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54

第5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论纲(1)

———以秦俑博物馆为例-张文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后,于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03

年10月17日公布了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如斯,世界遗产变成为鼎足而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的相依存关系。博物馆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博物馆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中,便负有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2002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太郎指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记忆。文化遗产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的),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接着,叙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以上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及如何保护的主要内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英国的杰出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创始人泰勒(Tylor,SirFdwardBurnett1832—1917)对文化所作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之定义》)。文化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特别提出和被强调,是对人类精神创造的进一步重视和提倡。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制度的改变,有些旧有文化被保留下来,这便是过去社会的遗迹。这些遗存的某些物质的(工具、设备等)非物质的(艺术形式、信仰、崇拜、表现在人类技术以及经济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思维的自我运动),都是值得我们给予保护和研究的。它们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思维运动的产物。全球各地区、3000多个民族的各民族,因为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经历、生活等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创造了不同的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等。这便是人类自己在不同环境下各自的创造,形成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公约》所指出的,它们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又是对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它的指导思想和准则是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目的在于使世界上国际间及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是人类进入到21世纪后的一大进步,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对人类各地区、各群体、团体和个人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产品,有很强的个人性、群体性、民族性和区域性。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创造和继承者的尊重,也建起了一个平等与其他个人、团体、地区对话的平台;使人类文化更丰富、更多彩、更繁荣。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它的惟一性。它的创造和继承,是某些个人、群体、地区一代一代传承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所以,其二是它很容易的消失。在传承过程中薪火不继,便会消失,比如秦俑兵器的铬盐氧化防锈的方法,产生于周,盛于秦,汉以后便消失了。其三是它的双重性。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物质作媒介。这一点,在世界及中国的文化遗产中比比皆如此。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希腊宙斯神庙、中国长城、秦始皇帝陵等,之所以名闻遐迩,主要在于它的建筑技术、设计思想、艺术形式、冶炼及制陶技术等,是无形的文化造成的有形遗物,即非物质造成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昆曲、秦腔、皮影、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要乐器、服装、道具、舞台、月饼、龙舟等物质作为媒介,即使把它们作成碟片,也是要以物质来承载的。

5.博物馆的新使命。世界上将博物馆称作Museum,是由希腊女神缪斯(Muses,宙斯Zeus的女儿,专司艺术和文学)演化而来,体现的是精神文化。将Museum对译为博物馆,据说是日本人。这个词很形象。物是中心,博是多(物多),馆是物所置放的场所。其实是从中国古典文献《左传》昭公元年“博物君子”、《礼记》“博厚所以载物也”这些文字中化出的。博物馆是随着近代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世界博物馆的产生较早,中国人自己兴办的博物馆则始于1905年张謇的南通博物苑。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国际博协从1946年到2001年经过多次修订。2001年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等物证。”其具有博物馆资格的九类类型中的第八类中便指出“保护、延续和管理实物或非实物遗产资源(活遗产和数字模拟活动)的文化中心或相关机构”。已经提出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在博物馆中的问题。中国国家文物局1979年的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它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条例与国际博协的定义是大体吻合的。

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文物和标本的性质和为研究、教育、欣赏服务的任务,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博物馆所应承载的新的使命。

6.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如前面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物质作为媒介,那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在于保护其媒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即保存在物质中。

欲如此,应该先建立起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如昆曲博物馆、秦腔博物馆、中秋节博物馆等等,使之有所归宿,即有专门机构、专门人才、专门经费去做这件专门事业。此举若行,则有一系列的事要做,即应按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去依例施行。

一是征集。建某非物质文化博物馆,首先要征集该种遗产的文物或标本。征集的范围是:①该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作出分类长编;②该文化遗产的实物资料,分类造册;③该文化遗产的声像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录像、海报等;④该文化遗产的民间口头传说资料,予以记录。征集中应注意的是,第一要原始记录,愈早愈好;第二要收集其各时代的资料,观其演变的历史;第三要按原始面貌保存,征集人不应随意增删;第四要有详细的文字、音像记录,并注明出处。

第二是保护。对征集到的资料,应登记造册,并按其不同材质妥善保管和保护。它们应等同于文物和标本,同样给予定级,分级保管,并予保护。

第三是研究。研究工作首先应对征集的资料进行科学鉴别,分清真伪。在甄别的基础上,研究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史、它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科技含量、代表人物、传承关系、分布地区、表现形式、如何保护、怎样持续发展和弘扬等,分别加以探索。研究中应该坚持学术规范,同时应百家争鸣,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进行调查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