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环境保护科学
45991100000003

第3章 人与自然环境(2)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搞好自然环境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现有森林,促进自然更新,营造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地方气候。

天然植被的毁灭,土地资源大量地开垦利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一些地区相当严重,并影响到农业生产前景。但人类不会因自然生态平衡的改变而不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践证明,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现象,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也是完全可以制止的。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很广,控制水土流失,对保护自然环境、改变生产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护森林,恢复天然植被,营造水源涵养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一些地区的地方气候恶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与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有关。有人认为,印度西部拉贾拉斯沙漠就是由于森林被破坏后而引起的。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在有森林植被的地区,通过林冠的物理蒸发,生理蒸腾,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分循环(林区空气涡动作用显著,有利水汽凝结),增加地区降水量。据我国吉林省气象台在抚松县漫江的观测,密林区年降水量比无林区多82.9毫米,疏林区比无林区多48.7毫米。

有些地区年降水量并没有减少(干旱年份例外),可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森林过多砍伐有关。俗话说:"山上绿幽幽,山下水长流","山清水秀",首先是山青,水才能秀。这就是森林与水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有森林植被的地区,由于地上有草本和枯枝落叶层,降水后水分就缓慢地下渗到土壤,土壤水分饱和后才能产生径流。显然,森林对水源起着保护、涵养的作用,延长了下渗时间,推迟了地表径流过程。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试验站观测:降水强度为7毫米/小时,林地不产生径流,而无林地的径流系数为4%;降水强度为15毫米/小时,林地径流系数为1%,无林地径流系数为58%。可见森林对水源的保护有巨大作用。

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对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作用。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之一是: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往往以暴雨的形式下降。山地坡度大,在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下,迅速形成地表径流,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解放后,我国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建成大中小型水库七万多座,毫无疑问,这对防洪抗旱,改变生产条件,保护自然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多数水库建筑在山地区域,因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导致库容缩小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因此,封山育林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延长水库寿命,发挥水库更大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在恢复天然植被,保护现有森林的同时,还应注意抚育更新,保留适合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质、速生树种,适当间伐杂、灌木,以促进森林成长发育,缩短森林恢复周期。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由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也是能够建立新的自然生态平衡的。我国华北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自然现象并非天然如此。据研究,4000年前的黄土高原,本是森林草原环境,11世纪前后,湟水、清水河、渭河上游等地还有原始森林。300年前,陕北榆林地区仍然是森林草原环境,直到本世纪初,还保留不少松柏和大量的榆树。在5~6世纪时,黄土高原的畜牧业也还相当发达。只是后来改牧为农,毁林毁草,水土流失才日趋严重,地方气候恶化。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保护自然环境的根本方向在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只有这样,水土得以保持,水旱灾害必将大为减少或减轻。农林牧全面发展,生产才能稳定。黄河泥沙来源必将大为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极为有利。

我国山地面积很广,山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方向必须坚持以林为主,大力发展当地适生的优质、速生的用材林以及薪炭林,分水岭地带发展水源涵养林,选择适宜的地形部位发展经济林。例如,我国亚热带山地,应当大力发展杉木、檫树、毛竹、香樟等用材林和油茶、油桐、茶叶等经济林,分水岭地带要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更新。

坡地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保水保肥,控制水土流失。顺坡开垦种植,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无论是粮食用地,或经济林用地,坡地必须改造为水平梯田、梯地。

(3)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大片森林、草原的毁灭,不仅导致某些宝贵的植物资源的减少,而且也为人类本身带来一系列有害后果:过度的捕捞,会使鱼产量及其他水产资源生产量下降;过分地狩猎,导致动物的生产力降低,一些有价值的动物遭到灭绝或大为减少;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生物资源业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的退化,毒草的比重增加,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存利除害;对一些有巨大经济价值或科学上有意义的生物资源予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止有毒物质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要逐一加以解决,才能使以物资源长期而稳定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关键,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正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

由于"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甚至危害到人类本身,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少国家已相继成立国家一级的环境保护局或类似机构,专门研究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搞好环境保护更为重要,因为城市是"三废"的主要源地。绿化则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树木对净化空气有较好的效果。例如,1公顷面积的高大森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吨,放出氧气0.75吨。10平方米的森林,就能将1个人1昼夜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

臭氧是化学烟雾中的主要成分,银杏、柳杉、香樟、日本扁柏、青冈栎、法国梧桐、冬青、夹竹桃等树种,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槐树、紫藤吸氯力强,丁香、洋槐对氟化氢有明显的抗性。有人还认为,栓皮栎、加拿大杨和桂香柳能吸收空气中的醛、酮、醇和致癌物质安息香比啉。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建筑物密集,加上煤的燃烧,汽车排气等等,夏季往往形成"人工热岛"。绿化城市,首先是栽植行道树,不仅减少大气污染,净化空气,而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也大有好处。

(5)扩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自然实验室",是研究生态平衡、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包括生物种间关系)的重要基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很重视,如日本和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以上,坦桑尼亚占25%。我国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一些在科学上有重大意义的珍贵植物和动物只在我国有所分布,例如动物中的熊猫,植物中的水杉等等,它们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生物。然而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少,范围小,仅占我国总面积的1.4‰,特别是有些珍贵的动植物种已濒临绝灭。

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重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用不了许多年,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矛盾的,人类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人类在和自然斗争中,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后,通过人的因素,又能够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类总是在不断改变生态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恒的、静止的生态平衡是不存在的,不利的自然环境也是能够加以改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自然环境又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