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型的教育中,博物馆与学校形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当今博物馆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博物馆界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讲解员的业务工作领域与学校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有众多契合点。讲解员通常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专门讲解,在内容的取舍和参观过程的安排上尽可能贴近学校的教科书。支持型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青睐,成为他们业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然而,支持型教育也不能成为成功的博物馆讲解的全部目标,因为它不能涵盖博物馆多样化的观众需求。此外,由于从事非正式教育的博物馆与学校正规的、系统性的教育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讲解员的专业领域与教师的专业领域也有着明显的界限,所以,支持型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在支持型教育中,博物馆讲解如果过分强调与学校课程设置的紧密联系,就有可能会变成单一的、枯燥的“边走边讲”。
第二,在支持型教育中,因为博物馆与观众学习有最直接关系的展品类型有限,有时甚至只有几件实物,这就有可能使讲解逐渐蜕变为某些实物展品的“故事会”。如果使学生产生了“博物馆的知识”与“学校的知识”是相同的这样一个结论的话,就有可能影响他们有目的地选择博物馆,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组织以外,与家人、朋友共同分享博物馆的资源和服务。
第三,如果为了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而过分强调“讲”部分实物展品的“故事”,则可能产生观众将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讲解员本人,而对博物馆、对展品的关注将随之减少,这样,博物馆和展品的客观性、直接性就有可能被讲解员的主观性、间接性所取代。
其实,博物馆讲解员有许多关注点和切入方式与学校教师是不同的,这些内容往往容易被学校教师所忽略,而它们恰恰是讲解员的优势所在。所以,讲解员必须在支持型的教育模式中寻求平衡,使观众体会到,博物馆知识是对学校知识的印证、加强、补充和延伸,同时他们的体验也是与学校不同的;让观众由于在博物馆的愉悦经历而喜欢讲解员,进而喜欢博物馆并产生持续不断参观博物馆的愿望。
3.博物馆讲解是一种智力开发型的教育
博物馆讲解作为一种智力开发型教育是指,它不仅仅像一堂课一样为观众提供某种预先设定好的结果,而是引发观众对某些问题的意识以及对实物展品背后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记忆、观察、剖析、推理和判断等等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能力在他们直面社会时显现出来,并终生受益。
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所采取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和建设性的学习态度。对相当一部分观众,特别是成年观众而言,他们在来博物馆之前已经对将要看到和体验的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博物馆讲解为他们提供的教育,是把他们原有的知识和将要获得的新知识加以整合,帮助观众学会在参观过程中提出问题,实现认知能力的增长,这便是智力开发。由此可见,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讲解员的工作不是单纯追求某种学习的结果或“产品”,也未必谋求某种共识,而是引发观众的意识,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自我求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博物馆需要给观众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讲解员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重点是为观众创造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根据这种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讲解员必须与观众始终处于真诚、平等和透明的“对话”状态之中。
应当说,智力开发型的教育是博物馆讲解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实现的。它要求讲解人员不仅非常了解自己的博物馆,还要谙熟展品的主题内容。如果仅靠其他研究人员给讲解员提供一个讲解大纲和某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就企望他们来进行具有智力开发性的教育活动,当然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智力开发型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观众真正的参与,它更适合于博物馆的成年观众。在与这些观众的沟通和交流中,讲解员实际上可能会处于三种状态:一是与观众完全同步地分享着类似的知识或体验;一是帮助观众找到他们的关注点、抓住内容的核心、建立相关知识之间各种联系和引导观众以更宽广的视野进行观察;一是处于“待命”状态,在需要时提供信息帮助。
总之,在智力开发型的教育中,讲解员始终是观众群体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共同的学习者。他们首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观众的需求和愿望,然后积极创造一种有利于追踪信息、学习知识和体验情感的环境,最终帮助观众将认知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博物馆讲解独特的受众和知识对象
博物馆讲解的基本任务,是在博物馆收藏的自然、文化资源与社会公众(特别是博物馆观众)之间建立起最为直接的联系。所以,讲解专业的主要对象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其所服务的观众,二是其所要解释和传播的展品。
1.博物馆讲解的受众:多元化的博物馆观众博物馆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教育机构,公众参观陈列展览和使用博物馆的其他资源,是博物馆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公众的参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讲解工作处于博物馆与民众接触、交流的最前沿,其业务活动的首要对象是观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博物馆的观众已经与过去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
首先,博物馆观众在人口统计学意义上多元化。例如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在我国,博物馆教育界已在这方面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
