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教师公文包-旅游天地
46304700000015

第15章 旅游热线(5)

有一年,国清寺大主持准备在寒山、拾得二人之间选一人做管理道场的工作。寒山知道后,为成全拾得,就独自一人不辞而别到苏州立庵去修行。拾得发现后,马上打点行装去找寒山。为了图个吉利,拾得在路上采了一技荷花,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寒山。

寒山见拾得远道而来,就手捧盛着素斋的篦盒相迎,两人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碑刻上的“和合二仙”,就是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的情景。

宋朝太平兴国初年,苏州节度使孙承祐重建宝塔七层,改称“普明禅院”。元朝末年,寺和塔遭到毁坏。以后苏州知府况钟重修,并且建了钟楼,铸了巨钟。

现今的寒山寺外墙上横书“寒山古寺”四个苍劲的大字。寺内黄墙绿瓦,树木森森,殿宇轩昂。山门之内是弥勒和韦驮像,弥勒笑容可掬、如迎游人。两侧偏殿的五百罗汉,造型各异,古朴生动。

寒山寺以钟传名。据传明代所铸的巨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

从1979年起,寒山寺就组织了除夕夜听钟声的活动。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寂静而萧瑟的冬夜平添了无限的韵味,给夜泊的客船送去了绵绵的情意。

拉萨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寺庙。相传由嫁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寺名大昭,即供奉大佛之意。

大昭寺坐东面西,占地2.5平方米。主殿高4层,殿顶为藏式金顶和法轮,殿内供奉着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觉卧佛像即释迦牟尼像。两廊殿党则供奉松赞干布和尺尊、文成两公主塑像以及其他佛像。

该寺建筑以藏式为主,也多处采用唐代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在四周廊庑和殿堂四壁遍绘藏式壁画,表现“文成公主进藏‘等史实,总长达千米,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昭寺门前还矗立着一通石碑,为823年所镌刻的唐蕃会盟碑。碑南长有一株柳树,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植,俗称唐柳或公主柳。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在西藏日喀则县南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达赖一世根敦主兴建,是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依山傍水,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周围筑有城垣,方圆约2公里。为西藏佛教格鲁派第四大寺。全寺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经学院)。内有殿堂数十处,壁画生动、风格回异。另有历代班禅灵塔,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辉煌灿烂,耀人眼目。

寺内收藏的佛像、唐卡(卷轴佛画)、刺绣以及各种精美贵重的珍玩、供器、瓷器等亦极丰富。文物中还有明清两代皇帝颂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浩敕书以及镌有八思巴文元代”大司陡印“印章,为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和藏汉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青海煌中的塔尔寺藏语称本,意为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十月、二月举行两小法会,尤其是正月十五日的大法会,以许多美妙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艺术水平很高的三绝(指酥油花、壁画、堆绣),吸引数以万计的藏、蒙、土、汉筹各族群众,来寺瞻仰朝拜。从而使全寺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蓟县独乐寺蓟县有一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独乐寺。

独乐寺内有一座巨大的观音阁,高达23米,人们在十里之外也可依稀见到它的英姿。观音阁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与山门、回廊连成南北轴线,显示了唐代寺庙建筑布局的风格。阁内有中国最大的观音塑像,像高16.27米,人站在观音像旁,只及她的脚腕;欲看观音头顶,必须后仰90度。这个巨大的观音头冠上,有10个小观音头像,因而又称”八面观音“。

这座寺院在中国建筑史上享有”六最“之誉:观音泥塑是最大的;山门及山门上的”鸱尾“是现存最早的;观音阁是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以阁为中心的平面布局,是中国建筑史上采用最早的;寺历经28次地震而巍然屹立,是最结实的千年古刹。

正定隆兴寺隆兴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城东门里街,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庙建筑群。寺院原为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开皇六年(586)在苑内改建寺院,初名龙藏寺。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敕命扩建,改名龙兴寺。清康熙、乾隆时又增建,并改名隆兴寺。又因寺内供一尊巨大铜铸菩萨像,俗称大佛寺。

隆兴寺占地6万平方米,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布局和建筑均保留着宋代风格。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两侧。南面迎门为一座琉璃照壁。寺内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坛、慈氏阁、康熙及乾隆碑亭、大悲阁、毗卢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阁和转轮藏阁均为宋代建筑。

摩尼殿创于宋皇祜四年(1052),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为国内孤例。殿内有释迦牟尼说法像,为宋代原塑。

扇面墙背后有彩塑海岛观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悲阁是寺院后部的主体建筑,阁高33米,5檐3层。阁内矗立一尊千手千眼观音铜像,高2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铜铸立佛像。

慈氏阁和转轮藏阁保存了早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毗卢殿位于中轴线北端,殿内有一座多层周身满铸佛像的铜铸佛教文物。铜铸多面佛像构思巧妙,铸造精细。三层莲座铸像成为一个整体,每一莲瓣上铸一小佛,共1000尊小佛,三层莲座上各铸4尊毗卢佛,逐层收小,总计1012尊佛,构成千佛绕毗卢的形状,是一件罕见的铜铸艺术珍品。

