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要求与作用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可以表示为:
A∨A
这个公式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若A假,则非A真;若非A假,则A真。A与非A必有一真。
在概念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就同一对象而言,它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如某人或是“党员”或是“非党员”,二者必居其一。
在判断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须肯定里面有一个是真的,就是说“p”和“p”不能都假,必定有一个是真的。例如:
这种商品既不是国产的也不是进口的。
这个复合判断对“国产的”和“进口的”(非国产的)两种属性同时否定,结果导致逻辑错误,因为这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必定有一个是真的,而不可能都是假的。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思想的明确性。使用排中律可以揭露“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在论证中,排中律又是进行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所产生的错误一般称为“模棱两可”,就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既不承认这个也不承认那个,而是采取骑墙居中的态度。例如: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是迷信,但要说世界没有鬼也不对,因为有的现象还不好解释。”
这句话就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再如:
有一台数控机床,上面未标明产地,只有“DK7780”字样。有人说:“这是外国产的。”也有人说:“这是国内产的。”正当争论不休时有人插话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它是出口转内销的。”
这三种观点中,前两种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的判断,而第三种却同时否定了这对判断,认为人家说得“都不对”,因此第三个人首先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而他所说的“是出口转内销的”又肯定了该商品的“国产”性,这样一来,他又与前面的自我断定“自相矛盾”,所以他又违反了矛盾律。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就一篇学术论文展开了和讨论。
甲:总而言之,这篇学术论文很有新意。
乙:我认为这篇论文并没有什么新意。
丙:对这两位先生的看法,我都不能同意。
这篇学术论文很“有新意”和“没有什么新意”是互相否定的关系,丙都予以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排中律
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也允许人们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时采取“二不择一”的态度。比如,对某事不了解时,也可以说“这件事我不能说做得对,也不能说做得不对”,这并不违反排中律要求。
同时,也不能把“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对此可以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复杂问语”是一种里面隐含着某种判断的问话,而其中的判断又是对方不能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话。如果对它不假思索地加以回答,不论是肯定的回答还是否定的回答都等于承认了其中的判断,从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适用范围不同,要求不同,逻辑错误不同三个方面。
矛盾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思想(概念、判断);排中律适用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思想。
矛盾律要求对互为反对关系或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不能同时认为都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则要求对互为矛盾或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必须承认有一个是真的。
违反了矛盾律所犯的错误是“自相矛盾”,而违反了排中律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