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活学版)
46223400000015

第15章 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学解读(1)

1.依恋关系:我们内心中最深的温暖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幼年时的经历在一生的成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3岁之前,是我们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阶段,错过了这个阶段,或者说我们没有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将会给我们的一生带来许多想象不到的麻烦。

“一地蒜皮”是一个在新浪网上点击率很高的博客,它的博主叫做顺顺,是一个一岁半女孩儿的母亲。

在她的博客里,详尽记录了她抚养女儿的点滴经历。顺顺本来是一个对小孩比较冷淡的人,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她,养孩子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如果她将来结了婚,也最好不要生孩子。这样的经历使得顺顺原本的人生中从来都没有“生孩子”这个想法。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当孩子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到来的时候,顺顺立刻就作出了决定:要这个孩子。在孩子出生前后,这位尽责的妈妈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上。她将家里布置得像一个童话王国,满足孩子物质和精神上的所有要求,教会孩子和家里的宠物相处,并且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陪伴女儿成长。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妈妈,顺顺并不觉得自己为女儿牺牲了多少,相反,养育孩子的过程给了她一个机会,以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缺陷。

可以想象,顺顺的女儿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她在一生中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刻,得到了妈妈的精心照顾和全程陪伴,尽管她还不到两岁,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到,在成年以后她会拥有良好的依恋模式。

依恋关系对我们有多重要?

通常,我们在3岁之前就会形成一定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形成取决于这段时期婴儿和养育者的关系。心理学将人的依恋类型分为3种:安全型的依恋、回避型的依恋、不安全型的依恋。这3种依恋关系中,安全型的依恋是最好的类型,拥有这种依恋关系的人,早年的时候都和自己的养育者,尤其是母亲形成了亲密的互动,得到了悉心的呵护。就像顺顺的女儿一样,在她最初开始探索世界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给予了她最大的满足。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对他无限制地宠爱,父母给予孩子越多的满足,孩子的依恋关系就会发展得越好。那些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通常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自己的养育者在场,孩子就会表现得很愉快;假如养育者离开,孩子会变得有些紧张;当养育者重新回来时,他们会快乐地迎接养育者的回来,并且能够离开养育者,自己进行活动。

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会被送到幼儿园。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最初离开养育者的时候,会感到不安和害怕。但是,他们很快能够适应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不久,孩子就能够愉快地回家向父母讲述他们在幼儿园里的经历了。早年拥有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是很幸福的,他们成年之后也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他们很容易和别人接近,不会对他人太过依赖,也不会因为被他人抛弃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不过,有一些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在早期的生活中,遇到了冷漠的养育者。他们对孩子的需要保持一种冷淡和疏远的态度,比如有一些在生育之后患上产后忧郁症的妈妈,就无法很好地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作出回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幼小的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他们很想和养育者亲近,但是又害怕和他们太过亲密,因为他们实在拿不准,这种亲近的要求会不会被拒绝。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很容易出现困难,当他和别人很亲近的时候,通常会觉得非常紧张。

所以,有着这种依恋关系的成年人会拒绝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无法完全相信身边的人,一旦有亲近关系发生,就很容易让他们回到早年被养育者拒绝的那些情境中。

与回避型依恋关系一样糟糕的还有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又叫做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人,通常在幼年受到了养育者前后不一致的对待,有时候很关心,有时候却漠不关心,这种不一致的态度会使得孩子感到十分焦虑。成年之后,拥有这种依恋关系的人除了对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感到很难信任外,还经常猜想另一方是否真的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爱自己。一旦和他人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就很容易变得情绪激动、暴躁易怒。

依恋关系的形成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模式都可以追溯到3岁以前的经历,可惜的是,很多人即使做了父母,也没有意识到依恋关系的重要性。等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发现孩子的言行越来越像家中的农村小保姆时,常常是为时已晚了。

2.陌生人焦虑:害怕生人是因为羞涩吗

在我们一生的发展中,婴幼儿期可以说是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人生这一时期显得那么柔弱和无助,即便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也要完全依赖我们的养育者。假如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和养育者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问题:认生,心理学上将它称为陌生人焦虑。

当9个月的小宝正坐在家里的地板上玩游戏时,他妈妈领进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走到小宝面前,弯下身子说:“喂,小宝,你好吗?”小宝停下了手中的游戏,瞪起眼注视着陌生人,然后转身抽泣着向妈妈爬去……

陈尘的妈妈在怀孕时期就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里待产。转眼间陈尘已经3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陈尘对上幼儿园十分抗拒。第一天将他送到幼儿园时,他抓着幼儿园大门的栏杆,对着妈妈大哭。妈妈实在是不忍心,只好把他接回了家。以后,这个小家伙似乎知道了什么,每天一到上幼儿园的时间,只要看到妈妈稍有动作,就立刻大哭不止,弄得妈妈毫无办法……

小建是一个7个月大的早产儿,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家人总是对他关怀备至。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小建经常要去医院,可是妈妈发现,他总是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更为害羞,当见到陌生的医生和护士时,小建总是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他的眼睛也要一刻不停地看着妈妈,只要妈妈脱离了他的视线,小建就显得焦躁不安,甚至还会哭闹起来……

上面的这些情况,恐怕在健康的孩子身上都曾经出现过。当我们和自己的养育者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关系后,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离开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问题简直太恐怖了,因为幼年的孩子看上去是那么无助,怎么能够离开养育者呢?所以,当孩子刚刚出生不久时,见到了陌生人的脸,倒是有可能对他微笑,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能够说出“爱爸爸”或者“爱妈妈”的话时,见到陌生人反而使得孩子紧张。是孩子变得敏感和害羞了吗?不是,其实这是陌生人焦虑在作怪。

