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探究丛书-湖泊
46365500000008

第8章 中国的湖泊(6)

呼伦湖。呼伦湖又名达赉湖,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巨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的大草原上。湖面为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平行四边形,长80公里,宽约35公里,周长375公里,湖水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11亿立方米,最大水深为8米,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微咸水湖,它与草原南部、中蒙国境线上的贝尔湖,被人们称为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对姐妹湖。

呼伦湖位于温带半干旱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阻挡了从海洋吹来的潮湿气流,西部又邻近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仅0℃左右,气温年较差高达58℃~68℃。湖泊于10月中、下旬即可出现岸冰,到11月初全湖开始封冻,次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方解冻,封冻期最大冰厚为1.3米。月平均水温以7月份最高,为20℃~23℃。年降水量230~3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蒸发量为1400~1800毫米。

注入湖泊的河流主要有两条,即自西南流入的克鲁伦河和从东面注入的乌尔逊河,这两条河流水量变化较大,汛期洪水滔滔,而10月至次年的4月水枯冰冻,入湖水量不多。位于北部的穆得那亚河是湖的唯一出口,湖水经此河汇入海拉尔河后再入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源流之一。后因建设扎赉诺尔煤矿,1958年始将穆得那亚河堵截,切断了湖水的外流通道。1971年又重新开挖了一条与海拉尔河相通的新开河,湖泊方有出口。在出口处建有闸门,这样呼伦湖就成了一个人工控制的湖泊。

据史料记载,呼伦湖的面积唐代最大,唐书称为俱伦泊,元《秘史》称它为阔连海子,清《一统志》则改称库楞湖。由于受气候变迁的影响,湖面有过多次升降,总的变化乃是水位上涨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水面有扩大的趋势。如1906年呼伦湖长约30公里,1926年增至75公里,1929年开始收缩变小,1939年又扩大。据调查,从1906年~1972年的65年中,有37年水位上涨,13年水位平稳,15年水位下降。具体地说1939年~1956年的18年中,水位共上涨3.05米,平均每年上涨0.169米;1956年~1962年的7年中,水位共上涨3.45米,平均每年上涨0.51米,湖泊的面积与蓄水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自1966年~1972年的7年中,水位仅下降0.15米,平均每年下降0.021米。湖泊水位增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变化,引起了入湖地表及地下径流量的增减。如1962年以前年降水量较多,每年都在300~400毫米以上,1972年降水量却只有224.6毫米,而蒸发量为1756毫米,为降水量的7.8倍。呼伦湖水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鱼的年产量达1800万斤左右。乌尔逊河中游的乌兰泡,水生植物极为丰富,成为鲤、鲫鱼的主要产卵场所。湖水营养盐类含量较高,水质肥沃,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每当夏季,湖中鱼类溯河而上觅食和产卵,冬季又洄游到大湖深处越冬。常见的鱼类有20种,其中以鲤鱼最多,近年还从江、浙等地引进鲢、鳙、草鱼在湖内放养。湖泊封冻季节,正是冰下捕鱼的旺季,一网常可捕鲜鱼数吨。此外,湖上还有各种野禽。滨湖平原低地草质优良,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博斯腾湖亦名“巴喀赤湖”,史书早有记载,汉《西域传》称为“焉耆近海”,北魏《水经注》称为“敦薨浦”。博斯腾湖在成因上系一山间断层凹陷湖。湖的平面轮廓近似三角形,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960平方公里。底部平坦,湖岸较陡,平均水深约10米,深水区位于湖的东部,最大水深16米,蓄水量77亿立方米,湖南海拔1048米。此外,该湖的西南隅尚有13个小湖所组成的湖群,自东而西主要为那木克湖、马力侧湖、库尔勒湖、阿洪克湖、阿拉特湖等。这些小湖均有河流通博斯腾湖,水深多为0.5~1.0米,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湖区气候干燥寒冷,温差较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生动写照。最热气温可达38℃以上,而最冷的1月气温可降至-35℃以下,冬季漫长,平均无霜期为145天,雨雪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0~7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986.1毫米,为降水量的30余倍。每年11月中、下旬出现岸冰,12月份全湖封冻,冰厚为0.8~1米。入春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热量的不断增加,气温逐渐升高,冰层开始消融,至4月,全湖冰块方融化殆尽,冰期历时5个月左右。在封冻期间,可以从事冰下捕鱼、刈割芦苇以及马车运输等。

汇入湖泊的河流有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马拉斯台河等,其中以开都河为最大,占入湖流量的86%以上。它源于天山山脉南麓的哈尔干特山口,进入焉耆盆地后,从西部入湖。由于入湖河流是以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形式,因此博斯腾湖水位与河流的来水量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最高水位出现在每年的7~8月份,最低水位出现于每年的1~2月间,年内水位变幅约0.7米,最大变幅约1米左右。

博斯腾湖汇纳了开都河等河流来水,经调节后,由西南部的孔雀河排出。孔雀河下穿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平原。博斯腾湖既是开都河的归宿地,又是孔雀河的发源地,起着承上启下、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据计算,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5.8亿立方米,孔雀河的出流量为9.55亿立方米,每年约有15.84亿立方米的水量消耗于湖面的蒸发及芦苇的叶面蒸腾,占入湖径流总量的36%。

博斯腾湖本为淡水湖1958年调查时,湖水矿化度尚在0.37~0.38克/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矿化度甚为接近。时隔17年后,于1975年再次调查时,矿化度已上升为1.4~1.5克/升,矿化度平均以每年0.06克/升的数字递增,17年增加3倍多,成为一个微咸水湖泊。1978年再次调查,矿化度又有升高,为1.6克/升。矿化度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上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扩大所致。为了维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对矿化度如此的变化,应予足够的重视。

博斯腾湖原产的塔里木裂腹鱼(俗称尖头鱼)、扁吻鱼(俗名大头鱼)和长头鱼等资源已衰减。近年来从内地引进了鲤、鲫、草、鲢鱼,又从北疆移殖了贝加尔雅罗鱼等,增加了鱼类资源。现在鱼的年产量在200余万斤,除供当地食用外,还运至乌鲁木齐等地,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芦苇是博斯腾湖的又一资源,尤其是湖的西北部及西南部的小湖群区,芦苇丛生,且质地优良。据调查,每平方米可达50余株,茎粗多在2厘米以上,株高一般在4米以上,最高的可达6~8米,为全国罕见的优质苇。湖区的芦苇面积约有60余万亩,年产干芦苇达40万吨,为新疆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区之一。

此外,湖区还产麝鼠,俗称“水老鼠”,以食芦苇为生,穴居于滨湖近水之地,一窝可产仔30~40只。麝鼠的皮毛非常珍贵,是畅销的出口物资,今后如能加以驯养,可使当地获得可观的收益。

焉耆盆地内,沿河滨湖的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农牧业均较发达,享有“北国江南”的盛誉,这不能不归功于博斯腾湖。而今,湖区下游的铁门关水电站已经建成,为湖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是博斯腾湖对该地区发展的又一贡献。

茶卡盐池。茶卡盐池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隅,北枕祁连山脉的支脉库库诺尔岭,南临旺尕秀山,湖面近似椭圆形,长14.8公里,宽9.0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的湖盐产地之一。

茶卡地区的气候,干燥寒冷,最热的7月,气温也只有20℃左右,1月的气温最低,常在-20℃以下。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超过降水量10倍以上。稀少的降水集中在夏季,主要入湖河流有莫河、黑河和尕巴河等间歇性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