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关注的青少年主要是指从学龄(七岁)到高中毕业(十八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从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来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生命的飞速成长期,它需要谷物、糖类、脂肪、维生素等许多营养的大量补充来完成身体生长的需求,与此同时人的智商和道德标准也处于飞速发展和定型期,抓紧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同给身体补充营养,为幼苗培土、施肥、剪枝,是关乎国家未来兴亡的大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负有教育职能的机构及每一位成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拟从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入手,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重点探讨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的多种途径。
18岁以前的青少年分为两个阶段,7—12岁的小学阶段和12—18岁的中学阶段。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和中学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他们有着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参与性强、从众心理强。情感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教育要注意调动孩子们情绪中的积极因素。
中学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情感方面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近年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男少女性困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三是诱发犯罪行为。造成中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迷乱;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迫在眉睫的现状,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实际入手,敏锐地作出反应,研究对策。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对其采取因势利导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方法。今天,我们主张对学生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即是“因个体需要之势而引导”。有效的引导总是针对对象的诸多需要特别是优势需要而进行的,外界的引力只是一根导火线,而人的需要是一种内部驱动力,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外界引力也没有多大意义,反之,内部需要很强烈,那么,微弱的导火线也会引起反应甚至强烈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接近那些与自己的固有态度相符合的信息而回避相反的,如有关吸烟有可能致癌的文章,经常的读者中有百分之七十是非吸烟者,吸烟者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韦恩在其著作《你的误区》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演讲者站在一群嗜酒者面前,决心向他们清楚地表明,酒是一种绝无仅有的邪恶之源。在讲台上摆着两个相同的盛有透明液体的容器,演讲者声明:一个容器中盛有清水,而另一个容器则装满了纯酒精,他将一个小虫子放入第一个容器,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虫子游动着,一直游到容器边上然后爬到玻璃杯的上沿,这时,演讲者又拿起这只小虫子,将它放入盛有酒精的容器,大家眼看着小虫子慢慢死掉了,“很好”,演讲者问大家“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后排传来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声音———“人要是喝酒,肚子里就不会长虫子!”看起来似乎很可笑,但喝酒者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按照自利因素理解的结果就是这样。
博物馆对未成年人教育应把握“利导”原则,即有分析地调动、联系、满足对象的不同需要。国外曾调查研究指出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最易关注的“心理热点”包括下述12个方面的内容:1.意欲了解过去,满足探索的欲望;2.与儿童的生活、成长有关;3.与刺激欲望有关;4.有助于促进社交活动;5.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有关;6.给人们提供愉快;7.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心;8.给人以美的感受;9.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10.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11.激发人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12.给人以同情和慰藉。上述12个方面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概括,对于未成年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占优势的需要。就博物馆的教育引导而言,一方面应结合自利性因素进行,让展览、讲解始终渗透着利益吸引,让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增长知识、享受艺术等利益的获取。另一方面,也应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使之追求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利他性需要,从而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而对未成年人实际上存在的非理性的自利因素,还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原始动机,即做到“升华”。
当然,要做好因势利导的教育工作,首先是要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让青少年乐意来到博物馆。对此,博物馆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基本陈列,二是展品的阐述。
关于陈列,对学生,我们主张动态陈列。动态陈列的明显特点是展品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某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或某种功能,而不是在静态中让人参观,静止地传播某种信息。动态陈列在演示中大都需要观众参与进来,自己触摸,自己操作,亲身体验。这种形式多用于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中,它满足了青少年的动手愿望和参与意识。20世纪初,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由于观众可以直接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而闻名世界,在这里,十四五岁的学生听了关于电子计算机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讲解后,可以自己动手试着编制计算机程序。在航空活动厅里,观众可以坐进最新式的协和式飞机驾驶舱,亲自作驾驶实验。目前,我国有很多博物馆在动态陈列方面已有成功的尝试,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上要学习“结构”的内容,于是博物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与任课老师配合,将学生分为几人一组,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展厅里学习斗拱拼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连接的特性,在完成认识结构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不用一颗钉子的玄妙。内蒙古博物馆在各展厅设置了儿童参与互动项目,孩子们可以动手挖掘化石、制作陶器、纺线、制作酸奶,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增加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对本土的热爱和自豪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中,也有动态陈列。指南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它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南北,在平坦的道路上,车子转向时,车上木人的手臂仍保持指南,这些古代科技复原模型,在讲解员用手操作下,都可以向观众进行动态演示。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中的各式动态陈列不胜枚举,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参与和创造精神,使青少年可以充分自主地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甚至从娱乐和消遣中学到知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避免了“教人游泳而不让人下水”的课本教育方式。
展品阐述就是展品本身所蕴含意义的表达。展品阐述的方式很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语言阐述,另一种是非语言阐述。在大多数的历史类博物馆,很多不可以做动态陈列的展示,主要依靠讲解员的讲解。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对观众具有参观前的吸引度、参观中的兴奋度和参观后的满意度。参观中的兴奋度主要靠讲解员来完成,这就要求讲解员重视未成年人的参观心理需求,受社会的独立、竞争意识影响,现今青少年的参观心理需求趋向于“个性、多样、参与、自助”,他们期望通过参观,看别人没有看过的事物,听别人没有听过的讲述,体验别人没有体验过的生活。讲解员应该帮助学生们去发现、去领悟,它要求语言中必须带给孩子们反思性和创造性,去激发青少年的审美感悟,从而使他们发现美、感悟美;讲解员应该去激发青少年的历史情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历史的震颤,民族历史的尊严;讲解员应该激发青少年的文化灵感,从而使他们获得文化心灵的顿悟;讲解员应该去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获得道德人格的升华和对国家美好前途的憧憬;这便是激发的功用,在激发中使青少年兴奋,在兴奋中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以及最终目的。
除了讲解员在博物馆内部的讲解外,许多博物馆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博物馆展品的阐述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一些人物、一组文物或是一个小事件,到校园和未成年人聚集地办小型展览,培养未成年人自己的讲解员,这样在自己受教育的同时教育别人。内蒙古博物馆利用暑假举办“博物馆文物知识暑假作业”,把陈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知识以作业的形式编印出来,小学生在暑期可持券免票参观博物馆来完成作业,对完成好的,博物馆予以奖励,这项活动,每天吸引三、四百小学生前来完成作业。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暑期夏令营,让孩子们以自编历史短剧的形式来认识文物,比如在了解了杜虎符之后,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编成历史短剧,给每个孩子分配不同的角色,这样组织活动,既激发了孩子们的个人创造欲和表现欲,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北京古建博物馆,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与育才学校二年级美术老师研究设计了教学实验课,让孩子们来博物馆参观写生,并通过写生发挥想象让孩子们画出具有装饰风格的古代建筑,培养孩子们的写实能力和抽象创作能力,当看到一幅幅色彩艳丽的中国古建创想画,虽然没有通过语言,但却是触及心灵的教育。
除以上所提到的,展品阐述还包括电子讲解器、触摸视屏、环幕电影和各种标志牌等。
成功的尝试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思路,我们相信会有愈来愈多的针对未成年人的展品阐述方式,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热爱博物馆、热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孩子们,就会探索出更多适合于未成年人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