第二,观众使用博物馆方式上的多元性。观众可能偶尔来博物馆一次或几次,可能定期来博物馆;有时一个人来,有时与家庭成员同来,有的由学校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来参观。有人喜欢阅读说明文字,有人不喜欢;有人在参观中会与其他人互动,而有的则喜欢独自体验;有人主要靠视觉导向,有的则要具体的、口头的引导等等。
第三,观众使用博物馆目的上的多元性。他们既有学习型的(或称求知型的),多为有目的地获取专门知识,或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如学生群体);又有科研型的(或称求解型的),他们主要是以开展科学研究为目的;还有消遣型的(或称求乐型的),他们多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
②
第四,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多样性。社会公众来到博物馆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只是来走走看看,同时得到一些信息;有的来博物馆与朋友相会;有的是带着家人或客人来博物馆度假;有的则更加复杂,或来寻找某种精神安慰,或是自己度过一段独处的时光等等。
2.拥有共同诉求的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观众的确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当今的博物馆又有着共同的期待。这些期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博物馆的讲解专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一,今天的博物馆观众期望更多的参与。他们更希望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因为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社会公众有理由对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对博物馆所收藏、展示和讲解的内容及其所代表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参与意识既影响到讲解员的教育理念,也直接决定着讲解员的教育方法。
第二,今天的博物馆观众期望更多、更直接的体验。观众在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更积极、更有参与感的体验。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引进新科技、新方法,创造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真实体验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讲解工作需要鼓励观众自己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与过去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方式是不同的。尽管传统的讲解方式仍在博物馆普遍使用,但讲解员事先决定好、准备好的那些信息和结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更多亲身体验的要求了。
所以,博物馆讲解除了为观众提供服务之外,还要了解观众的兴趣、关心与需要,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做到为大众所有,才能获得成功。
3.博物馆讲解的内容:全方位的文化遗产信息博物馆讲解业务的另外一个对象,是用于观众在博物馆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和体验情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而其中最直接的部分是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实物资料是自然和文化信息的载体。
根据这一观点,博物馆讲解员需要向观众解释的信息包括四个方面,即自然的物质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的结构;功能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的意义;联系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既包括物质性联系(例如与其它文物、与环境的联系),又包括非物质性联系(例如与人、事件、技能等等的联系);记录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记录。
③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一件实物展品,讲解员的工作应当围绕着以上信息展开,并引导观众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英国博物馆教育专家盖尔?得宾和苏珊?莫里斯建议,讲解员以为观众设定问题的方式,将实物展品的信息归纳为五大类,即实物的具体特点、实物的结构、实物的功能、实物的设计和实物的意义和价值。所设定问题的四个方面包括:“主要思考的问题”、“具体的问题”、“参观中得到的信息”和“值得深入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找到答案。以某一件实物展品为例,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④“实物具体特点”的“主要思考问题”有:它看起来像什么?它感觉起来像什么?“具体问题”有: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什么声音?用什么材料做的?是自然物还是人工制作的?是否完整?它是否改变过?使用过?原来是否有其他组成部分?是一件已经废弃的残品吗?
“实物结构”的“主要思考问题”有:它是如何做成的?
“具体问题”有:是手工或机器制造的?是模造还是组装的?
如何装置在一起的?等等。
“实物功能”的“主要问题”有:它是为什么做的?“具体问题”有: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用途有没有改变过?
“实物的设计”的“主要问题”有:它怎么样?“具体问题”
有:它是否按最初的用途来使用?是否用最恰当的材料?有没有装饰?观众本人是否喜欢它的样子?别人会不会喜欢它?
“实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主要问题”有:它值得什么?
“具体问题”有:对制作这件实物的人值得什么?对用这件实物的人值得什么?对保存这件实物的人值得什么?对观众本人的价值?对银行的价值?对博物馆的价值?等等。
上述问题设定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博物馆讲解员所要解释的实物展品的信息,而且建立了实物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我们将博物馆讲解称之为专业的话,它既不能靠自己的标榜,更不能靠别人的恩赐,而要看它是否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专业领域、学术体系、研究对象和学术语言。只要我们摒弃偏见和守旧,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专业,以更高的热情和加倍的努力投身于我们的工作,博物馆讲解这一独特的专业教育领域将会得到更健康和更快的发展。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83页。
②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23—24页。
③朱凤瀚、安来顺:《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4期。
④参见徐纯译:《博物馆务实入门》,台湾明光堂,2001年,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