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找到康熙传位给雍正的遗诏的原始档案材料,但史学界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康熙临终前确实是准备传位给胤礻真的。理由如下:第一,康熙晚年曾多次讲,要在诸皇子中选个“坚固可托之人”作嗣子,这显然是指皇四子胤礻真,因为只有胤礻真在多年辅佐朝政中表现得性格刚毅、精明务实,远远高出其他皇子;第二,据史料记载,康熙病危之际,特地将正在斋戒祭天的胤礻真召来,3次面见,非同寻常,当有特殊使命;第三,康熙晚年特别宠爱胤礻真的次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认为这个孙子有“英雄气象”,将来要继承皇位。由爱孙而及乃父,康熙对胤礻真又增加了好感,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已经44岁的胤礻真,也是情理中事。以上史实记载于清代多种史料中,也记载于《朝鲜李朝实录》中,因而是可信的。
雍正皇帝与桐城张廷玉
雍正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四十五岁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熟、最年富力强的一位帝王。
官起康熙朝的桐城人张廷玉,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君垂爱,在伴君如伴虎,明争暗斗的封建朝廷之上,为官长达半个多世纪,展示出卓越的治国才华和处事天赋,堪称封建朝臣之楷模。而且雍正帝与张廷玉还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君臣情谊。
康熙末年,诸子干政,吏治渐趋腐败。雍正继位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紧紧依靠张廷玉等一批处乱不惊的忠君之臣,整治了康熙后期以来的吏冶腐败。张廷玉可谓是雍正帝身边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雍正元年正月,再入值南书房,同左都御吏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因公正谨慎而受嘉奖,加太子太保。八年,因西北战事纷起,设军机处,其条规礼制约出自张廷玉之手。有时“坐肩舆中,仍批览文书,吏人随后取,进止无一事壅滞”。雍正帝夸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赏给他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十三年,雍正帝病危,张廷玉一直侍奉左右,并与鄂尔泰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帝还遗诏:
“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打破了汉大臣不配享太庙的朝规礼法。
张廷玉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批阅第五卷时。
发现字画端楷,文精意绝,语极恳挚,随手拔置一甲三名。
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得当。拆卷时,方知是张廷玉的儿子,皇帝极为高兴,并差人祝贺。张廷玉却多方奏请皇上选换他人,万万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再挤占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帝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但封官时,视同一甲之士。雍正帝在赠与张廷玉的御制诗词中,称誉他“大政资经画,皐谟待讨论”,君臣相知,堪称范例。
白首穷经的清代学子
雍正年间,湖南兴化县有个秀才杜要,从年轻时就参加乡试,一直到64岁才考中了举人,同时中举的还有同县人杨琨与杨振铎。
本来杜要可以到此为止了,可是不久,二杨又考中了正榜以外的通明榜,被选授为学官,二杨的年龄、辈份都比杜要小,杜要深以为耻。6年以后,70岁的杜要风尘仆仆地步行3000余里,从兴化赶到京师,参加会试。这一年是乾隆元年(1736),刚刚登基的乾隆帝特降恩旨:搜集年老举人的试卷进呈“御览”,于是杜要被皇上亲授为国子监学正,地位终于远远超过了两个同乡。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广东又有个秀才谢永祚,98岁时还赶到省城参加乡试。按照惯例,像他这么大年龄早就可以免予考试、恩赐举人出身了,省中官员也准备将他列名上报,他却一口回绝道:
“科名自有定分,我年纪虽老,手却没有衰颓。尚能握笔考试,怎见得我就不能为那些老年儒生争一口气呢?”省中官员只得由他。这一年,谢永祚果然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谢永祚又进京参加进士会试,被乾隆帝恩授为国子监司业,在京供职。又过了3年,谢永柞入宫恭贺乾隆帝80寿辰,被晋职为鸿胪卿,乾隆亲赐诗额,以示恩宠。再过了10多年,这个谢永祚已将近120岁了,才寿终正寝。
在清代,高年入试者不胜枚举,如康熙年间顺天乡试,广东贡生黄章已经100岁了,还让他的曾孙提着灯笼带路,入考场应试,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字;乾隆第五次巡视江浙时,又恩赐百岁举人郭钟岳为进士;道光年间,广州府三水县人陆云从,100岁始入学,103岁参加会试,恩赐国子监司业一职。
老翁妙对戏乾隆
一次,乾隆扮成教书先生私访到苏州。苏州素以园林、水乡著称。一天,乾隆游览狮子林,还未进门,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翁倚墙而坐,边晒太阳边抓痒痒。乾隆才华横溢,又喜欢诙谐,走到老翁面前,顺口说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乾隆说完,大笑不止,自鸣得意。老翁微睁眼皮,迅即合上,不加思索地回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乾隆听后,暗自吃惊:“苏州多才子,名不虚传!一个衣不遮体的老头子,有此才华,令人钦佩。”乾隆欲上前与老翁攀谈,只听老翁鼾声大作。乾隆不得不讪讪离去。游完狮子林,乾隆余兴不减,看到不远处池水清清,一老翁正在割草。乾隆走上前去,欲向老翁询问农事,但见老翁边割边捆,捆一捆,说一句:“稻草捆秧父抱子。”乾隆欲和答一句,一时又答不出来。这时,田埂边走来一位小姑娘,手提装满鲜笋的竹篮,边走边招呼爷爷,老翁似乎没有听见,仍是捆一捆,说一句:“稻草捆秧父抱子。”小姑娘看爷爷不理她,小嘴一撇,答道:“竹篮装笋母怀儿。”老翁听后,哈哈大笑:“孙女可教也。”乾隆听到,脸上一热,匆匆离去。
