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这一严厉的理智程式发起冲突的是情感功能,相应地它们也会首先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同时伴有强烈的压抑感。如果逆来顺受,使自己服从于它,那么它就必须支持理智的意识态度,使自己尽量适应后者的目的。但这只在某种情况上有可能,另一种情感却是十分倔强,需要压制;即便压制成功了,他也会从意识中失踪,出现在另一种潜意识中,因为活动与意识的意图并不一致,将会产生一种对个体来说原因不明的影响。
例如,一种具有极崇高的意识——利他主义(consciousaltruism),有混杂着一种隐秘的自我图利的可能性,但其个体完全没有意识到,而且这种自我图利的自私行为使自身的无私行为大打折扣。个体很有可能会被纯粹的伦理目的引诱到危险的环境中去,这一危险的环境不仅仅在外观层次上受伦理以外的动机所决定。例如,一些公共道德的保卫者,无奈看到许多垃圾有增无减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突然发现自己处于必须让步妥协的境地;或是一些救生人员,发现自己急需他人援救。他们挽救别人的决心常使他们利用某种手段或方式,这种手段或方式却恰恰带来他们想极力避免的东西。另外一些外向型的理想主义者拯救地球,挽救人类的欲望十分强烈,致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撒下弥天大谎,用不诚实的手段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在科学界有很多让人痛恨和惋惜的实例,只有在潜意识及隐秘中操作的劣势情感功能,能引诱这些在一定领域里有名望的人做出某些越轨的行为,例如一些有很高声望的科学家或研究者,为了使所研究的项目获得成果,不惜一切达到这个目的,其中包括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而他们却将这些手段视为正当的。
当然,这种类型的劣势情感也会以其他方式显现,意识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变成非个人的,而且常常会使个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程度的损害,这些都是因为想要和支配地位与客观程式相互配合的结果。所有对个人自身的思考全部消失得毫无踪影,一旦这种态度走向极端,甚至对牵涉主体的考量也会全部消失。他的自身健康也会被忽略,其社会地位也将日益降低,甚至连最为重要的健康、财务、道德等诸多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代价。除非那些被同情的人也恰巧信仰这一理想,否则则会遭到挫败。正因如此,时常会有诸如亲生子女或家中的直系亲属,认为自己的父亲或亲戚,在家庭中是一个暴君,可是在家庭之外,他的美名却广为流传。
意识态度由于存在着非个人的特征,于是产生了某种使潜意识情感有了高度的单独性及过度敏感的特征。譬如,为了维护他的敏感性(susceptibility),把任何与他程式背道而驰的客观意见都误解成单独的、个人的不怀好意,或是为了使别人的观点无用,从而事先对他的论证做否定性推测的习惯性倾向。由于这种潜意识过于敏感,会使他的表达方式或声音变得尖酸刻薄、含沙射影、冷嘲热讽,并且常常用带有侵犯性的方式来攻击他人。这些带有憎恨和霸道的特性,恰恰是与劣势功能的预兆。他的情感琐屑、猜疑性强、保守、不合理以及让人难以琢磨,即使其个体为了理智的目的做出慷慨的牺牲。他会对所有超出他的公式之外的新事物赋予憎恨的感情色彩,这种憎恨是透过潜意识被体现出来的。
上世纪中叶,一个博爱主义医生因为助手使用体温计夹测体温把助手痛斥一番,并要解雇他。博爱主义医生的这些举动是根据公式判定上“发烧只能由脉搏来确定”这一条而做出的。
当情感受到抑制时,在其他情况下无挑剔的思维就会受到其隐秘而有害的影响。在这种潜意识的个人敏感性的影响下,原来因为其内在价值而有理由要求得到广泛承认的理智程式,现在却有了明显的改变,变成了呆板的只会硬套原则或概念来处理任何问题。理智程式的坚持占据了所有人格上的坚持。真理不再是只为自己辩解,而相当于主体,被主体当作评论者给冤枉了的敏感的宠儿。如果可能的话,主体会毁了那位评论家。真理必定会被夸奖一番,直到公众慢慢地醒悟,发现是真理出了差错为止。与其说是真理本身的问题,倒不如说是这一真理创始人自己的问题。
理智程式中硬套原则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因受到一种源于潜意识中与被压制的情感相结合的其他因素的污染而发生改变。理性本身证明每一种理智程式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真理的其中一部分,但是人们很重视理智程式的作用,甚至除它之外的其他观点都被排除和摒弃。它取代了所有因为具有普遍性和少有的限制而变得更谦虚、真诚的生命观,并排挤了被予为普遍性宗教信仰的生命观。这一切证明这一程式虽然在实质上没有任何宗教的性质,但得到了宗教最基本的绝对性的特征,成了一种理智的迷信。
