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法律
45861500000010

第10章 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2)

(1)责任法定原则法律责任必须在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当违法行为发生后,必须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设立新的强制性的义务,使其承受制裁性法律后果。任何实施或适用责任的主体都无权向任何一个责任主体实施和追究法律明文规定以外的责任,任何责任主体都有权拒绝承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责任,这是责任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责任法定原则是对责任擅断原则的否定,同时,就其逻辑必然性来说,责任法定原则也是反对法律的类推适用和比照适用的。

(2)责任自负原则法律责任是针对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设置的,凡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必须是独立承担责任。国家机关不得追究与违法行为人虽有血缘关系而无违法事实的人的责任:

(3)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法律责任的性质、种类以及轻重应与违法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性质和状态相适应。具体说,就是有责必究,无责不究;轻责轻究,重责重究;相同的行为追究相同的责任;数个违法行为要同时追究其责任。

(4)责任平等原则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在确认追究法律责任时,应该对责任主体不分种族、民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财产状况等,一律平等地追究责任,绝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超越法律责任的特权,绝不允许同罪异罚、差别对待的特权现象的滋长。

(5)重在教育的原则法律责任体系中,刑事责任具有明显的惩罚性,但民事责任大多具有救济性和补偿性。追究责任意味着责任主体在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利益上的丧失和付出,但对于除生命刑以外的各种责任形式来说,惩罚和制裁并非最终目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使责任主体承受利益丧失带来的痛楚,唤醒其善良意志和守法意识:

教育从依法办事,妥当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它与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都是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也就谈不上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以确认违法行为为前提,又是实现法律责任的重要方式。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逻辑性联系,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追究法律责任,~般都必须实施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旨在强制责任主体承担违法行为的后果,迫使侵害人付出或者丧失一定的利益,其目的在于恢复被侵害的权利,治理越轨的法律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法律制裁可分为以下四种:

(1)违宪制裁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违宪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罢免国家机关的领导成员。违宪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

(2)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反行政法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实施的行政制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形式;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政制裁。

(3)刑事制裁刑事制裁又称为刑罚,是指人民法院对触犯刑法、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实施的法律制裁。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

(4)民事制裁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依法给予民事违法行为者依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而进行的法律制裁。其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更换、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是对需要专业法律帮助,而又无力承担诉讼费用,以及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公民或法人予以援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帮助和法律援助不是一回事。需要法律帮助(例如不懂法),但有能力支付诉讼等费用的,不属于法律援助;只有那些需要专业法律帮助而无力承担诉讼等费用的,才属法律援助。

我国的《律师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法律援助制度。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法律援助的对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和依法取得我国法人资格或在我国境内注册的法人。这些公民或法人在经济上贫困、孤立尤援,没有支付能力,若不给予法律援助,确实无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般来说,法律援助主要涉及刑事和民事案件。刑事方面,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未成年人或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民事方面,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民事案件,侵犯公民健康权案件、侵犯公民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案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民事案件,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他人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民事案件。以及公民在赡养、抚养、婚姻、继承、工伤事故等方面的赔偿案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国家设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审判权。

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各类案件,解决民事纠纷、行政争议,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除专门人民法院外,人民法院分四级设置,包括: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根据有关法律、法令设置的专门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海事法院等。

人民法院收费标准

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行政、经济案件的收费标准是:

(1)离婚案件,每件10元至50元。涉及财产分割的,财产总额不超过1万元的,不另收费;超过1万元的,超过部分按1%交纳。

(2)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的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100元。

(3)其他非财产案件,每件交纳10元至50元。

(4)财产案件,按争议的价额或金额,按照下列数额交纳:不满11000元,每件10元;超过1000元至5万元的部分,按4%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3%交纳;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2%的交纳;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2.5%交纳;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1%交纳;超过100万元的部分,按0.5%交纳。

(5)侵害专利权、着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5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

(6)行政案件按下列标准交纳:①治安行政案件,每件5元至30元;②专利行政案件,每件50元至400元;③其他行政案件,每件3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交纳。

(7)劳动争议案件,每件30元至50元。

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其具体职权是:

(1)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如贪污贿赂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进行侦查;(2)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3)对自诉案件外的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4)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所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5)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中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设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地方人民检察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指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根据1982年宪法的规定,主要有:

(1)人身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取得赔偿的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4)受教育的权利和文化活动自由。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广泛性、真实性、权利和义务一致性、平等性的特点。中国公民,不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其他劳动者,只要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平等地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是为了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才依法剥夺为数极少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也不受宪法和法律的歧视。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中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

根据1982年宪法的规定,主要有:

(1)遵守宪法和法律;(2)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3)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照法律纳税。

此外,公民基本义务还包括: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宪法还规定,公民有劳动和受教育这两种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纳税义务

纳税义务,是指纳税义务人依法向税收部门按一定比例缴纳税款的义务。纳税义务的意义主要在于:

(1)税收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充当各种角色,有关公共事务的开支只能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又不直接创造财富,只能通过法律形式把一部分公民的钱款汇集起来,形成足够的财力。

(2)体现公平原则,合理调节个人收人的差距。纳税是根据纳税者的能力来确定的,社会各个阶层普遍接受,可以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调节经济运行。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有利于稳定和调节经济运行,贯彻负担公平原则,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就少征。

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纳税的义务,即成为纳税义务主体。从广义上说,纳税义务主体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法人,依照法律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纳税义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纳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具有形成国家财力的属性;另一方面,纳税义务具有防止国家权力侵犯其财产权的属性,要用法律严格规范征纳税双方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纳税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税义务的履行是纳税者享受权利的条件与基础。纳税者首先有权利享受政府用税收提供的服务和公共设施,并有权利要求政府积极改善这些条件并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纳税者有权了解、监督税款的使用情况,进而监督政府工作。从政府角度讲,应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国家税款的使用情况,为纳税者了解政府使用税款的情况提供条件。

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名誉,俗称名声,是社会对某公民的品德、才能、思想、作风等的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名誉直接关系着公民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一个人的名誉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仅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也是自己从事民事活动的有利条件。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为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