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宝藏新探博览
45900500000039

第39章 古罗马道路之谜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谚语我们都知道,是用来比喻事物具备多种可能性的。为什么条条大路是通罗马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这个谚语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呢?

古罗马保持最长久的纪念建筑之一就是它巨大的道路网,它们将罗马各行省编织在一起,为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古罗马人崇尚法制,追求有序和规则,因此古罗马时代的交通运输网都有着宏伟的规模。各交通大道一般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周围地区延伸。

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展和势力延伸的需要,在监察官阿庇乌斯的主持下,罗马人修筑了第一条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乌斯路。这条大道从罗马南下直达意大利工业中心卡普亚,之后不久,罗马又修了一条北上的弗拉米乌斯路,直达亚得里亚海滨的北方重镇阿里米昂。再从这条北上大道延伸至波河流域,就可与法、德、瑞士、奥地利等地相联,通达之途更为广阔。

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奥莱丽亚大道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瓦莱里亚大道横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的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乌斯路连接。

首都罗马的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英国、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成十二个行省,共有约三百二十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七万八千公里,以维持帝国在该地区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

有这么多的高水准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所以也就留下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

整个帝国庞大的道路网,以二十九条干道为主体,工程技术标准和便于通行程度非常高,史学家认为,这种道路工程是罗马“最有特色的文化纪念物”。

就第一条大道“阿庇乌斯路”来说,它工程品质可靠,坚固牢实,“全天候”使用,无论雨雪风暴、翻山过桥随时都可以保证畅通。平时的交通军旅以坐骑为主,货物则用军运,因此这种道路必须宽度划一,足容数队军骑来往通行,还要保持路线基本平直,上下坡度力求低缓,桥梁设施配套齐全。

为适应行军需要,路面本身用沙石铺筑四层:最下一层是基础层,铺以泥灰或沙,并夯实,作为路基;第二层是石块与灰土混合铺筑,石块大约有拳头大小,用以充实路面,保证一定的高度;第三层是混凝土(或石灰),与下面一层粘牢,为路面提供牢实的基底;有时候工人铺设碎石或粗沙掺以泥灰,再用滚压机压平。最后一层,也就是军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平整的石块铺成,接缝处十分严密,石块整齐划一,每块约为一公尺至一点五公尺长。路面中间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这样下雨的时候水就不会聚集,而是顺势流向路边,分散到两旁的下水道。路边有石砌保护,有排水沟。

主要军用大道宽约十一、二公尺,路中间硬面部分宽约三点七至四点九公尺,供步兵通行,外侧为骑兵道,宽约二点五公尺。这种建筑工程技术的标准是修筑阿庇乌斯路时拟定的,以后其他路的修筑都纷纷仿效。

铺设罗马大道要从异常精确的勘查开始,在开阔地带,道路是直的,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则要穿过地势较高的地区。必要时,需开凿隧道通过山坡,遇到沼泽地带时,堤道则把它抬高。

由于还没有电的发明使用,勘察人员经常靠点火调准路线,大部分在黎明和傍晚时分完成。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还依赖各种不同的仪器:便携式日晷,以确定方位;量角仪——一根木杆上装有水平交叉横木,四端各用线垂一重物,用来测量直线和直角。还有一个水准测量仪器,叫做地层仪,用来测定地形的剖面。

罗马大道后来被用于商贸往来,但最初是军队使用的道路,是帝国为了向外扩延势力,为了加快部队行进速度,以尽快到达前线动乱地点而建设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恺撒、图拉真等皇帝亲自监督下建造的罗马大道,建筑规范,管理有序,将千万个城乡紧密连接起来,极大的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繁荣和强盛,为罗马文明的传播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遍布帝国大地的交通道路网络,在中世纪的时候为全欧洲受益。在铁路时代到来之前,罗马人这套伟大的建筑体系工程,为欧洲陆路旅行在方便快捷方面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今天我们仍能随处看见罗马古道的遗迹,它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罗马昨日帝国的辉煌。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