但是,疑虑症(doubt)的发作是因为精神压抑而深受折磨的心理倾向在潜意识中渐渐地聚合起来同时形成一种对应观点造成的。意识的态度成了抵抗疑虑症的防御手段,而此时意识的态度变成了疑虑的过度补偿,这样的进展使得最后意识观点将以过度自卫告终,或是形成与潜意识绝对相反的观点。好像一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成熟后反过来对意识的理性主义形成对抗,或者这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摇身一变,成了极其原始和极其迷信的东西,与富于现代科学精神的意识观点对立起来。这种无畏的分庭抗礼是狭隘及可笑的观点的发源地,科学家及历史学家很清楚这一点,许多被表扬的先驱者也曾在此有过失足的经历。而潜意识的对立观点多半在女人身上体现。
这一类型主要是男性,因为思维作为决定性的功能多数是男性。通常情况下,当思维在女性身上占据优势时,它来源于心灵中直觉活动的优势地位。
通俗地讲,此类人属于行动型,在工业社会中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头脑灵活,适合从事政治、经济、顾问、医生等工作,也能成为官僚家。但是,他们在行恶的场所也容易犯罪。这种人想尽力摆脱主观对行动的影响。从本质上讲,这种人不是外向思维型,相反更接近内向型。
外向思维型的思想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它的判断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断言性”两种特征。“内在性”特征的表现是,完全把自己控制在限定材料的范围中,不会跨出这一范围。外向思维型的思想满足于一些抽象性的陈述,即使那种抽象是仅有的。这些陈述授予材料的价值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外向型思维在分析的同时,也可以建设,这就体现了判断的综合性这一特性。它总是在超越分析的同时达到一种用新方式重新组织被分析的材料或为特定的材料进一步增加一些新概念的结合,这种结合归属于一种深层概念,这一系列的描述被称作断言性(predicative)。思维是这一类型的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人的思维中体现出“生命在稳定地流动”这一事实。
这一事实注定它具有从不绝对地贬低或破坏任何东西,却会用一种新的价值来替代已经毁坏的价值的特性。这使它的观念有一种积极向前并赋有创造性的特征。他的思维不会停滞不前,也不会有后退的倾向,除非思维不再是意识中的优先者。思维一旦处于劣势,便会失去它创新和生机勃勃的特性。如果思维跟随在其他功能的背后,就会有事后诸葛亮的性质(即埃庇米修斯式),变得满足于经常不断地对已经过去的和消逝的东西进行怀念、沉思,拼命地想将那些东西加以分析咀嚼最后吸收掉。这时创造性的因素移居到其他功能之中,思维就不再有发展性了。站在经验与料的角度上来说,它证实了此一经验客观与料的和内在固有的意义,也说外向思维的内在判断总是定向在客体身上。
例如,一个人忍不住会赋予一个经验或印象某种理性的评论,并认为这种评论是有效的不容置疑的,但这种评论没有逃出客观材料的限制,因为这种评论只是说:“我已经理解它了。”原因是我能在事后把它想起来,仅此而已。这种判断就这样把一项经验简单地归放到这项经验应属的那一客观内容之中,而这一归属方式是个一望可知的过程。
除了思维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在意识中起着明显的支配作用,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论什么时候,它都会带有一种消极(negative)的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它服从于支配性功能,即使它可能会带上一种肯定的表情,这表情的出现也只不过是对支配性功能的一种简单的效仿,支持支配性功能的论证来源于明显的抵触思维固有的逻辑法则。这种思维并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而是另一种值得我们关注的思维的性质,它只相信自己的原则,并不服从其他功能的领导。因为这种思维多多少少会受到意识态度的压制,所以想这种思维本身进行调查分析不是件易事,除非它可以从某些毫无戒备的瞬间偶然漂上表层,否则应首先将其从意识态度的压制中解放出来。
