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普通逻辑学教程
46434200000009

第9章 判断概述——简单判断

[学习提要]这一章先对判断形式的知识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然后阐述关于简单判断的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节,着重分析关于判断的形式与基本特征。学习时,要了解判断的两个基本的特征——有所断定、必有真假,还要把握真假的逻辑含义。“判断”也叫“命题”,二者的含义相同,命题与命题形式的含义是学习过程中需要仔细领会的问题。判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二节,介绍性质判断,分析它的形式和种类。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很重要。学习时,应当领会好特称量项与平时含义的差异,四种基本的直言判断形式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牢固掌握并能熟练使用和辨识。同素材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要谙熟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形式类型并能熟练根据逻辑方阵去确定它们真假对当关系。在将不规范的性质判断整理为规范的性质判断时应遵循不违反原意的原则。

第三节,介绍关于关系判断的内容。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取决于关系项,二元关系常见的性质是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三元关系主要是传递性的。关系项本身包含着关系的性质,所以学习这一节时应当注意对表示关系项词语含义的把握。

第四节,介绍有关模态判断的内容。在上述逻辑方阵学习的基础上,应当掌握模态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并能够根据模态方阵去确定它们真假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思维对象就是人们的思维所反映的客体,凡是人们感觉或意识到的事物、现象和关系都可以成为客体,因此,思维对象各种各样,包罗万象。

有所断定,就是断定思维对象有无某种性质或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因为任何思维对象都具有一定的自身属性或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

社会形态不是不发展的。

代表们推举他为候选人。

第一个判断否定了“社会形态”具有“不发展”的性质,第二个断定了“代表们”与“他”之间的选举和被选举关系。

因此,凡是判断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有所肯定或否定,断定必有真假。

所谓有所肯定或否定,是说每个判断都断定了某一思维对象有没有某种性质或与另一思维对象存不存在某种关系。因此,看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首先要看它是否有所断定。例如:

今天是星期日吗?

[无所断定,非判断]

今天是星期六,不是星期日。[有所断定,判断]

断定必有真假,是说判断所作的断定是否符合思维对象的客观实在,符合的即为真,否则就是假,凡是判断必有真假。例如: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家。[真]

亚里士多德是计算机学家。[假]

北京是历代王朝的首都。[假]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真]

“真”“假”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逻辑学的范畴,但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判断有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普通逻辑不研究特定判断的内容,那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事,它仅是从判断形式方面来研究其特点、类型和各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在逻辑学中,判断的“真”或“假”都叫真值,或“逻辑值”。因此,判断有真的真值,也有假的真值。例如:

所有的树都是植物(所有S都是P)[真]

有些树不属于植物(有些S不是P)[假]

这里的“真”与“假”既有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也有判断形式上的含义。就后者来说,既然“所有的树都是植物”,那就不可能“有些树不属于植物”,因为二者在逻辑形式上具有矛盾关系,一个为“真”时另一个自然就是“假”的,所以这两个“真”“假”在表达认识论结果的同时也反映了两个判断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二、命题和命题形式

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或是对事物情况进行肯定,或是对事物情况进行否定,既无肯定也无否定的命题是不存在的。这种主观对客观的表述若符合客观实际,该命题就是真的,若不符合实际就是假的。

判断是对命题的断定,所以判断是被断定的命题,判断形式即命题形式。命题比判断宽泛,判断是传统逻辑的提法,命题是现代逻辑的提法,但一般不加以严格区分(教材除本章节为叙述的方便使用“命题”这一概念外,其余各章节均把“命题”称为“判断”)。例如:

命题:美洲虎属于猫科。[真]

命题形式:所有的S都是P

命题:美洲豹是草食动物。[假]

命题形式:所有的S都是P

命题:只要下雨地面就会湿。[真]

命题形式:只要P就命题:只要刮风天就会下雨。[假]

命题形式:只要P就从上述例中可以看出,命题有具体内容,并有真假之分,命题形式则是指形式结构。普通逻辑不研究具体的命题,主要是研究命题形式。

在命题形式中,S、P是词项变项,P、q是命题变项,在普通逻辑中都叫“逻辑变项”。

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变项去代替命题形式中的变项,叫该命题形式的解释,命题形式经过解释后就成为了命题。

由于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当它们代替逻辑变项时,就会得到不同的命题,即是说一个命题形式有无穷多的解释。例如,下面两个命题形式,分别可以作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每个解释都会得到不同的命题:

所有S都不是P a。所有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

b。所有的科学都不是迷信。

要么P,要么q a。要么你们去,要么我们去。

b。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

命题形式没有真假之分,如“所有S都是P”这一命题形式本身并没有真假,但经过解释成为命题后就有了真假。例如:

所有的人都是生而知之的。[假]

所有的人都是学而知之的。[真]

如果命题形式的任一解释都是真命题,那么这一命题形式就称为永真式命题形式。例如,“如果P,那么P”和“所有的S都是S”就是永真式。

如果命题形式的任一解释都是假命题,就称为永假式命题形式。例如,“P并且非P”和“如果所有的S都是P,那么有的S不是P”就是永假式。

如果命题形式经过解释后,至少有一个命题是真的,那么这个命题形式就叫可真式命题形式。例如,“所有的S都是P”就是可真式。永真式都是可真式,但可真式并非都是永真式。

三、判断的分类

判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判断是由词项还是命题变项构成的,可以将其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可能”“必然”等模态词,可以把它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根据判断是对思维对象属性的断定还是对关系的断定,可以把它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根据前提是否蕴涵结论,则又可以分为必然性判断和或然性判断。下面各节分别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