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原面积广阔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带,横亘于北纬30°~50°之间。从行政区来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区,总面积为35.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亿亩。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有草地2亿亩,其他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进一步利用。
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即从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濒临海洋,气候温湿,大部为农业区;西北部分深居内陆,高山峻岭,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且多风沙,是主要的草原区。根据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中国草原一般可划分为5个大区,即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
草场分布概况
根据1990年的统计数据,中国草场面积2.22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1%,在中国自然资源中列第一,草场面积居世界各国前列。中国草场大体上自东北大兴安岭起,向西南经阴山山脉、秦陇山地,直至青藏高原东麓,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分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草场面积广袤;东南部分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草场与耕地、林地交错分布,其中草场面积约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0%。草场类型与分布中国北方、南方草场资源类组成。
荒漠草场是以超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优势组成的草场,一年生草本较少,植被稀疏,占中国北方草场总面积的34.7%,包括干(平原)荒漠、高原荒漠和山地荒漠。这类草场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含灰分高达20%~30%左右,春秋季为牲畜采食。平原荒漠中主要的类型,占荒漠总面积的83%,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有以珍珠为优势的石质荒漠,以红砂为优势的黏土荒漠,以盐爪爪为主的盐土荒漠,以蒿属、梭梭、沙竹等为主的沙地荒漠以及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的草原化荒漠。②高原荒漠,亦称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西部和藏北高原,海拔4500~6000米的地区。植被多以匍匐垫状的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组成。如垫状驼绒藜、藏亚菊、藏苔草、腺毛凤毛菊、棘豆等。在高寒荒漠草场的高原湖盆上有紫花针茅、异针茅、碱茅等,构成草原和盐化草甸。③山地荒漠。占荒漠草场总面积的4.5%,分布于东经105°以西的许多山地,除新疆阿尔泰山无山地荒漠草场外,余者山前地带都有荒漠分布,且于北纬44°以南,随纬度偏南而愈益升高。山地荒漠草场均为高度干旱的石质化山地,主要饲用植物有假木贼、合头草、猪毛菜等;在黄土覆盖的山前荒漠,则为蒿类植物构成的蒿类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缺水,通常在初冬降雪覆盖期和春雪消融期放牧牲畜。
草原草场占中国北部草场总面积的37.4%,以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占优势,混有一定数量的灌木、小半灌木。分为平原草原、山地草原和高原草原3类。①平原草原。由干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干草原在内蒙古高平原有大面积的分布,向西延伸到黄土高原,由旱生丛生禾草大针茅、克氏针茅、本氏针茅、糙隐子草和小半灌木冷蒿等组成多种类型的草原。每公顷产鲜草1.87~3.75吨,为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适宜绵羊、马、牛等放牧。草甸草原是由中旱生多年生丛生、根茎禾草及杂类草等组成。如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等组成的各类草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三省。每公顷产鲜草3~4.5吨,产量高、质量好,为中国重要的割草场和放牧场,适宜发展大畜。荒漠草原以真旱生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并有旱生小灌木参与,主要成分有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亚菊和一年生蒿类及刺叶柄棘豆、狭叶锦鸡儿等,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及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②山地草原。广泛发育于中国荒漠地区山地的垂直带上。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地,是中国主要的冬季牧场。由多种针茅、棱羊茅、羊茅、冰草、糙隐子草、冷蒿、绣线菊等组成草群,草质良好,适宜各种家畜放牧。在新疆山地草原中,有一个较大的尤勒都斯盆地草原,是天山南坡的最大夏季牧场,主要牧草有紫花针茅、座花针茅、扁穗冰草、落草等。在盆地外缘山麓的草群中具有亚高山草甸成分参与,如线叶蒿草、毛茛、龙胆和马先蒿等构成草原化草甸草场。在旱年,这类草场仍青绿,宜作为家畜保膘的放牧场。③高原草原,俗称高寒草原。这类草场资源的特点是草群花期短、结实快,可避免夏季阵性冰雪的危害。主要分布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散见于青海省治多县境内通天河中游沿岸的高平原上,呈舌扇状分布,在高原上与小蒿草草甸或与草丘沼泽相嵌而形成组合资源,在晴朗而少雪的冬季,通常把零星积雪的地段作为冬场。
