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班级“法治”管理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治理班级本身,从我们长远的教育目的来看,它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受到真正的民主启蒙教育。正如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说:“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杂乱得没有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
可见,李镇西(陶行知又何尝不是)的这种“法治”思想是值得提倡的,从小处说,它能使班级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能使班级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意识,为中国的文明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班干部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班干部自治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不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决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应将之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因此,我们在培养班干部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会议,而应着眼于让班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集体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道德、纪律教育,并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演说等等能力。
在这方面,李镇西同样是很有“一手”的,他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第二届未来班组建班委会时,我先让同学们选出了他们自己满意的正副班长,然后我宣布由两位班长自己确定任命班委。由于刚进初中,大家还不熟悉,这无疑给两位班长出了一道难题。因此我决定发动大家自荐,以培养更多人的奉献精神。于是,我以布什竞选总统时穿着印有“请选我当总统”字样的背心长跑宣传、罗马尼亚的中学生如何参加学校管理等为例,教育大家:一个人从小就应有自信心、进取心和为公众、为社会尽职献身的精神,这绝不是出风头和骄傲,而是高尚、正直和勇敢的体现。果然,放学后,三十多位同学涌到班长那里报名。两位班长为了照顾众多的报名者,决定一个委员设两名,整个班委任期两个月,“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随时准备接替“不称职的班委”。这既是对未任命者的安慰,又是对新干部的鞭策。13人组成的班委,可谓“机构臃肿”,但是为了争取连任,干部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地没事找事干,于是生活委员杨伟昭的“红领巾银行”成立了,宣传委员沈建的小报《鸣蝉》出版了,劳动委员潘芳奕的卫生管理条令订出来了,文娱委员罗梦琴的“五线谱讲座”也开始了……总之,新干部的荣誉感和少年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促使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产生了。
要使班干部担负起教育同学、维持纪律的重任。我从不要求小干部给我汇报某同学的坏表现(以免造成同学与学生干部的对立),我对小干部们说:“如果同学不守纪律,你们应设法帮助、制止他。动辄告状,是推卸责任的表现。”这样,班干部不得不去思考工作方法。上学期第二十二周的一天自习课,我来到教室,往日的喧闹竟被鸦雀无声所代替,进去一看,同学们静静地在自习,但有两个学生流着泪站在座位旁。无疑,学生干部用罚站的方式镇住了课堂纪律,这在教师看来,是不足取的方法,但是对学生来说,这却是他们自己管教自己的一个大胆创举。我们可以设想,久而久之,不仅是学生干部,就是全班同学也将会意识到,良好的课堂纪律靠我们自己创造。
上述案例中,李镇西的做法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了这种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那么,他们会自觉乐意地去组织每一次班级活动,维持班上的好风气,想方设法帮助后进同学,这样,班干部工作热情的源泉,就由兴趣、表现欲上升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了。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并保持、发展这种责任感,那么,它将会由对一个班集体发展的关注升华到对一个社会、整个祖国的责任感,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根本目的。
班主任犯规,与学生同罚——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法律法规并非难事,难的是对法律法规一丝不苟的执行,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严格实施,这也是当前中国在走向法制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样,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制定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班规也并不难,难的是对班规不折不扣的执行,以及“班规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实施,尤其是对班主任犯规的处理。在这方面,李镇西以其一向的民主作风同样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李镇西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对此问题的自述:
1999年4月12日,我回到了离开半个月之久的学校。
升旗仪式结束后,班长胡夏融递给我一个纸包:“李老师,您走了以后,我按有关规定在班上搞了一次对您的评议,请同学们对您投了一次信任投票。这是结果。”
胡夏融所说的“有关规定”,是指《班规》第44条:“每月全班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一次信任投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
学生们是根据胡夏融提的四个问题对我进行评议的:(1)你是否给李老师投信任票?(2)你认为本学期以来,李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改进?(3)你认为李老师最应该保持的优点有哪些?(4)你认为现在李老师还存在哪些需要改正的缺点?
