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墨子
46656600000006

第6章 兼爱天下

在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哲中,没有哪位思想家像墨子一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天下大爱”的思想。他呼唤每一个人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陌生人,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然而墨子的这个思想为何迟迟不能实现呢?

墨子的非攻,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墨子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反对诸侯国之间互相进攻?因为墨子认为这样做不道德。既然墨子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的,那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他的回答是这样子:

兼爱天下。

“兼爱”简单地讲,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无论贫富贵贱,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爱。所有的人,不管你的政治地位如何,不管你的道德水准如何,不管你经济地位如何,一律平等相爱。我们看这确实是天下最高尚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最富有鼓动性的一个道德的口号。

实际上,墨子讲兼爱,他和儒家的思想是相对的。儒家是哪一种观点呢?就是“亲亲”的观点。“亲亲”就是我们爱那些跟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就看得出来了,兼爱是没有差别、没有差等的爱。而亲亲是有差等的爱,是讲究关系的亲近的。离我近的我就爱,或者说,离我近的我就爱得多一点,然后随着我关系的逐渐疏远,爱也逐层减少,这是儒家的观点。而在墨家看来,天下的人无论亲疏、贵贱、远近都要一律平等相爱。

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倡“平等爱”,主张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爱陌生人,要像爱最亲近的人一样。那么墨子为什么提倡导这样的理念?为什么他会坚持地认为,这种“平等爱”的理念,能够解决当时天下的纷争呢?

墨子认为当时天下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在于人们道德上都自爱而不爱他。比如,他说:

子自爱,不爱父,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亏君而自利。

儿子只知道爱自己,但是不爱父亲,结果是什么呢?损害父亲而自私自利。同样,弟弟爱自己不爱惜兄长,所以结果是什么呢?“亏兄而自利”。这是家庭内部,那么国家呢?大臣爱自己不爱国君,结果是“亏君而自利”,这是下对上。那么反过来,上对下怎么样呢?也同样如此: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国君爱自己不爱大臣,那么天下所有的人都只爱自己而不爱别人。

在他看来,只要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兼爱,天下就没有乱政了。他说,假如天下的儿子爱自己的父亲像爱自己一样,天下的弟弟爱兄长像爱自己一样,天下的大臣爱国君像爱自己一样,天下哪里还有不孝呢?哪里还有不慈呢?哪里还有不忠呢?同样,天下的小偷爱别人家里的财物,像爱自己家里的财务一样,哪里还有小偷小摸呢?爱惜别人的生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哪里还有杀人的事呢?

墨子用这样一种兼爱的观点,来解释当今世界的混乱现象,并且用兼爱的道德试图来改变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说,他这样说,从道德的角度当然没有问题。而且,如果真的像墨子讲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确实平等相爱了,天下也确实能治好了。所以这一点当然也没有人能够否定,墨子讲的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墨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战乱不断。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大思想家们纷纷对症下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而墨子更是旗帜鲜明地出具了“平等爱”的药方。那么墨子的这个方法,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用提倡兼爱的方法来解决世道的问题,这是一种正当的方法吗?什么样叫正当的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可行。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要打开一扇门,正当的方法就是用钥匙开门。用斧头把门砸开,就不是正当的方法。如何让鸡蛋变熟?把鸡蛋放到水里面去煮,是正当的方法,可是如果你说,让老母鸡直接下一个熟鸡蛋,这个方法可行吗?如果我们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看墨子的建议,我们可以问一下墨子,让天下所有的人,包括盗贼,包括互相攻伐的诸侯,都互相相爱,这能做得到吗?

但是,墨子仍然非常坚持他的观点。因为他有这样一种信念,虽然我的主张可能没有实际效果,但是好的动机总是有价值的。所以有一次,一个叫巫马期的人对墨子说,我讲不爱天下,你讲爱天下,好像我们的主张对天下都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那么你为什么老是批评我不好,说你的是好的呢?从效果上讲,大家都是一样的。

墨子就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他,他说,比如今天有一个地方失火了。有两个人,一个人赶紧捧着水去救火,还有一个人,不但不去救火,反而在火堆里增加了很多柴火,让它烧得更旺。救火的人没有把火救灭,那些往里面添柴的人,实际上也并没有让火烧得更旺。我问你,如果有这两种人,你选择做哪一种人?巫马期回答说,我当然选择捧着水去救火。墨子说,我就是这个救火的人,我现在提倡兼爱就相当于给这个世界的大火洒了水,虽然这个水没有扑灭火,但我毕竟在做,我的动机比你好。

