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
【执政党】
指在一个国家内代表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通常指负责组织政府(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政党。如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议会竞选中获得多数议席,从而负责组织内阁的政党或党派联盟,也叫多数党。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总统竞选中取得总统职位的政党。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如果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几个政党就都是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社会各个领域实行全面领导。
【民主党派】
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8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党的性质】
指一个政党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
任何政党都有其一定的阶级基础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反映这个阶级的世界观,为这个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性质是党的阶级属性、它的世界观和它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统一。
【党的宗旨】
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
【党的纲领】
指的是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方略。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
【党的奋斗目标】
即政党为实现既定目的而确立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分为最终奋斗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它可以引领前进方向,号令集合队伍,团结凝聚力量。因此,党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地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
【党的指导思想】
是指导政党活动的根本理论基础。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建设】
指执政党为完成执政使命而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与提高自身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及实践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执政党建设,特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毛泽东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特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建党经验,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他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
【党要管党】
“党要管党”是刘少奇、邓小平1962年底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监察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重要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经验。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与神权政治、专制政治相对立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
在当今社会,民主政治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政治制度。
【党的最高纲领】
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它鲜明地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在共产主义思想原则指导下进行的,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所做的具体努力。
【党的最低纲领】
即党的基本纲领,指党当前的奋斗目标,是为最高纲领服务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其内容各不相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郑重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此,党和国家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30年的伟大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分别概括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坚持“一个中心”概括为兴国之要。这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
【服务型政府】
是一个以服务为理念,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以创造必要文化发展环境和条件为根本任务,创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可以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现代政府。
【和谐社会】
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状态,是一个以人为本、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多数人能够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具体讲,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依靠思维、制度以及技术上不断创新,对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可以分为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生活建设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建设指的是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公共饮食业以及从事管理、加工工作的那一部分服务性行业等各种物质生产行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主义物质生活建设是指人们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方式的改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并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出部署,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3大基本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某些环节的自我调整,对以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管理制度、调节方式、组织形式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