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4586300000025

第25章 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3

对贸易逆差国家货物的进口限制

1重商主义原则下的不合理

重商主义倡导的第二个增加国家金银量的方法,是对来自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本国的那些国家的几乎一切货物的进口施加特殊限制。根据这一理论,英法两国为了增加自身的金银存储量,长期针锋相对地课以同样重的税,加在彼此的货物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大部分农产品和制造品出口到英国,至少得负担75%的税。由于大部分货物实在负担不起这样重的税,因此这无异于完全禁止法国货物的进口。我相信,法国也以同样重的税加在英国的货物及制造品上,虽然我不知道它所课的税具体苛刻到何种地步,但这种相互限制几乎断绝了两国间所有公平贸易,使得两国之间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走私。

我在前章所考察的那些原则,发源于私人利害关系和垄断精神。本章所要考察的原则,则发源于民族偏见与敌意。因此,我在这章所要考察的原则更不合理。甚至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第一,即使英法两国之间自由通商的结果,致使贸易差额确实对法国有利,我们也不能就此断言这种贸易对英国是不利的。

如果法国的葡萄酒比葡萄牙的葡萄酒更加价廉物美,其麻布则比德意志的麻布价廉物美,那么英国所需要的葡萄酒与麻布当然以向法国购买为有利,以向葡萄牙、德意志购买为不利。这样一来,虽然每年从法国进口的货物价值将大大增加,但因同品质的法国货比葡萄牙、德意志两国的便宜,因此全部进口货物的价值必然减少,而减少的数量则与其低廉程度相等。即使进口的法国货物完全在英国消费,情况也是如此。

第二,货物中的大部分可能向其他国家出口,在那里也许可以卖一个更好的价钱,也许会带回与法国全部进口品的原始费用有同等价值的回程货。

人们关于东印度贸易的一些讲法,可能正适合于法国的贸易。虽然绝大部分的东印度货物是用金银购买的,但将其中一部分再出口其他国家,可以给进行这个贸易的国家带回比原始成本更多的金银。现在,荷兰贸易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就是把法国货物贩运到其他欧洲国家。甚至在英国饮用的法国葡萄酒的一部分,都是暗中从荷兰进口的。如果在法国和英国之间存在自由贸易,或者法国货物在进口时只需缴纳与其他国家同等的关税,而且在出口时可以退税,那么英国就可以分享对荷兰如此有利的贸易。

第三,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依以判定两国间的贸易差额究竟对哪个国家有利,即哪个国家输出的价值更大。

关于这类问题,我们的判断往往是根据个别商人的私利所引起的国民偏见与敌意。在这场合,人们往往使用两个标准作为依据,即海关登记册和汇兑情况。由于海关登记册对各种货物的评价大部分是不准确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那是一种非常不确定的标准。至于汇兑情形,恐怕也是同样的不可靠。

当伦敦与巴黎两地以平价汇兑时,据说就显示伦敦欠巴黎的债务恰被巴黎欠伦敦的债务抵消了。反之,当对巴黎的汇票在伦敦贴水时,据说就表明伦敦欠巴黎的债务没有被巴黎欠伦敦的债务所偿还,那么就必须从伦敦送出货币以弥补差额。

事实上,即使汇兑的一般情况能够充分表示两地间债务与债权的普通状态,也不能就此断言,债务债权的普通状态有利的一方,贸易差额同样对它有利。两地间债务与债权的普通状态,未必完全取决于两地间商务来往的一般情况,而常受两地间任何一地对其他各地商务来往一般情况的支配。

此外,按照一向计算汇兑平价的方法,即使汇兑的一般情况被认为有利于一个国家,也不能充分表示债务债权的一般情况也对它有利。也就是说,真实的汇兑情况与估计的汇兑情况可能极不相同,而且事实上往往也极不相同,所以,在许多场合,关于债务债权的一般情况,我们绝不能根据汇兑的一般情况得到确实的结论。

假设你在英国支付的一笔货币,按照英国造币厂的标准,包含一定数量纯银,而你所得的汇票在法国兑付的货币额,按照法国造币厂标准,其中所含的纯银量恰好相等,人们就说英法两国以平价汇兑。如果你支付的多些,就被认为是付出了贴水,因而人们就会说这个汇兑对英国不利,而对法国有利。反之,如果你支付的少些,就会被认为是得到了贴水,因而人们就会说这个汇兑对法国不利,而对英国有利。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第一,我们不能总是用个别国家的铸币厂的标准来判断不同国家通货的价值。因为在有些国家通货磨损得多些,在有些国家通货磨损得少些,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它们低于铸币厂的标准。但是每个国家通用铸币的价值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通用铸币的价值相比不是与它应含的纯银的数量成比例,而是与它实际所含纯银成比例。

第二,有些国家铸币的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而有些国家铸币的费用则是由送金锭到铸币厂的人支付的,政府甚至从铸币中还可获得某些收入。

