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探究丛书-湖泊
46365500000006

第6章 中国的湖泊(4)

入湖河流呈向心状的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洪径流的汇流过程,使河川的径流量呈现急剧变化,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巢湖流域的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烔炀河等河流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为巢河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少,有石山河、谷盛河、盛家河、槐林河及兆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经巢湖闸出湖,顺裕溪河向东南流至裕溪口而注入长江。

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的进出通道,全长46公里。1960年在巢县西南的巢湖出口处建成了巢湖闸,1967年5月在离裕溪河口4公里处还建成了裕溪闸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船闸和鱼道等。巢湖闸与裕溪闸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使巢湖流域220万亩低圩农田免受长江洪水的威胁,提高了圩区排涝标准,并初步解决了沿湖丘陵地区328万亩耕地灌溉的水源;同时由于保持一定的水深,使巢湖包括裕溪河的入江航道能够维持常年通航。

巢湖主要的经济鱼类有梅鲚、银鱼、鲌、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产量变化较大。1952年产量为800万斤,1958年~1959年下降为600万斤。此后,年产量变化在100万~500万斤之间,且以梅鲚为大宗。巢湖闸和裕溪闸的建成,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了很大作用,但也隔断了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以及河蟹的洄游通道,使巢湖鱼产量下降。1972年在裕溪闸建成了鱼道,并进行了人工放流,才促使水产资源有所恢复。

南四湖。南四湖系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的总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津浦铁路西侧的微山县境内,四湖略呈南北向排列。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30公里,面积1226平方公里,蓄水量19.3亿立方米,是中国华北平原上面积最大的湖泊。1958年~1973年在微山湖和昭阳湖之间,兴建了一座由拦湖坝、滚水坝、电站、船闸组成的全长6582米的二级坝枢纽工程,把南四湖拦腰截断,分成上下二级湖,上级湖包括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下级湖仅微山湖。水位北高南低,相差约3米。

南四湖在成湖之前为泗河河槽,湖区处于山东地台西南边缘的凹陷带,断裂构造发育,从东平湖经南四湖到洪泽湖的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繁。黄河在公元1194年南徙后,多次向南决口泛滥,使泗河下游淤塞,河道淤高成为地上河,南流的入淮水道受阻,宣泄不畅,逐渐潴水成为微山、昭阳、独山及南阳四湖。

湖区承纳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约31700余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上的来水。东岸有泗河、十字河、白马河、城漷河、洸府河等山溪性河流注入,西岸有红卫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万福河、复新河等注入。梁济运河将黄河、东平湖与南四湖、中运河相连,沟通了黄淮水系,成为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南岸是南四湖的出口,通过韩庄节制闸及蔺家坝节制闸,经韩庄运河、伊家河、不牢河而汇入中运河,再泄入江苏境内的骆马湖和洪泽湖,南四湖是淮河水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四湖水面辽阔,资源丰富,有“日出斗金”之称。经过综合治理和二级坝的拦蓄,提高了湖泊蓄洪抗旱的能力,保证了湖区的农田灌溉,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汛期洪水可拦蓄在上级湖内,减轻了下级湖的压力。治理前的京杭大运河,原来是从湖东穿过南四湖的,由于年久失修,业已淤塞,不能全部通航,修建后的京杭大运河已改经南四湖的西侧——梁济运河通过。

南四湖盛产鱼虾,最高年产量达4600多万斤,其中60%是鲫鱼,20%为虾,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南四湖有浅滩近20万亩,出产芦苇、茭草、莲、菱和芡实等水生植物,它们的产值相当于渔业的收入。茭草刈割晒干后,除做牛的饲草外,还远销日本。

抗日战争期间,湖区人民武装力量利用河湖港汊、芦荡湖滩等有利地形,开展对敌斗争。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经常出没在湖东的津浦铁路沿线,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南四湖经过20多年的治理,已从一个逐渐淤废的天然湖泊变为人工湖,获得了新生,昔日“十年九灾”的南四湖区,现已初步成为资源丰盛的鱼米之乡。

滇池。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离市区仅几公里。滇池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的名称由来,据《后汉书·南夷传》中所写:“此郡有池,周回二(三)百余里,水源深广,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外形好似弦月,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为11公里,面积297平方公里,一般水深3~5米,最大水深约8米。蓄水量为1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位为1889.66米(海埂水位站,海防基面);历年最高水位为1890.91米(1966年10月17日),最低水位为1888.39米(1960年5月20日);水位一般变幅为1~2米,绝对变幅为2.52米。湖水位于每年11月后开始下降,至次年5~6月降至最低;此后进入雨季,水位上升,最高水位常出现在每年的8~11月。