乾隆妙解“夫”字
乾隆下江南时,见一农夫扛着锄头,便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问道:“这是什么人?”张玉书答道:“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就是两横一撇一捺。
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也是这么写。”张玉书详细回答道。
乾隆听了摇头道:“你这宰相枉有经天纬地之才,怎么连个夫字的写法也辨别不清?”张顿时一惊,忙奏道:“小人才疏学浅,请圣上指教。”乾隆放作高深道:“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加入字;轿夫是肩上扛竿之人,先写人字,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这个夫字写个天宇出头便是;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写个大字加一便是。用法不同,写法有别,不能混为一谈。”张明知乾隆诡辩,不足为训,但也颇为他的妙释折服。
刘墉妙答亁隆
清乾隆时,有个大臣名叫刘墉,极有才华。有一天,乾隆皇帝清闲无事。想要难一难聪明的刘墉。于是,乾隆问刘墉:“京城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举起两个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怎么只两个人,?”刘墉纠正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乾隆心想,我再难一难你,于是又问道:“你说全国一年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又板起指头,像是在估算着似的,然后说:“回禀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1人,死12人!”乾隆说:“照此下去,国家不是就无人了吗?”刘墉解释说:“不会的。我的算法是按照人的生年属相臬的。比方说,今天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百万,都是属一个马,反以说一年生1人。而一年当中,12属相的人都有死的,所以说每年死12个人。
乾隆皇帝一听,不禁暗自钦佩刘墉的才华。
这些妙答既全面,又简明,省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概插”这个逻辑方法帮了忙。概括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概念的作用就是抽象化,正确的概括可以使人的认识由特殊过渡到一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慈禧戒鸦片
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败北以后,清廷朝野上下反而吸嗜鸦片成风。咸丰帝就是一位“瘾君王”。他登基不久,便吸食鸦片。清宫当时还将鸦片美名为“紫霞膏”。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令咸丰帝“宵旰焦劳”,而竟借常吸鸦片消愁解忧。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仓惶出逃承德避暑山庄时,尚不忘携带鸦片烟膏。慈禧为咸丰帝宠后,染上鸦片烟瘾。当时帝后所吸鸦片,则由广东人陆作图夫妇所制。其烟膏香味浓郁,百倍提神。慈禧对此迷恋至极,特赐名为“福寿膏”。
咸丰帝死后。慈禧垂帘听政,尤当慈安太后暴崩后,她大权独揽,更加无所顾忌,烟瘾日增。太监李莲英投老佛爷所好,特传谕陆妻郑梅入京,安排其住在皇城外大阮胡同,专为慈禧制作福寿膏。一时间,投机拍马者纷纷向慈禧进贡上乘的吸食鸦片烟专用器具,如福建献上精制烟枪两支。广州献上广州竹所制的竹烟枪一根。
光绪年间,清廷下令禁烟。慈禧也不得不戒起鸦片烟来。然而,对于慈禧这个鸦片烟龄颇长者来说,戒烟尤非轻而易举之事。为此清宫太医院御医们受命研制成了一种名叫“参茸戒烟丸”(此方组成从略),供慈禧及宫中戒鸦片烟者服用。御医们诚告宫中吸食鸦片烟者:“夫鸦片烟者,最为举世之害,受此瘾者,日久气血衰弱,精神短少,四肢倦怠,梦寐神逸,甚至步履维艰,腰胯疼痛,喘咳痰嗽,不思饮食,而反思凉果,五心烦热,黎明泄泻,小腹作痛,赤淋白浊,虚寒恶冷等症,尤为甚也。得其瘾者,意欲减除,无如方类最难投效。”御医们详述“参茸戒烟丸”的功效及服法:“此药大补气血,益肾添精,强壮筋骨,补命门之真火,疗气血之虚寒,培养精神,调和脾胃。
除烟瘾潜伏之根,效难尽述。瘾之轻者,可服二钱(6克),量瘾轻重加减服之。”慈禧或为尊严、或为保命而服用戒烟药丸,戒烟之心可谓坚决。她戒烟期间,又发老年病。此是,庆亲王送上盛有鸦片烟的小金盒,以关心的口吻说:“太后为天下臣民主,朝野攸赖,日来慈躬之预,艰钜益增,今以戒烟致疾,一日不讳,恐非所以重苍生之寄托也。”闻其劝己开戒之言,慈禧怒将金盒掷地,并痛斥之。
另据为慈禧画像的美国卡尔女士回忆,戒烟后的慈禧对鸦片烟深恶痛绝。凡宫监中有犯吸食鸦片烟之恶习者,她每必严加惩处。为避慈禧觉察,宫内瘾君子们在吸烟时,则另穿一种麻布衣,吸罢再换常服,以防烟味染而被太后所嗅觉。然而败露于慈禧敏锐嗅觉之下的,仍不一而足。晚年的慈禧虽则戒了鸦片烟,可悲的是她吸烟太过且戒烟为迟,烟毒对其健康危害深重。《清宫十三朝演义》描述:“西太后既死,她的身体都变了黑色……实是鸦片烟的孽根”。
改联刺慈禧
1904年,慈禧70寿辰,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庆寿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明令全国家家户户都要贴一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内容的对联。