第三,有些地方都以他们所谓银行货币兑付外国汇票,有些地方则以当地通用货币兑付。而所谓银行货币,总是比同一名义金额的通用货币有更大价值。

2其他原则下的不合理

在上一节中,我力图说明根据重商主义原理,对那些在与本国贸易中出现逆差的国家进口,也没有必要加以限制。

然而,没有什么比赖以建立这些限制及商业条例的整个贸易差额论更加荒谬的了。这种理论认为,当甲乙两地进行贸易时,如果贸易额平衡,则两地各无得失;如果贸易额略有偏倚,就必然会有一方损失、另一方得利的情况出现,其得失程度和偏倚程度相称。事实上,这两种假设都是错误的。下面我将要说明的是,用奖励和垄断两种手段来强迫进行贸易,虽为本国利益而设立,但由奖励金及独占权所促成的贸易,却可能对本国十分不利。反之,两地之间自由贸易,尽管双方获利程度不同,但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这里所说的好处或利得,我认为不是金银数量的增加,而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增加,或是一国居民年收入的增加。

如果两国贸易额持平,而且其贸易全由本国商品构成,那么通常它们不仅都会得利,而且所得利益几乎相等。这样,各方将为对方剩余产品的一部分提供市场,并偿还为生产及制造这一部分剩余产品而投下的资本,以及作为收入或生计而分发给一定数量的居民的资本。这样,两国都有一部分居民将间接地从另一个国家取得他们的收入与生计。由于两国之间所交换的商品及其价值被假设为相等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两国投在这种贸易上的资本也必然相等或几乎相等,而且因为都是用来生产两国的本地商品,所以两国居民由此而获得的收入与生计也必然相等。

不过,两国间的贸易,也许既不可能双方全为国产商品,也不能一方全为国产商品一方全为外国货物。几乎所有国家,彼此间所交换的都一部分是国产商品,一部分是外国货物。但是,国产商品占交换品大部分的国家,总是主要的利得者。

依据前面所说的贸易差额论,各国都认为他们的利益在于使其所有邻国变穷,因此都用嫉妒的目光去看待与他们通商的国家的繁荣,并把这些国家的利得看做是他们的损失。实际上,国际通商与个人间的通商一样,原来应该是团结与友谊的保证,而现在却成了产生仇恨的源泉。

最初产生并传播这种学说的无疑是垄断精神,而最先倡导这种学说的人绝不会像后来信奉它的人那么傻。在任何国家,大多数人的利益总是向要价最低的人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以致证明它反倒是一种滑稽可笑的事了。事实上,正是那班商人和制造业主出于自私的目的,用诡辩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而这些人的利益在于保住其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权。

邻国的财富虽然在战争或政治上可能是危险的,但在贸易上则绝对是有利的。富有的邻国对一个国家的好处与一个人有个富有的邻居一样,是大有帮助的。经营同一种制造业的富人,虽然是邻近各同行的竞争对手,但他的花费却可以给邻近的其余人提供好的市场,所以对大多数邻人是有利的。同理,富国的制造业无疑会对邻国同种制造业极具威胁性,但却有利于其他行业的人。

一个想通过对外贸易致富的国家,如果其邻国都是富裕、勤勉和商业化国家,那么就肯定都会这样做。一个大国的四周,如果都是一些游牧的、未开化的民族,那么它只有通过耕作本国土地以及经营国内商业才能使国家富裕,而不能通过国际贸易。古埃及人和近代中国人似乎就是以这种方式致富的。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人极轻视国外贸易,不屑于给它提供像样的法律保护。

近代的对外贸易的信条是以所有邻国陷于贫困作为目标的,如果它真能够达到所预期的目标,便会对贸易不屑一顾。正是这个原因,使英法两国之间的贸易受到了很多的阻碍与限制。如果两国能抛弃商业嫉妒和民族仇恨,从而考察其真实的利害关系,那么对英国来说,与法国的贸易将比与欧洲任何其他国家的贸易更有利。同样,对法国来说,与英国贸易也会得到巨大的利益。

然而,本来可使两国间开放而自由的贸易那么有利的条件,却成为产生这种贸易的主要障碍。因为是邻国,它们必然是敌国。于是,一方富强便会增加另一方的恐惧,而本来可增进国民友谊的有利因素,却成为助长激烈的民族仇恨的原因。英法两国商人之间彼此妒忌,都热烈地确信他们自私自利的谬说,宣称不受限制的国外贸易,必然会生出不利的贸易差额,而不利的贸易差额又一定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另外还有一种差额,它和贸易差额极不相同。这种差额对一国的有利与否可能引起一国的盛衰。它就是年生产物与年消费的平衡。大家知道,年生产物的交换价值如果超过了年消费的交换价值,社会的资本每年就必然会按照该超出额的比例而增加。这时,社会在其收入内维持其生存、每年从其收入中节省下来的部分自然会添加到社会资本上去,并用以进一步增加年生产物的产量。反之,社会的支出超过了社会的收入,它必然侵蚀社会的资本。随着资本的减少,其产业年产物的交换价值也会减少。

生产与消费的差额,和所谓贸易差额完全不同。在没有对外贸易、不与世界往来的国家里,可以发生这种差额。在财富、人口与改良都在逐渐增进或在逐渐减退的全地球上,都可以发生这种差额。

即使在所谓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一个国家时,生产与消费的差额仍可不断地有利于这个国家。即使半世纪来,这个国家进口的价值远大于出口的价值,流入的金银全部立即输出,流通铸币逐渐减少而以各种纸币替代铸币,甚至它对各主要通商国家所负的债务也在逐渐增加,但它的真实财富,即土地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仍可能按照比以前大得多的比例增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