结果,全班59个学生中,有57个人投了信任票。
学生们认为我本学期工作中值得肯定的改进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进一步减轻了语文学习的负担”、“让同学上台讲语文课”、“进一步放手让班委管理班级”等等。
学生们认为我最应该保持的优点有“很民主”、“十分幽默”、“对同学平等一视同仁”、“不轻易批评同学”、“语文课很有吸引力”、“不歧视差生”、“对同学很亲切和蔼、很少对同学发火”等等。
学生们给我提的意见和希望有:“不要让我们和家长一起开家长会”、“不要经常出差”、“有时上课站姿不正”、“有时错批评同学”、“有一次下课拖堂没有受罚”、“不要点名批评同学”、“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比以前少了”等等。
第一节正好是我的语文课,在上课之前,我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谈同学们对我的评议。我首先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特别感谢那两位没有给我投信任票的同学,因为他们提醒了我,我的工作还没有让所有同学满意。然后,我就同学们给我提的意见诚恳表态:“我无条件接受同学们的批评,努力改正缺点,进一步改进工作!”
由于这堂课我就学生对我的评议多讲了几分钟,所以教学时间就特别紧,以致下课铃响起时,我还没讲完,于是我不得不拖了几分钟的堂。
刚一下课,刘星岑同学就走过来说:“李老师,你拖堂了!”
我一愣,正想表示歉意,但脑子里突然转了个弯,说道:“是的,我拖堂了。但是郭晓君同学没有追究我。”
我这里所说的“郭晓君”,是按《班规》分工专门负责监督我的一个女同学。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不错,按《班规》上的规定,我拖堂是应该受罚;但是,追究我的应该是郭晓君而不是刘星岑。刘星岑的认真和勇敢无疑是值得赞赏的,如果我听从了她的批评并接受惩罚,虽然也会让同学们感动,但这只能助长郭晓君的“玩忽职守”--以后,她很可能会更加掉以轻心:我对李老师的监督严格不严格关系不大,反正有同学们帮我监督李老师。而其他学生对我的监督往往是偶然的(比如今天的刘星岑)。这样一来,造成了执“法”过程中的漏洞,而《班规》上所规定的对班主任的民主监督便极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现在不想对刘星岑认错并受罚,因为我想给以后的教育埋下伏笔。
刘星岑听了我的话,好像马上就去找郭晓君了,不知当时郭晓君的态度如何,反正我一直没有受罚。
两周以后的一次班会上,我和学生们定期对《班规》上的班务分工进行评议。学生们对工作负责、执“法”严明的同学提出了褒扬,对不大负责的同学也提出了批评。但在被批评的人中没有郭晓君。
于是,我发言了:“我认为,有一个玩忽职守的同学应该受到批评,她就是郭晓君!”
我谈到了前次我拖堂的事:“我当时的确拖堂了,但郭晓君同学为什么没有按《班规》罚我呢?可能是因为她胆小,不敢惩罚我;可能是因为她粗心,没有发现我犯这个错误;可能是因为她对李老师很信任,认为李老师严于律己因而不会犯错误;也可能是因为她工作不负责任,即使知道了我拖堂也懒得管;还可能是因为她想维护我的‘威信’而袒护我……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不应该原谅!所以,我正是想以我的‘不认错’给她一个教训,也给全班学生一个提醒:班主任是靠不住的;唯有民主监督,才是最可靠的!”
……
没过多久,我上课又未按时下课。这次,郭晓君同学毫不客气地走上来对我说:“李老师,你拖堂三分零十六秒!对不起,我将按《班规》罚你。”
李镇西的这段经历启示我们,任何人违犯班规都应该受罚--包括班主任。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真正民主的,这样的班主任才是真正民主的班主任。
当然,有些班主任也不免担心,这样做会不会降低自身的威信呢?
当然不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的几十双眼睛都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
的确如此。
我国古代教育家同样很早就重视“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班规的制定和执行上,班主任一定要有像李镇西那样的意识,要认识到班规不光是针对学生的,也同样是针对教师的。当教师以身作则去维护、遵守班规时,就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只要是班级的一员,就必须遵循班级法规。而且教师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其他工作的开展。
总之,制定班规很重要,但是执行更重要,所以在我们执行班规时,理当像李镇西那样遵守民主和平等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