距今大约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末期与新生代初期,盘龙江已开始发育,并强烈地侵蚀,使昆明附近变成低洼的谷地。后来沿着湖的西岸,发生了近于南北向的西山大断层,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断层线西边逐渐上升,东边相对下降,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了积水的洼地,这就是古滇池的雏形。古滇池水面非常辽阔,整个昆明坝子皆是一片水域。如今在昆明坝子的地下常发现草煤,它就是由古滇池内的水草演变而成的。昆明坝子是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因而使河流的侵蚀基面下降,加剧了螳螂川的向源侵蚀,海口河被渐渐切深;加之入湖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内沉积使湖底增高,加大了古滇池的出流,使之变浅变小而成为今日的滇池。

汇入滇池各河属金沙江水系。海口以上的集水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为普渡河的上源。滇池承受10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水量补给,其中以盘龙江最大;昆明以上的集水面积为847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30%左右。年平均来水量为2.4亿立方米,占湖泊总补给水量的34%。其余的主要入湖河流有柴河、宝象河、东大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及梁王河等。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河口有沙滩分布,形似螳螂,亦称螳螂川;河流坡陡流急,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1901年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发电量为6000千瓦。

滇池群山环抱,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据昆明气象资料统计,湖区年平均气温为14.5℃~17.8℃;最高气温为34.8℃,最低气温为-3℃;年平均降雨量为1070毫米,年蒸发量为1000毫米,是云南的鱼米之乡。滇池是一座天然的蓄水库,在调节湖区气候,美化城市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以湖水及其支流所灌溉的农田有44万亩,湖水又是当地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水源;滇池亦有航运之利,昆明至海口可通班轮。水产资源有鲤、鲫、乌鱼和金线鱼等鱼类。其中以鲤鱼的产量最高,鲫鱼次之。金线鱼虽为云南的名贵鱼,因资源衰减,目前已无产量可言。虾的产量近年猛增,亩产达30斤。湖内水草则是滨湖农田的主要肥源。

滇池风景秀丽,西山林木葱茏,四季常青。山上有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和龙门古迹等。大观楼耸立于湖之北端,登临远眺,八十里滇池尽收眼底,是旅游昆明的必临之处。

洱海。洱海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湖的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为5~6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约23米,面积为24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9.5亿立方米。洱海多年平均水位为1973.78米(大关邑水位站,海防基面),历年最高水位为1975.64米(1966年9月7日),最低水位为1971.53米(1979年7月25日),水位变幅小,一般年内变幅为1~2米,最大变幅仅2.68米。

距今大约12000年前的大理冰期,在大理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为一个大的内陆盆地,而后聚水成湖。洱海地区常受沿横断山脉北上的孟加拉湾海洋风的侵袭,下关、大理一带经常刮风,所以湖面上多浪,一遇大风,波涛汹涌,呈现出“海”的幻觉,加之湖的轮廓似耳,古人就取湖名为洱海。

洱海地区是南北气流辐合的地带,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5℃~16℃,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2.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呈现自南而北递减的趋势。由于气候温暖,所以湖水从不结冰。

湖泊水源主要靠河流补给。从北面入湖的有弥苴河、罗汁河、永安河,从南面入湖的有波罗江,西面有苍山十八溪入湖。洱海在下关以上,湖的集水面积为2785平方公里。湖水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西洱河流程22公里,水面下降了400米,两岸被切割成深峡,水流湍急,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如能在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的前提下,以水电事业为中心对湖泊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将使洱海这颗明珠更放光彩。

洱海的鱼类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弓鱼、鲫鱼、鲤鱼和细鳞鱼等,目前年水产量约200万斤。弓鱼体形瘦长,鳞细肉嫩,美味可口,当地有“鱼魁”之称,但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目前无产量可言。

洱海风光秀丽,是旅游的胜地。湖边的点苍山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中和峰海拔最高达4300米,从远处望去,云雾缭绕着白雪皑皑的山顶,山顶积雪只有夏季才会消融。山上有冰川谷和冰斗的遗迹。每到冬季,山腰云雾弥漫,终日不散,长亘百里,称为玉带云,是洱海奇特的风光。洱海尚有四洲、三岛、五湖、九曲之胜。四洲乃指赤鼻洲、大贤洲、鸳鸯洲和马洲;三岛是金梭岛、赤文岛和玉儿岛;五湖是太平湖、莲花湖、星湖、神湖和潴湖;九曲多在湖的东岸。洱海盆地素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的美名,这四大奇景系指:下关的风,大理的花,苍山的雪和洱海的月。洱海水清如玉,波光粼粼与白雪皑皑的苍山之巅相互辉映,所以被誉为“玉洱银苍”。