草甸草场占中国西北部草场总面积的27.9%,分为平原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原草甸3类。①平原草甸。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的低洼地、坨甸地及新疆塔里木河河漫滩等地,通常呈带、片状分布的隐域性植被。主要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组成,根茎型、疏丛型禾草比重最大。在荒漠地区的平原草甸中,优势牧草是芦苇、假苇拂子茅、芨芨草,并混有胀果甘草、骆驼刺等盐生植物。在西辽河坨甸地中是芦苇、拂子茅、扁穗牛鞭草和羊草。而三江平原中的沼泽草甸主要是小叶草和多种苔草。这类草场草群茂密,草类高达60~100厘米左右,每公顷产鲜草4.5~6吨,是荒漠和草原区良好的割草场。②山地草甸。包括中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是中国传统游牧畜牧业的夏季牧场,集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山地,也见于大兴安岭林缘地区和西南亚热带山地。各地的草被有显著差别,阿尔泰山以多种斗篷草、天山以金莲花、大兴安岭以线叶菊为主构成杂类草草甸,而在西南的亚热带山地则是以羊茅、垂穗披碱草、穗序野生草、鹅冠草等分别构成禾草杂类草草甸。该类草场不仅蛋白质含量适中,且热能较高。③高原草甸。又称高寒草甸。面积大而产草量低,每公顷产鲜草1.2~1.5吨。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植被主要由寒中生多年生密丛型草本组成,并有匍匐垫状的杂类草。代表类型为高山蒿草草甸,是中国青藏高原牦牛和藏羊良好的放牧场。
草丛草场。草丛是草场植被类型之一,俗称草山草坡,通常与耕地、林地呈交错分布,分为草丛、灌木草丛和疏林草丛草场3类。草丛以禾本科饲用植物占优势。根据1980年以来,湘、鄂、豫和黔4省草场资源普查结果,草场毛面积占4省总面积的29.5%。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占3.1%;500~1200米的低山丘陵占42.6%;1200米以上的山地占54.3%。按草场资源片块大小统计资料分析,从平原到山地,反映出片块减少而面积增大的分布规律。
草场利用情况。中国的天然草场面积虽大,但优质草场比例不高。在中国草场中,牧草适口性好,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高的草甸和草原草场只占21%,且半数以上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处内陆干旱的荒漠草场则占27%。南方的草丛草场虽草丛高大,产草量高,但花期老化迅速,营养成分和适口性降低,同时耐牧性较低,影响利用,必须加以改良,提高草场载畜能力。
草场载畜能力。草场的载畜能力可分为4类:一类草场一年内养一只羊需1/3~1公顷;二类为1~2公顷;三类为2~3公顷;四类为3公顷以上。
牧场季节性。中国北方广大牧区把天然草场按季节划分,并随季节更替,顺序地由山上至山下,又由山下至山上,年复一年地轮换放牧利用的牧场称为季节牧场。其组合形式因地而异,大体可分为四季、三季、二季和不分季节的全年放牧等4种形式,其中以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两季牧场为多。在季节牧场的选择上,遵循“冬暖、夏凉、春水、秋草”等自然规律,相应地选择冬场、夏场、春场和秋场。中国的草场资源明显地存在季节性不平衡,普遍存在着冬春牧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季节牧场面积的不平衡,牧草生长的季节不平衡,牧草营养的季节不平衡和草场载畜能力的季节不平衡等方面。总的来看,中国东南部草场资源为季节性较平衡地区,西北部为不平衡地区,西南为最不平衡地区。由于草场资源的季节不平衡,在靠天养畜的情况下,则造成了家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严重情况,这一情况在广大牧区具有普遍性,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草场资源的营养特点以主要草群和优势牧草在生长期粗蛋白(简称氮)、无氮浸出物(简称碳)、灰分等营养成分的不同组合而划分的不同的草场类型,其营养类型是迥然不同的,明显地反映了草场的营养价值。按草场营养类型的特点进行家畜的配置,以获得人类所需求的畜产品,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基础。
东北草原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左右,覆盖在东北平原的中、北部及其周围的丘陵,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山前台地上,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呈“马蹄形”,海拔为130~1000米。
本区地处大陆性气候与海洋季风的交错地带,受东亚季风影响,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冬长而干寒,夏短而湿润,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东部为750毫米,中部为6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东麓为400毫米。热量与降水平行增长,与植物生长季节相同。土壤为黑土、栗钙土等。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景观开阔,植物种类多,野生牧草达400余种,优良牧草近百种,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鹅观草、冰草、草木栖、花苜蓿、山野豌豆、五脉山黧豆、胡枝子等,亩产鲜草300~400公斤,是中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所产东北马、三河牛驰名全国,绵羊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草原。