反清革命志士章太炎先生对大办庆寿活动无比激愤,进行了一系列反清的宣传活动。在庆寿活动中,他也撰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幸海子,明日幸颐和,几忘曾幸长安,亿兆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这副上下联的最后二句,人称神来之笔,它仅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后面二字的词序颠倒成“一人庆有,万寿疆无”,就集喜笑怒骂于笔端,变歌颂功德为揭露与讽刺,对慈禧丧权辱国、腐败无能的反动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林则徐“回敬”英国领事
清朝时,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到福州,英国领事宴请林则徐。宴会上,领事想和林则徐拉关系,林则徐却铁面无私,软硬不吃。洋领事心中不悦,便想捉弄一下这位钦差大臣。一会儿上来一道菜——炸猪排,领事端给林则徐,大大吹嘘了一番,林则徐不知是计,咬了一口烫得舌头起了泡。这刚出锅的炸猪排表面上没有热气,好象是凉的,林则徐上了当。
几天以后,林则徐设宴回请英领事。饭吃到一半时芋泥端上来了,林则徐向洋领事介绍了芋泥这道菜的特点,说得洋领事口涎欲滴。于是,他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勺芋泥塞到了嘴里,顿时烫得他眼泪直流,手足无措,那副狼狈样逗得在场的中国官员放声大笑,英国领事属下的人员想笑又不敢笑,只好强忍着扶着领事狼狈地离去。
原来,这芋泥虽然刚出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却一点热气也没有,和凉的一样。林则徐为杀掉洋领事的傲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着实地戏弄了这位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英国领事。
李鸿章的大杂烩
清朝末年,李鸿章搞洋务,常与洋人接触。有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宴会在花厅里进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宾主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是不肯下席。总管对李鸿章附耳低言道:“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把撤下来的残菜加热后用大盆装着端上来。”总管满面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人纷纷下箸,都说好吃。一洋人问道:“中堂大人,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洋人说着蹩脚的汉语,李鸿章虽然听懂了,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答非所问地说:“好吃好吃!”谁知这一下竟歪打正着,汉语的“好吃好吃”与英语的“杂烩”(hotchporch)一词发音相同。洋人频频点头。
李鸿章在宴请洋人之际,面对窘况,急中生智创造出来的大杂烩竟成了以后招待洋人的每宴必点菜肴,不过再不是残菜混合,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罢了。
斥国贼药方
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英斗争。正当义军把英军诱至牛栏冈,准备围歼时,广州督师奕山忙派知府余保纯火速赶去解围,强迫义军解散,护送残敌逃窜。广州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切齿痛恨。有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奇特的药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
余黄堂号(指知府)《精制狐媚药方》,服用之人可以延年益寿,润身肥囊,固宠求荣,加官进爵,实在是偷生得福之妙药。贵客光顾,须认明“专办讲和,情真价真,主顾不误”招牌为记。配方如下:
柔肠一条黑心一个厚脸皮一张两头舌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笑脸三分叩头虫不拘多少服用方法:用笑里藏刀切碎,口密为丸,藏于乌龟壳内。
临用时以狼心一个,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药送服。
这是个痛斥卖国贼的绝妙“药方”,它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对卖国贼的无耻嘴脸和卑劣行径,勾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淋漓尽致。
张作霖手黑
素有东北王之称的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却粗中有细,常常急中生智,突使奇招,使本来糟透了的事态转败为胜。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上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风雅之人,而张作霖则正襟端坐很少说话。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
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候。这时,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张作霖身上,几个日本浪人更是掩饰不住讥讽的笑容,只见张作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挥写了一个“虚”字,左右端祥了一下,倒也匀称。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由得面面相觑。其它在场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