位于洱海之滨的大理,每年举行名为“三月街”的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热闹非凡。据载“三月街”始于唐代永徽年间,至今几无中断。过去的“三月街”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月街”已由传统的集市变成了汉、白、藏、彝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物资交流的聚会,同时也是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盛会。

镜泊湖。镜泊湖旧名湄沱湖、忽汗海和必尔腾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的牡丹江上游;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仅6公里,面积为95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6.3亿立方米;南浅北深,最深处在北部鹿圈脖子附近,达62米。镜泊湖系由火山活动而形成。由于第四纪时的火山喷发,熔岩流至今“吊水楼”附近形成了一道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上游河谷,遂潴水成湖。在堰塞堤上形成了一道宽40米、落差12米的瀑布。

湖区年降水量约600毫米,大部分雨量集中于夏季。入湖河流计30余条,多为山溪性河流。呈向心状汇入湖中,流域面积为11820平方公里。谷窄流急,流量变化大,但含沙量少,在湖的南部,牡丹江及其入湖支流的河口有扇形三角洲发育,地势低洼,河汊纵横,水草丛生,泡沼众多,主要有东大泡、塔拉泡、西大泡等。

镜泊湖风光秀丽,若于风平浪静之日,泛舟湖上,湖面似镜,水光粼粼;点缀在湖中的葱绿岛屿与北岸的“镜泊山庄”相互辉映,青山倒影,湖光山色犹如仙境:“吊水楼”瀑布咆哮直泻,银花四溅,更显异彩。

镜泊湖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水产资源丰富,出产的银鲫最为名贵,鱼体大,肉嫩而鲜美,过去曾作为“贡品”。此外,湖内还出产鲤、鳜和鲌鱼等,并放养了青、草、鲢鱼。该湖渔业由镜泊湖渔场经营,以冬季捕捞为主,年产量近200万斤。

镜泊湖还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32.2亿立方米,湖的有效库容为8.55亿立方米,水量较为丰富。平均水头达56米,利用湖水天然落差,采用压力隧道引入发电,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往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和延边等地,有力地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工农业建设。

环湖高低起伏的山地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湖区的森林资源丰富,出产红松、冷杉和鱼鳞松等。野生动物和土特产资源也很丰富,有珍贵的东北虎、鹿、貂和人参等。

五大连池。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漠河支流的白河上游,德都县以北约23公里处。1719年,这一地区的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发,喷出的玄武岩流堵塞了白河,从而形成了今日的五大连池。

这次火山活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晚一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开始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但大量熔岩喷出是在1720年~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江苏吴江人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一文中曾记述了此次火山喷发的情景:“……离城五十里有水荡,周围三十里,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兼有城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只可登远山而望。今余气渐衰,时隔数里,人仍不能近。”这是当时有关火山喷发情景较详细的记载。

火山喷发时,巨大的熔岩流顺坡而下,迫使水荡东移,并堵塞了白河,形成了由石龙河贯穿其中的5个小湖。五大连池的水从北面的五池,经四池、三池、二池入头池,再注入石龙河南下。其中以三池面积最大,五池次之,头池最小,总面积为18.47平方公里。湖的深度以三池最深达12米,二池9.2米,头池最浅仅1~2米,水草丛生。五池总蓄水量为1.7亿立方米;补给水量虽不甚丰沛,但湖水终年不枯,水质较好,含氧量高。湖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均很丰富,适宜鱼类的生长繁殖,年产鲜鱼5万~6万斤。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组成,分布在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25公里的范围内。池的西岸,有一片占地68平方公里的玄武岩石龙台地,1720年~1721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时就位于这块熔岩台地之上,现在它已成为中国近代熔岩地貌景观保存最好的天然火山博物馆。

日月潭。日月潭又名双潭,过去称水社湖或龙湖,位于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潭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经积水而成的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四周为高达千米的翠绿群山所环抱,林木葱郁,湖光山色,相映似画,奇景幽绝,被誉为“岛内仙境”,是台湾省八大胜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