隆兴寺因创建久远,寺内碑碣林立,其中最珍贵者首推龙藏寺碑,为隋代所立(1586年)。书法苍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书风,下开盛唐诸家书法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曲阜的孔庙及孔府(1)孔庙:在山东曲阜县城内,南接旧城垣,东与孔府毗邻。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殁后一年,鲁衷公将其故宅三间改建为庙,”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对孔庙进行重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前后共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成门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坛、大成殿、东西庑、寝殿。圣迹殿等;东路为孔子故宅,有诗礼堂、礼器库、鲁壁、故宅井、崇圣祠、家庙等;西路为祭祀孔子父母的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及用以习乐的金丝堂和乐器库等。全庙共有殿堂阁庑四百六十六间,南北长1公里多,总面积327亩;周匝垣墙,配以角楼,苍松古柏,森林罗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体俱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种类有:谒庙、祭告、修庙、墓志、画赞、诗文、名家法帖、汉画像石等,共二千余块,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解放后,曾对主要殿宇进行多次大修,还辟有汉魏六朝碑刻、汉代画像石刻、玉虹楼法帖石刻三个陈列室。

(2)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山东曲阜县城内,西与孔庙毗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汉代封孔子嫡裔为奉祀君、关内侯;唐开元年间封文宣公;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徽宗时又封世袭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原住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宋宝元年间另建新第,封衍圣公后,始改称衍圣公府。

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于故宅东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广,嘉靖时重修。

经明清历次维修扩建,遂具现在规模。面积240余亩,楼房厅堂四百六十三间,院落九进。其布局分为三路:

东路为家庙所在地,有报本堂、祧庙、一贯堂、慕恩堂,还有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兰堂、九如堂、御书楼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和学诗学礼、燕居吟咏之所,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孔府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营管、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后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

最后是孔府花园。府内戒备森严,厅堂轩敝,陈设华丽。

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原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编目,解放后己整理出九千多卷。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有:木工鼎、册卣牺尊、亚尊、伯彝、蟠夔敦、饕餮、夔凤豆、四足鬲。

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孔府收藏元、明、清以来数以千计的衣冠剑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

承德外八庙承德是清代除北京城之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从康熙帝起,每朝皇帝多在夏秋季节长住避暑山庄处理朝政。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密切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同中央的联系,清政府在避暑山往外围的山峦之间陆续修建了8座庙宇,接待各族首领或作拜佛之用,俗称”外八庙“。

外八庙的营建长达67年之久。它们环绕山庄,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外八庙多为喇嘛庙,有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溥善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其中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内藻井是明清古建筑最精美的藻井之一。

安远庙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建。当时清朝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准噶尔部的达什达瓦部众约6000人迁居承德。乾隆下令仿伊犁固尔扎庙形式建造该庙,供达什达瓦部众礼拜之用。

安远庙成为清政府对边疆民族采取团结政策的历史见证。

普宁寺是乾隆帝为封赏在平定准噶叛乱中有功的颊厄鲁特四部而建造的。寺依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规模宏大,是我国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像,由金漆木雕而成,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寺庙。

是乾隆帝为接待各族王公贵族到承德朝贺而建。殿宇依山落成,布局自然而富于变化。主体建筑大红台高约25米,边长60米,以17米高的白石台为基座,大有城阁凌空之感。

须弥福寿之庙是1780年为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朝贺而建,俗称大行宫。庙分前、中、后三部。台西的万法宗源殿是班禅的寝殿,后部的金贺堂是班禅弟子的住所,建造该寺对巩固多民族的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太原的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号,后人因以,命祠名。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晋祠。

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有四十三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难老亭为北齐天保时创建,明代重修,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1)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面积37.000平方米,西晋东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王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杜甫《蜀相》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刘备殿东壁为近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书《出师表》木刻。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蜀汉文宫、武将二十八人,形态生动,塑像前均有小石碑,镌刻本人传略。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

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者为清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六世纪以前。殿西侧为先主惠陵,封土高12米,环以墙垣。

(2)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巳不复存。北宋元丰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加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午。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杜甫(712-770),字子美,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名塔

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在浙江杭州市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塔身九层,高五十余丈。塔上装灯,江上夜航只赖以导引.宣和三年(1121年)毁于兵火。现存砖构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塔刹系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遗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今塔高59.89米,八面七级,每层中心都有小室。砖构塔身的柱子和斗拱等均仿木构建筑形式。四周廊子铺有踏磴,可通顶层。每层廊子两侧都有壶门,内通小室,外通檐廊。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与《营造法式》所载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登塔临槛,江中景色,尽收眼底,有“人立青冥最上层”之感。

江苏苏州云岩寺塔云岩寺塔耸立在我国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顶,又名虎丘塔。它始建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是古城苏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