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根据社会的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社会经验的社会活动。重视教育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取向,教育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机构中,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博物馆是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核心、基础和前提,博物馆教育则是补充、辅助和延伸,两种教育只有在有效地配合和协作中,在相互地推动和促进中,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才能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具有正规性、系统性、约束性和强制性。
在学校中,教育是由教师专门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而实施的有程序、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它有人数、时间、内容的限制,主要通过视、听、讲等手段,并且依据教材进行的理性教育。也就是说,教室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场所,课本是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校的教育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人的一生中,所应用的知识含量,学校教育只能提供20%,另外的80%需要通过与社会实践大量的接触、体味才能够完成。”①所以,学校教育要转变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主动参与的做法,减少替代性经验的传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唤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通过学习学会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②可见,开展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走进社会。
二、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真实性和社会性。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观众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辅助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培养所需人才,引导观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③在博物馆中,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可视为教育范畴,包括陈列展览、宣传联络、讲解导游、咨询辅导、电化教育、讲座报告、巡回展览、模拟操作、夏冬令营、调查问卷等等。博物馆教育不受年龄的限制,以丰沛的文物资源、广阔的展示空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里,没有任何人被迫学习,没有规定的课程和顺序。只要踏进博物馆,教育就随时可能发生。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思想、道德等知识,虽然离开了校园和教室,但是书本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求知和探索中,在学习和感悟中,感受和体验中华文明史,并逐步培育对文物的理解,对保护的认识,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
从20世纪中叶以来,博物馆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精神家园”和人们的“终身教育场所”。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教育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条件发展成为学习教育以外的第二教育系统。”④三、互动关系建立的作用和意义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肩负着培育和造就人才的重任,虽然博物馆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方法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对象、目标与内容等方面却具有相对的重叠性。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立体教科书”,是学校知识的重温和补充。同时,博物馆教育又必须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博物馆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又为博物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在今天,未成年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是成年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而且中小学生一年中有180天不在学校。”⑤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是博物馆和学校共同关注的教育对象。可以说,博物馆已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
1.互动关系巩固了教育基地建设
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到要把博物馆建成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所以,从1994年以来,国内200多家博物馆纷纷和当地大中小学院校建立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实习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等关系,不仅为学生提供免费参观、讲解和咨询等活动,还走出博物馆,走进校园,进行宣传、讲座和报告。
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议上讲话中强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展教育功能,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在对讲话精神的实践中,博物馆和学校在教育的配合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下,博物馆在进行认真的培训和选拔后,一批批大学生走进博物馆成为青年志愿者,一位位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成为小小讲解员。
他们向观众进行问卷调查,担当讲解服务,将文物的知识和对祖国的热情传递给观众,成为博物馆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特别在今年“5?18”博物馆日,西安碑林博物馆结合“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主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和历史小天使免费讲解活动,为来自不同院校的大中小学生进行义务讲解和宣传。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通过学习和展示,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颗颗幼小和年轻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和启迪。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学校为博物馆的教育增添了新意和活力,博物馆又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2.互动关系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
教育部门把素质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学校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博物馆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和文物内涵,以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配合学校的教育内容提供开放性活动空间,开展丰富性教育活动,承担着极大的社会责任。
西安碑林博物馆就从本馆的文化特色出发,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汲取书法宝库的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来馆参观。由博物馆的书法家为学生们上课、指导、点评,并且参与中日少儿书法笔会的交流学习和书法长卷书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