安达和肇东等地是东北草原上的畜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国营畜牧场和炼乳厂之一就位于安达市,每年生产大量的炼乳、奶粉和奶油等,供应全国各地。
蒙宁甘草原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左右。
高原是构成这一草原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如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贺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它们大多被不同植被类型的草原所覆盖,海拔1000~1500米。此外,还有部分山地、低山丘陵、平原和沙地等。
本区山地多为中、低山,主要有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由于这两条山脉纵横叠置,阻碍着东来的湿润气流向西侵入,因而本区东部受湿润气流的滋润,牧草茂密,加上河湖较多,成为水草丰美的草原;西部则干燥,蒸发强烈,只具有耐盐、耐旱的半灌木、灌木的生长条件。
本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大陆极地气团,寒冷干燥;夏季为热带海洋气团所控制,温湿多雨;春、秋两季正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气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由东部的300毫米降至西部的100毫米左右,内陆中心甚至在50毫米以下,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500~3000毫米,为降水量的数倍至数十倍。土壤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棕荒漠土等。牧草种类丰富,饲用植物达900多种,其中优良牧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隐子草、冰草、早熟禾、野苜蓿、草木栖、冷蒿、野葱、锦鸡儿等,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各种牲畜都爱吃。
本区的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地方优良品种以滩羊、中卫山羊最多,阿拉善的骆驼为全国之首。
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绵延直至合黎山和龙首山北麓,东西长达3000多公里。东部和北部海拔600~1000米,西部和南部海拔1000~1500米,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草原以及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养育着4000多万头(只)牲畜。从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到现代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世世代代都以这块草原为生,发展畜牧业经济。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在飞机上俯视,茫茫草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绿浪翻滚,牛羊遍野。远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一首举世闻名的北齐《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描写。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面积达3.7亿亩,水丰草茂,中外闻名。青嫩的羊草、披碱草、冰草和各种针茅相伴而生,紫苜蓿、线叶菊、野豌豆等遍地都是,低湿滩地上比人高的芨芨草连片生长。古诗云:“千里席萁草”,指的就是芨芨草滩。芨芨草古名席萁草,芨芨草滩是各种牲畜最理想的冬春营地。1964年朱德同志视察呼伦贝尔草原时,也曾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的美好词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面积约1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著名的水清草绿、景物宜人、牛羊繁盛的好地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上郡等地“畜牧为天下饶”。在1500多年前,大夏王赫连勃巡游到伊盟乌审旗南部时赞,誉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意思是说他走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美好的地方。以后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牧地被大量开垦,兼之滥牧滥伐,破坏了地面植被,失去了生态平衡,引起高度沙化。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风沙又大,所以只生长了一些旱生性强的冷蒿、黄蒿、狭叶锦鸡儿和紫苑等。植被低矮稀疏,产草量和载畜能力都很低,有的地区已变成了“大漠风尘日色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无牛羊”的荒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