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46937400000002

第2章 经济文化类(1)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

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指标】

是体现经济情况的一种方式,主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宏观经济指标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起着重要的分析和参考作用。

【国民总收入】

省级以下称地区收入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省级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省级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价值。

现形态表现为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按支出法计算,它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在这里,最终成果有双重含义:一是从使用价值形态上看,它包括了一切用于现期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而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货物和服务;二是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过程也是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中耗用的产品(中间产品)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之中,因此必须在总产出基础上扣除一切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以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虽然GDP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但它仍具一定的局限性,一是GDP衡量的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的总财富,但无法衡量单个个体所创造的财富;二是GDP不衡量分配与公平;三是GDP衡量的是经济活动的总量,却很难说明经济活动的质量。

【GDP增长率】

即今年的GDP比去年增长了多少,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此即GDP增长率。正常情况下一个区域的GDP增长速度是有一定的惯性的,这种惯性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投资、建设等方面。

【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当一国GDP增长速度下降时,该国的失业率就会上升,这是因为GDP增速下降时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活动受到负面影响,各个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奥肯还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发现,一国的失业率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大致稳定的反比关系,这个关系在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证实。

【经济增长率】

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量度经济增长时,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同比】

就是将今年第n月与去年第n月相比。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为: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

(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环比发展速度=本期数/上期数×100%。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同比和环比,这两者所反映的虽然都是变化速度,但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其反映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环比可以与环比相比较,而不能拿同比与环比相比较;而对于同一个地方,考虑时间纵向上发展趋势的反映,则往往要把同比与环比两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简称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1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地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相结合。

【绿色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实际代表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概念最先于1927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进行讨论。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等过度发行均会导致通胀。它的反义为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就造成通货紧缩,表现为商品的服务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3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结构性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如钢铁、楼市、食用油等)需求过多而造成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衡量,通货膨胀率是指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即: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公式中的物价水平主要有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

【滞胀(Stagflation)】

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产能利用率(CapacityUtilization)】

又称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简单的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当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一国货币是利多;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该国货币是利空。

【工业总产值】

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的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这个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其计算公式是:工业总产值=生产量×销售价格。我们在理解工业总产值时要注意,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不能计入其中的。此外企业没有销售出的商品也应当算在工业总产值内,因此用销售额这一指标来代替工业总产值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工业增加值】

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它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值)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这些物质消耗主要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和维修费用;订货者来料的价值和生产销售消耗的价值。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全部国有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3部分。

【增加值】

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4个部分之和。

【三次产业】

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业、咨询信息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社团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次产业贡献率】

指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它衡量了GDP的增长是由哪一产业所带动的,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程度。计算方法:三次产业贡献率=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量×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

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为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总成果扣除中间投入或者消耗后的余额。它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性指标,类似于工业增加值。它衡量的是第三产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了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

【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ManagersIndex)】

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用于说明当前经济的景气程度,简称PMI,分为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目前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制造业PMI是采购经理指数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体系,它包括多方面的商业活动指数,如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单等。由于这些指标在商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因此能够说明经济活动的景气程度。在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时,有关部门会先选定一批具备代表性的企业,选定的范围比较稳定,以确保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上述单项指标算出后再对其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与库存5项指标加权计算,就得到了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PMI=新订单×生产量×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时间×15%+主要原材料库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