为标志。裁判用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获胜方即是扇子指向的一方。

武举

武举是唐代武则天时开始的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比较不受重视。武举在历代中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承袭了唐代的武举制度。宋神宗熙宁五年,还颁布了“武举试法”。宋代武举“以弓马为高下”,“以策为去留”,除了考核马上武艺之外,还考核军事理论,这是武举的一大进步。宋神宗元丰元年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出官法》明确规定:“第一等,步射一石,矢十发三中,马射七斗,马上武艺五种。第二等,步射八斗,矢十发二中,马射六斗,马上武艺三种。”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女真族进入封建社会后,采用了中原王朝的选举制度,武举亦在其中。金代武举,分上、中、下三等,与宋代武举大体相似,金代对文人科举也施行武考,合格者才能选中。金章宗承安三年对文人武考作了详细的规定:“以六十米为垛,去射者十五步对立两竿,相去二十步,去地二丈,以绳横约之。弓不限强弱,不计中否,以张弓巧便,发箭迅正中为熟娴,射十箭中两箭、出绳下至垛者为中选”,它的难度虽然比武士低,但在促进人们文武兼备方面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冰嬉

冰嬉又称“冰戏”,是古代汉族冰上活动的泛称。到明朝成为宫廷体育活动。在北方民间较为普遍,项目与宫廷冰戏大体相同,一是在有河的地方凤专供游乐的冰床。二是冰上执球与踢球。三是跑冰,穿有铁齿的鞋,溜行冰上,争先夺标取胜。也有从冰山上下滑,称“打滑挞”。四是花样溜冰。五是冰上杂戏。冰嬉在清朝时作为皇家冬季的消遣,十分盛行。满族原居住在黑龙江、长白山一带,很擅长滑冰。入关后,清政府把滑冰定为“国俗”,每年都在北海、南海校阅八旗滑冰。冰嬉的内容很多,有速度滑、花样滑,还有冰上蹴鞠,还有冰上杂技、射箭、冰上拖床等。有时参加表演的人多达一千六百人,场面非常壮观,规模极为盛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冰嬉重在“阅武事”,是一种整军饬武的军事训练活动,不过也有娱乐的成份。

“冰嬉”在清代是一个军训练习项目,统称为“跑冰”。每年到12月,冰结得很厚实,冰上活动随即开始。皇帝也经常来观看。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按清代规定,每年冬至到三九,于太液池即北京之三海校阅八旗溜冰。冬至节后,皇帝就到瀛台等地方看表演冰戏。表演的兵丁分为两翼,每翼头目12名,穿红黄马褂,其余的人穿红黄齐肩褂,射球兵丁160名,幼童40名,也都穿马褂,背插小旗,按八旗各色,依次走冰,然后奖励优胜者。除了一般滑冰之外,还有在冰上表演射箭、打球和单人、双人的表演,这种表演类似现在的花样滑冰。当时单人和双人表演的形式很多,技术也很高。有金鸡独立、蜻蜒点水、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哪吒探海、双燕飞、朝天蹬等项目。

踢毽子

踢毽子是由蹴鞠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沿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三种。其一,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其二,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在潘荣陆的《帝京岁时记》中载:“手舞足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在广州每逢正月十五,市民有踢毽子大会,热闹空前。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深受该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喜爱,特别是少年女子。清代踢毽的技术水平很高,清初着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更有趣味。

20世纪初,欧美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踢毽子仍是我国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1935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女子盘踢和交踢的冠军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盘踢冠军是上海的周克扬。交踢冠军是南京的戴金尧。

跳绳

跳绳是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在中国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时,称跳绳为跳白索。1939年在福建省沙县举行的国民体育表演会,曾设有跳绳个人表演。

跳绳分单人跳和双人以上跳两种,后者也称为集体跳。集体跳时两人各抓长绳的一端,分前甩、后甩,跳者可做前后转180度的花样,但步调必须配合一致。跳绳的基本动作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摆绳与踏跃动作要合拍,可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乃至一摇三跳。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用长绳可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跳跃时还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除花样跳绳外,也可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比赛速度。所用绳子,有时系上野花做成的绣球或彩色布条,随绳子上下摇动呈斑斓色彩,情趣横生。跳绳时宜前脚掌着地,不要穿皮鞋和硬底鞋。绳的长短粗细也要合适。跳绳还常是各专项运动训练的辅助练习手段,同时跳绳也是职业拳击运动员锻炼腿力的方法。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我国古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进行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龙舟从战国时期,直到现在,历史相沿不绝,特别是南方水乡地区,每逢端午节,“水上龙舟闹竞渡,岸上观者人如堵墙。”。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桡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明古代龙船的精丽。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