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文化行业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事业性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即: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一手抓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加强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博物馆来说,已经明确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发展文化产业,怎样开办文化产业,如何处理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不能实行产业化和非盈利的文化成分,主要是为公众服务。而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行业。虽然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必须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博物馆的性质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搞好文物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和研究宣传工作。因此,发展博物馆事业,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并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
博物馆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只能依靠政府增加投入,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应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藏品资源提高运营效率。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和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效率,把博物馆管理权和部分营运权租让给商业企业,甚至采取将博物馆私有化的举措,从世界范围内看也并非偶然和个别。有鉴于此,国际博协2001年颁布的《职业道德准则》专门设置了“外来资金支持”、“创收活动”两节条文,用以规范博物馆的经营行为和坚持博物馆固有的非营利的公益性质。对博物馆的定义并将博物馆非营利性作为本质属性的界定写进国际博协,是由博物馆经营活动最发达的美国首先提出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义确保博物馆经营活动的正确方向。当然,只有政府负起保护遗产、扶持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责任,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博物馆的商业化、企业化的趋势,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使命。
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特别是中外一些大型博物馆作为文物旅游景点,同时兼有一定程度的休闲功能,博物馆从各自实际出发,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则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为游客提供如茶秀、餐饮等休闲娱乐服务和开发生产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无疑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性质。现实情况表明,游客期望在博物馆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博物馆也期望通过这些服务延伸博物馆功能,扩大社会影响。为此,博物馆应该在坚持社会公益性事业性质的前提下,重视办好文化产业的开发,并将此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而作出成效,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
应该看到,多年来,一些博物馆从自己实际出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在过去全国大办第三产业的热潮下,不少博物馆脱离自身实际和特长,到社会上开酒店、办歌舞厅等,加之管理松懈、经营不善,给单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经济损失惨重。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经营上存在以下问题:1.经营商品缺乏特色。各个文博旅游景点所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大路货”,品类单调,有的商品粗制滥造。
2.购物环境不好。虽然国家采取不少措施,但导游回扣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有的回扣高达商品售价的40%至50%。
直接导致商品价格虚高,宰客现象严重。
3.管理机制滞后。现在不少博物馆采用经营承包的方式,这种办法虽然基本能够保证博物馆收益,但有些承包者为了谋取自身更多的利益而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博物馆对其未能实施有效监督,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4.经营人才缺乏。目前,各馆都缺乏既了解博物馆工作,又懂经营的人才,这也是造成博物馆没有经营特色的重要原因。
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为了在搞好博物馆建设这个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促进与文物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怎样以博物馆为依托,把满足游客文化需要和促进文博事业发展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应该看到,尽管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是也存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利用。
一是藏品资源。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藏品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藏品的展示,也是吸引游客和开发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基础。
二是品牌资源。由于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开发带有博物馆标志或具代表性的文物纪念产品,无疑会满足游客的纪念心理而受到欢迎,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三是人才资源。博物馆有大量专业人员,可以组织发动他们编印出版物、制作音像制品以及文物鉴定咨询等工作,既发挥了专业人才的作用,又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
四是场地资源。博物馆从各自实际出发,都划有一定的经营场地,通过自己的场地,面对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销售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其他经营场所无法比拟的。
三
显而易见,资源只有在充分利用开发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世界及我国发展经济的新潮流。文物资源丰富是陕西的一大优势,博物馆完全可兼顾教育和经营功能,以文物藏品资源为重要依托,积极策划设计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博物馆应面对游客需要,着力开发与藏品、展览等有关的衍生性服务项目,增加服务的内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产品
1.编辑各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目前,对大多数博物馆而言,观众通过展览看到的展品仅是其馆藏文物的一部分,要想让观众对博物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编辑出版各种图书和音像制品是非常必要的。还应看到,到博物馆来的观众历史文化素养高低不同,有些则对博物馆陈列的展品或主题有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如果缺少必要的说明引导,通常难以凭借其经验的联想来理解文物展品的真正内涵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是专业工作者,由于专业及分工等原因,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展品的价值和意义都十分了解,他们仍然需要借助讲解或各种层次的出版物来理解展品的内涵和展览的主题。对一般观众来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出版物就显得更为重要。当这些出版物被观众带回家、带回国,就会成为一种扩大博物馆影响的有效宣传品;将陈列展览内容制成音像制品出售,观众既可以把它当作参观博物馆的纪念品,又可以当作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的教材。这些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可以在馆内出售,也可以在其他书店、商店或旅行社出售,不仅参观者可以买到,其他社会爱好者也可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