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少儿笔会已举行了五届。每逢“六一”、“七一”、国庆、国际博物馆日等庆祝纪念活动时,上百名学生同时挥毫书写,中外宾客纷纷驻足欣赏,大大调动了学生展示才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碑林书法独特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进取心。特别是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活动,与西安师范小学在进行沟通联系后,将四年级的主题队会“红领巾火样鲜红”安排在碑林博物馆中进行。学生们围绕着“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容,以别开生面、生动活泼的娱乐形式跳皮筋、踢踺子,并将吟诵古诗名句穿插其中。另外,同学们还运用快板、小品等形式,宣传儒家经典的内容和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通过活动的同学们了解了红领巾所蕴含的特殊意义,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教育。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了“考古小奇兵”模拟考古活动。⑥就是在完成科学发掘的遗址上,将文物复制品事先埋在地下,在专业人士的科学指导中,通过参与发掘,再现考古场景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模拟考古这种互动性较强的项目,学生们自己动手模拟考古发掘,用图画和文字描述出土器物的特征,对出土文物进行测量,标明文物在探方中的出土位置,恢复文物碎片等等。这种细致的工作在孩子们的心中和手里显得真实有趣,所有深奥的考古学专业知识以及神秘的考古过程,都化作一种快乐的体验,深刻的记忆。同学们在了解和体会考古发掘意义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我看了,我忘了;我听了,明白了;一动手,就记住啦!”⑦3.互动关系促进了教育课程改革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主动将陈列展览的内容与课堂教育有关的文物资料结合并提供给学校,作为任课老师的教学参考资料,这种课堂教育与博物馆展览陈列有机结合的参观方式,缩短了博物馆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京博物院配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幻灯片、中小学《历史教学挂图》等形象的教学参考资料,这些都为活跃历史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根据初中历史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学习中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利用并结合丰富的历史及科普教学资源,举办了两期《中学历史》社会实践课活动。”⑧这种活动对于博物馆教育的方式是一种创新,对于讲解员是一种挑战,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讲更有一种新鲜。讲解员以课本为基础,从博物馆展示内容出发,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统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将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搬入博物馆。学生的手脚和思想不被传统教育所束缚,“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讲解员也被推到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直观性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对现行中小学教材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空间非常宽广。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语文课有关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地理等课程中都能找到契合点。”⑨这种以博物馆为主导,在课程改革上的举措,使博物馆与学校课程配合,并在实施中达到良好的效果,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合作的结果。
随着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逐步推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改变过去旧教材多年的装帧方式,接近国际流行书籍开本的形式。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在课文的展示方式上,更注重图标的合理运用,从而适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文物图片具有直观性和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想象,尤其是古代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这些图片的增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增强了对历史之时的感性认识,对正确全面地理解文字材料,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改革新教材的试行,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有了全新而真切的感受,真正做到将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⑩4.互动关系挖掘了教育合作潜力作为博物馆和学校,每进行一次教育活动,都要依据博物馆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并且从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要求,通过沟通和联系,在相互的配合和协作中进行。双方的互动关系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北京育才学校开展了教学实验课“我的先农坛之梦———中国古代建筑的畅想”。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尝试,通过观看和写生,了解古建结构和特色,引导学生对古建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写生和描绘,培养创作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不仅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启发了教学的新思路,也发挥了社会教育职能作用。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关系的顺利开展,在于双方观念的更新、认识的一致和配合的默契。在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交流和联系、共同挖掘和探讨中,共同的教育目标使双方成为彼此依托和相互信赖的教育伙伴关系。当然,互动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双方都应得到各自上级主管部门的鼎力的支持和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要有一定的帮助和投入。如果在思想上没有协调和统筹,工作上没有信任和默契,丰富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所以,学校通过主动“连接”和“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使教师提升对博物馆的全面认识,学生产生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博物馆也客观地结合学校教学内容,举办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学生走到博物馆参与体会,把互动和合作落到最实际、最基础的工作上。
总之,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关系,促进了教育机构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使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有断桥、不再有距离,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实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良好的互动关系已成为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体现,成为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
注释:
①艾玉波:《实用教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②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③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④田静:《博物馆工作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⑤王彬:《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5日。
⑥冯朝晖:《到遗址博物馆“考古”去》,《中国文物报》,2004年5月28日。
⑦楼锡祜:《略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7日。
⑧《中学历史实践课呼唤讲解员角色更新》,《北京文博》,2005年第2期。
⑨孙新毅:《探寻博物馆与学校的契合点》,《中国文物报》,2001年7月4日。
⑩张伟:《文物引导孩子们走进已逝的历史》,《中国文物报》,200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