这是墨子对自己主张的一种坚持,而且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他实际上承认了自己兼爱的主张,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第二,他并没有失望,这一点倒是很有一点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实际上,墨子曾经有一次批评过孔子。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孔子到楚国见到了叶公子高,叶公子高问孔子,好的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孔子告诉他说,好的政治应该让“远者近之,旧者亲之”,让远方的人都来投奔你,让身边的人都亲近你。可是墨子对孔子的这个回答,持批评的态度,为什么呢?他说,叶公子高实际上明白好的政治就是让身边的人亲近,让远方的人来投奔。他要问孔子的,实际上是我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孔子现在只是告诉他,他已经知道的,而没有告诉他如何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的回答是无效的。

如果我们承认墨子对于孔子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墨子对我们说兼爱的好处,实际上我们也是知道的。我们当然知道天下的人都兼爱,是很好的,但是问题也是一样,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兼爱。那么墨子就一定要论证这一点。

在常人看来,墨子所主张的“平等爱”理念,或许有些不切实际。然而墨子却以执著的努力,为自己的“大爱”思想寻找着解决的出路。那么墨子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兼爱从道德提倡的角度来说,当然很好,如果天下的人都像墨子一样,互相相爱,当然非常好,但问题在哪里?就是天下的人能不能做到兼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有三篇文章《兼爱上》、《兼爱中》、《兼爱下》。在《兼爱中》和《兼爱下》里,墨子反复论证兼爱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是可以实现的呢?

论据一:古代曾有兼爱时代。

第一个论据,墨子认为在《尚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兼爱的时代,甚至讲“亲亲”的儒家所推崇的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在墨子看来,也都是兼爱的模范人物。所以墨子说,兼爱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兼爱实际上已经实现过,只不过是现在我们把这个传统给丢了,这是他的一个证据。

我们要说明的是,从今天比较科学的观点来看,《尚书》里面所描写的那些时代,譬如说周文王、周武王、商汤的时代,是否就是一个兼爱的时代?是否那个时代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相爱的?我们肯定是很怀疑的,所以墨子的这个证据,实际上无法说服我们当代的人。

论据二:政府提倡。

墨子证明兼爱的第二点,是他举例说明兼爱实际上只要有政府的提倡,就一定能够做到。他举了三个例子。

一、楚灵王好细腰。他说,以前楚灵王喜欢他身边的这些大臣们腰肢细,凡是腰肢很细的,楚王都喜欢,然后给他们封官加爵。而大腹便便的,就不喜欢。结果是楚国的大臣们,一天就吃一顿饭,吸一口气再把腰带系上,这样会显得腰很细。饿到最后,大臣们扶着墙才能站得起来,一年下来每个人都面黄肌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墨子解释是因为国君喜欢,所以大臣就能够做得到。

第二个例子,越王勾践好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一心一意想要报仇。为了能够很好地报仇,他在国内提倡士兵们要很勇敢。据说,有一次越王勾践把这些士兵们都集合起来,然后,一把火把船给烧着了,然后对他的士兵讲,越国所有国家的珍宝都在这个船上,现在你们必须把这些珍宝从火海中抢救出来。越王勾践亲自擂鼓,士兵们听到越王在击鼓,都争先恐后冲入火海。最后,在这场大火里,被烧死的有一百多人,而且大家绝不退缩,直到越王勾践鸣金的时候,士兵们才退下来。

墨子举的第三个例子,跟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重耳很俭朴,穿的衣服都比较朴素,于是晋国的人纷纷穿上破衣烂衫。

墨子举了这三个例子之后,做了一个总结。楚灵王好细腰,于是大臣们就愿意挨饿;越王勾践提倡勇敢,于是越国的士兵都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晋文公重耳讲究俭朴,于是人人都穿破衣烂衫。这三件事情都是天下的难事,但是,在墨子看来,只要君王提倡,就能形成社会风气。然后墨子就反问了,既然这样,只要有君王提倡兼爱,何愁不能实现呢?

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墨子进行一些反思的话,我们也可以发现,墨子举这样的例子,并不具备有多少的说服力。很简单,这些例子用来说明人们趋附权势倒是很贴切。用来说明榜样的力量,用来说明政府提倡的力量,倒不大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