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国的大小书店、书摊上摆出一本新书《寂静的春天》,在全美社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环境科普读物。它以详实的资料和优美的文笔,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和产量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披露了滥用农药对整个生物界包括对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危害。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女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博士。她在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鹇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声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该书问世后,人们才猛然警醒--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证明了我们人类已进入一个全面被毒化了的环境!卡逊博士从环境污染的新角度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头一次真正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危机中意识到自身的安危。那么,我国农业发展与环境状况如何呢?
农业是立国之本
由于人口压力和长期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我国农业结构较为单一。虽然这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偏重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果业都相对薄弱,这既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潜力,又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粮食增产不增收现象。
在市场经济中,农业结构单一明显制约,工农业之间差距有继续加大趋势,农民收入出现负增长,无力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农业结构单一,也使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使局部地区陷于贫困之中。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目标是: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巩固与完善原有农林牧渔业管理技术服务系统,建立农副业生产和市场指导体系。研究制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于建立发展新的产业在产品价格、信贷、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给予支持。根据不同地域和自然资源组合特点,发展多种类型的可持续农业。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开展大面积的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农业需要投入实现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需要相应地增加物质、能源和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十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有所改善: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由1957年的155亿元提高到1990年的3886亿元;灌溉面积已发展到占农田总面积的50%,农田防护林设施有很大发展,但农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仍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中低产农田面积比例仍占79%;在灌溉面积中,由于配套设施不足,影响灌溉效率的发挥;大部分农田还处于畜力耕种和手工操作状态;至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则更差。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注意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特别在推广省柴灶、发展沼气利用工程、营造薪炭林、建设农村小水电、推广风力机械和风力发电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目前农村电力和化石能源供应能力极低,甚至有20%左右贫困农村和一部分牧区做饭取暖的薪柴不足,严重的地方每年缺柴达到六个月以上。这些贫困地区因能源不足,加重了植被破坏和土地侵蚀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目标是:2000年,化肥生产总量达到1.5亿吨,农业灌溉面积达到5330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2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900亿千瓦时。同时,改善化肥、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提高各项投入物的利用效率。加强防护林体系和农田基本建设,改良退化土地,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增加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加强不同行业间协调;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基础设施运转与维修的投资。继续抓好以"三北"防护林为主的五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并实行全民义务植树种草制度。改良退化土地,改造渍涝、旱薄、盐碱等中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村饮水和卫生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少数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扩大化肥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复合肥料和长效肥料,调整化肥品种结构,研制新品种化肥,改善化肥使用方法,同时提倡使用农家肥,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农药、高残留化学膜的使用,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无残留化学膜。推广农村耕作机械、农产品和饲料初级加工机械,注重农产品转化及加工能力的培育,提供设备、资金、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增加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研究,开展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大力发展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特别加强沼气、地热、太阳能、风力发电、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农村能源供应。
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十分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例如非农业占用耕地,草地过牧,森林超采,渔业过度捕捞,加上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加重了资源的破坏和衰退趋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已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自然资源保护很不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仍然保持资源无价(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或价格扭曲的局面,无疑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尽快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估价工作。
当前,由于工业发展和农业化学物质大量施用,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大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最后进入农业生态环境,近年每年发生环境赔偿事故数千起,损失粮食100亿公斤以上。由于土地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保护措施跟不上,资源衰减和土地退化都很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全国保护耕地、森林、草地、水源、种养殖的动植物品种、野生近缘动植物物种和农区野生物种,加强保护工作体系建设,修订、补充必要的法规、标准,在2000年前逐步形成农业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
2000年以前,为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真实而公正的价格依据,并以此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对农业环境评估、监测的一个有效手段,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立法、理清农业环境管理的具体职责任务,落实投资渠道,2000年前步入正常工作轨道。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下世纪初逐步加强重点省地(市)和县级农业环保站、牧区、渔区和农垦区环保站的建设,形成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实现全国农牧渔业生态环境与产品质量的监测和信息系统。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审理现有与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法规、标准,明确农业部门在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中的职责,补充新的、更专门化的法规、标准;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建立健全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性状的数据库,并保证数据库的接续、更新和正常运行。根据农业区划和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数据资料,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分类、分区进行评估。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体系,并纳入农业及农村经济核算体系。在估价和核算基础上,制订各种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方案,充分利用研究核算成果,建立监测控制系统和信息网络,对农业环境变化进行监测、控制。
在制定和实施耕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将50%左右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改造中低产田,分期分批实施中低产田规划,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促进土地复垦,防治耕地风蚀(农田防护林带)、水蚀。
在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促使农户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肥。
防治对农村水源特别是人畜饮用水源的污染,确保大型水源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配额,对水的供需进行引水和蓄水的合理调度,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
保障大中型能源基地特别是中型电厂电站对农村的能源输送,发展农村小型能源建设,促进初级能源的换代和转化,开发新能源、洁净能源。对未利用和已利用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进行新使用价值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例如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多学科、多功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境外引进新的生物品种资源,并加以改良、选育、区域化,使其具有商业性生产价值,丰富国家种质资源库。
科技是兴农之路我国虽然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无论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水平都很低,这已经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农业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
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节水、节能、节约原料)型科学技术,品种发掘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农业在继续增加生产资料投入的同时,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投入效率,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研究、开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与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农业和食品领域生物技术,提供安全丰富的动植物食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将对现有农业技术,从对资源利用率、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可持续性评估,推广其中有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淘汰不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研究推广提高农业投入物质利用效率的技术。2000年,使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40%~45%,农业机械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优良的新种质资源,加强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和完善良种选育和繁殖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组合)时纯度和最高应用年限。
研究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和预警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减少病虫灾害损失。
积极推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从财政、设备、实验手段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将加强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加科学技术储备和后劲。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广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之本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获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可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
寄情于那片片热土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亿公顷,根据1985年统计调查,其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3.8%、20.7%、27.5%、2.9%、3.8%和31.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约0.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11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最近几年,每年减少耕地数十万公顷,农业用地和城市以及工业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由于滥垦草原、过度放牧、乡镇企业占地和土壤污染、山地垦殖和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和浪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我国土地资源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日益趋向于市场化。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政策、法规,以及现代化土地管理,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合理干预,达到土地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利用,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多次土地资源调查,积累了大量土地资源信息,但由于调查方法、数据管理、更新与辅助决策等方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土地动态监测与管理的系统,因此,难以为政府提供现实性强、可靠程度高的土地资源开发决策依据。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能力的建设,实施动态监测与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