类似医院这样的场合,是最容易出现陌生人焦虑的地方。当疲惫不堪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缠在自己身上不肯离开以接受医生的检查时,他们可能会十分恼火,他们以为这是孩子身上常见的“医院焦虑”,其实,孩子是因为见到了陌生人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前来检查的医生或者护士态度友善,比如热情地打招呼,或者用儿童的语气向孩子介绍医生和护士,孩子的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

当然,如果医院的就诊环境不是一片灰白,而是布置得花花绿绿,有卡通画,有毛绒玩具,就像孩子平时所熟悉的环境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出现的陌生人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当然,即使孩子可以和陌生人很好地相处,他的一只眼睛也会随时搜索妈妈是否在旁边,只要养育者的面孔离他不是太远,孩子就会感到安全。

3.第一反抗期:3岁时我就开始叛逆了

成长到初中阶段,很多孩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可能会发现,你看着长大的那个活泼、温柔,总是离不开妈妈的“小天使”忽然之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总是想反抗你,甚至刻意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挑衅你的“小恶魔”。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有常识的家长会知道,这是青春期典型的反应,不用过度慌张。但是,很多养育者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乖”的行为,经常让家长忙得焦头烂额,很无奈。

比如,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他们的兴趣越大;家长越是说要好好吃饭,他们越是磨蹭个不停,甚至会在你说话的时候,将手中的勺子扔到地上。出现了这种情况,养育者很容易显得沮丧,因为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

比如,以前养育者问他一句:“我们一起玩游戏吗?”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好”,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但是现在,同样的问题可能只会换来他们的一个“不”字,而且说过“不”了以后,还一定要坚持,不管这事是不是他本来喜欢的。一些不明原因的家长可能会想:“这小东西,翅膀还没有硬就这么不听话,大了还了得?必须得管教管教了!”所以打骂的情况可能就会出现了。其实,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他进入了“反抗期”。

3岁的孩子就开始叛逆?听起来这是一个让家长们感到绝望的问题。其实,这种现象出现时,养育者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因为孩子开始反抗家长,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一试身手,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好处的。家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会轻松多了。孩子试着用积木搭一个建筑,尽管搭不好,却不让大人插手,你如果“好心”帮忙,反而会让他变得暴躁,甚至干脆一把将积木推倒。不要再觉得孩子无事生非,其实,他正在自己探索世界呢!

一些不明原因的家长看到孩子的叛逆行为时,常常不能理解,甚至担心孩子会变坏。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家长不但不应该感到忧虑,相反,应该觉得高兴才对,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才会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喜欢说“不”“我就要……”等,这个时候无论你显得多么有权威,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愿,他就会反抗到底。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变坏”的征兆。这个时候的养育者应首先认清这一点,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和想法应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千万不要以包办、强制来干涉孩子的行动。要开始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有耐心,与他们有足够的交流,但同时家长也要学会说“不”,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温柔地拒绝”,不能放纵孩子。

我们还要意识到,尽管孩子已经表现出了探索世界的欲望,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只是一个柔弱无力的人,我们要注意满足孩子独立与渴望保护的双重需求,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4.青春期:是迈向成熟,还是走向混乱

提起青春期,很多家长都是头疼不已。的确,父母们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从来没有像青春期那样,变得如此叛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些变化。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上,因为这一时期是他们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首先会在生理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12岁以后都是他们的一个“身体发育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身体上出现的特征首先就是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接着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大多数的孩子都在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具备了做父亲和母亲的能力。要知道,能够顺利接受这一改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的孩子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第一反应就是不知所措,进而是好奇。于是,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会变得特别关注自己的外表,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变得爱打扮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是,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变化,比如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男孩子第一次出现遗精的现象,孩子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身边的家长没有对他们保持关注,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成长的负担。

随着生理上的显著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有的学者将青春期也称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青春期称做“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时期,或“心理烦恼期”。有的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非常可笑地对着他们宣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了,让家长以后少管闲事。可是父母看到的,远不是这么回事。假如此刻家中正好还有一个处在更年期的家长,青春期遭遇更年期,势必会爆发家庭大战。

所以,有儿女的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种种反抗表现,都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双方发生了冲突,你不必过于自责。冲突和矛盾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可能是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生理上的成长而忽略了心理上的成长,仍然像对待儿童那样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子女。

这个时候,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父母应尝试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生活,而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有的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当发现孩子大半夜去排队买周杰伦的CD时会大发雷霆,但是当别人问起她年轻的时候迷恋歌星费翔的经历,父母就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中,说起来滔滔不绝。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是忘记了自己的成长,假如父母能够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是多么艰难地度过了这一时期,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就会变得可爱很多。

5.本我,自我,超我:“我”不止一个

在广受青年人欢迎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奉命捉拿侠盗白展堂的姬无命来到了白展堂藏匿的同福客栈,姬无命武功高强,一路打败了各路高手,本以为可以顺利地捉到白展堂,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抓捕任务竟然会毁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吕秀才身上。面对吕秀才一连串的“你是谁”的发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姬无命彻底被绕晕了,以至于最后竟然一掌拍向了自己的脑袋而自杀了。平时因吕秀才没有武功而轻视他的众人那一刻才真正佩服吕秀才的能力,而饱受他人歧视的吕秀才则骄傲地说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

“你是谁”这一问题看上去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但是在心理学里,这一概念却包含着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