表现在语言上,通常要使用到类似的套问:“你现在究意在想些什么?”“对此事你有哪些看法?”甚至会绕一点弯儿:“你猜我对此事有何看法。”这一问法是在真正的思维属于潜意识并为此被投射时,必须要采取的问法。这一方法诱导特殊思维浮出表面,正是因为有这种性质的浮现,我们才称其为消极特征。我们可以用“那只不过是……罢了(nothingbut)”,它会表现出将自身所判断的对象归到一种陈旧的内容里而取代了其自身具有的价值这一明显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让所判断的对象在表面上看像是某种普通内容的衍生物。现实生活会在不同的方面体现这一结论,如果想让两个女人产生一种明显的、非个人的、客观的冲突,持不肯定思维者就会埋怨对方属于“哗众取宠”。某个人加以解释或支持某个理由时,消极思维对这个理由的主要性不加以过问,只会在“他由此能得到什么好处?”或者摩莱斯各特(Moleschott)提出的名言“DenMenschistwaserisst”(人吃什么就是什么)这类问题上发出疑问。这些思维的破坏性和它有时屈指可数的起因性质,就不再过多地解释了。
还有一种思维,如果不对其仔细地进行研究,就无法知道它的性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当今世界广泛而快速发展的通神论的消极思维形成,这一消极思维可能是刚刚退却不久的唯物主义的一种反动形成。因为通神论的思维把一切都提升为包括宇宙和超越宇宙的观念,所以这一思维乍一看好像完全不是化约性的思维。例如梦,梦不再只是梦,而又赋予了它“在加一种层面上的经验”这一概念。还有现如今还无法理解和诠释的心灵感应,只能简单地将其解释为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震动电波”(Vibrations)。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人常把某种无形的东西对灵体的撞击看成是某种常见的神经痛产生的原因。任何一种通神论的书都会告诉你,世界上的一切已经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在“心灵科学”中,任何一种无法解开的谜团都能被解开。从根本上讲,这与唯物主义思维是一样的,是一种消极的思维。当唯物主义思维把心理假想成一种化学变化,这样变化发生在细胞神经节中;或是假想成为一种细胞伪足的伸缩;也可能假想成一种内部的分泌,这一系列的假想与通神论一样迷信。两者的差异是:唯物主义是把所有的现象都化约至如今的生理学概念,通神论则是将全部均化约至印度的形而上学。就像我们把梦诠释成撑得太饱的胃时,梦还是未被真正的理解,所以当我们把心灵感应称之为“震动电波”时,同样没说出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物质。因为我们对“电波”是什么东西也不了解,这就等于用两个不明了的概念相互解释,最终结果只能是这两种理解都毫无用途,并且它们实际上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表面的理解将人们对问题的兴趣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在前面梦与胃相互诠释的例子中,它把问题又指引到胃上;在解释心灵感应和震动电波的关系时则将问题的兴趣团长至什么是震动电波上,因此这一解释正好妨碍了人们对严谨问题的研究。这两种思维既贫乏不堪又造成贪乏,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低廉的思维方法,而且缺乏创造性的能量,被其他功能牵着走的思维。
(2)直觉型
能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直觉型,和把握客体、塑造客观事物的行动一样,这一类型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它注入客体的东西跟它从客体中取走的东西等量,绝不是单纯的知觉。这一过程是潜意识的会在客体中造成一种潜意识影响。直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借助迂回曲折的方法来传送意象和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知觉。只要直觉占优先地位,它们的行为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和特殊的洞察价值。思维、情感和感觉都相对地受到克制感觉受到主要影响的因素。外向直觉型是意识性的感官功能,直接影响到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