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47327100000025

第25章 秘密警察的AB面(6)

多尔衮进入北京以后,把被李自成关押的政治犯都放了出来,幸运的骆养性因此重见天日。为了感激多尔衮的“再造之恩”,并且表达自己对新生的满清政权的忠心,骆养性剃掉了自己的头发,表示愿意归顺清朝。多尔衮对骆养性的表现很高兴,鉴于他长时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熟悉京津地区,所以专门派他总督天津的军务。也许一开始顶着光秃秃的脑门和长辫子去工作骆养性还有点儿不适应,但是当他再度手握着权力在前呼后拥里走上政治舞台时,骆养性已经适应了“鞑子官”的全新身份。

可是当时的明朝政权还没有完全覆灭,在南方依然有南明政权的存在。骆养性虽然身在天津,为清朝政府担任朝臣,但是却担心明朝旧臣对他的谴责,有的时候还担心南明一旦复辟成功,他很可能就会被当做“叛徒”施以严刑,或者凌迟处死。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想法,让骆养性在为满清当差的同时,也丝毫不敢怠慢南明来的人。骆养性在天津总督军务时,不仅没有把南明来的使臣逮捕起来交给多尔衮发落,而且还以礼接他们进入天津,专门收拾了干净的驿馆给他们休息,在与南明使臣会面时更是表达了对朱明政权的不舍和对多尔衮的不满。结果没过几天,摄政王多尔衮的指令就到了天津,骆养性被削职查办,押往了北京。

值得骆养性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丢掉性命,多尔衮并没有要骆养性这条小命的意思。在政治夹缝里磕磕绊绊的骆养性,又一次死里逃生,但是多尔衮毕竟已经对骆养性失去了耐心,把他打发到了浙江,让他在浙江做个掌印都司的闲职继续混日子!

就这样,前半生风生水起的骆养性,在浙江过上了远离政治旋涡、中庸无为的日子,在朝廷率领着锦衣卫风生水起的日子似乎就这样离他远去,在乱世中漂泊了半生的骆养性,在温暖怡人的浙江走完了自己余下的生命历程,得以善终,而锦衣卫最后的一段乱世传奇,就这样画上了一个淡淡的句号。

五、锦衣卫和万历朝鲜之战

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和明神宗对改革成果的破坏,万历年间的大明帝国进入到了一个快速衰退和萎缩的时代。战乱开始出现在了明朝的疆域里。就在这时,明朝的属国朝鲜又突然发生了一场战争,野心家丰臣秀吉带着终结日本乱世的余威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被迫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效忠帝国的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和安宁,匆匆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挽歌。

1.张居正之死和万历新政的失败

明穆宗掌政的明朝,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腐烂,少年天子明神宗朱翊钧刚刚登上王位,就立志革新,摈除弊政,重现大明王朝的辉煌与荣耀。正应了“时势造英才”那句话,豪情壮志的明神宗身边有一位才华出众的朝臣——张居正。张居正以自己过人的才略辅助明神宗治理国家,使明朝很快恢复了生机,并且促成了明神宗的朝政改革,在这段时间里,明朝出现了很久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张居正这场“振百年因循之弊”的改革,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张居正推行的清丈全国田亩和“一条鞭法”直接触犯了地主阶级和部分封建贵族的利益,在开始阶段由于得到了年幼的明神宗的大力支持,一时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涌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封建阶级的掌权者们开始疯狂攻击张居正的改革之弊端,明神宗不顾改革所带来的业绩,毅然决然地把张居正生前的功劳全部抹杀,与张居正同一阵营的太监冯保因此也受到牵连。

冯保失势之后,朝中所有受到张居正和冯保提拔的官员都未能幸免于难,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也被革职查办。刘守有被革职之后,锦衣卫新的指挥使就走马上任了,这位新指挥使就是日后将大明朝和锦衣卫都搅得天翻地覆的骆养性的父亲——骆思恭。骆思恭继任锦衣卫指挥使之时,正是明神宗的改革豪情已经湮灭,由勤政转为懒惰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法度开始慢慢松弛,张居正改革的成果开始渐渐被破坏。

就在明朝呈现出江河日下的疲态之际,在明朝的海外岛国日本,却有一个强大的野心家从乱世中站立起来,他就是威震日本的乱世名将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原是日本名将织田信长的下属,在乱世中依靠自己的胆略和武力逐渐强大起来,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逐渐取代织田信长的地位,成为日本乱世最强大的武将。丰臣秀吉堪称是日本乱世最具野心的武将,他完成了以武力著称的织田信长所未尽的事业,1591年,丰臣秀吉终于统一了日本。

面对日本海的波涛汹涌,丰臣秀吉几乎可以眺望见明朝那绵延万里、肥沃迷人的土地。丰臣秀吉的野心从来不只是日本,早在战国时代,他就在写给织田信长的信中写道:“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为了备战,丰臣秀吉甚至还委托欧洲的传教士从欧洲购买了两艘战舰,准备进行大批量的仿造,以增强海战能力。

如今,丰臣秀吉早已取代织田信长的地位,眼见着日本已经是他掌中之物,而他的野心之火还远远没有冷却,还有什么能让他的热血再次沸腾的呢,那就只有前人们从没有征服过的中国了。当然,此时从遥远的明王朝内部也传来了让丰臣秀吉高兴的情报,那就是张居正去世了,明神宗开始自毁改革成果,明朝的朝政转向了衰败,丰臣秀吉大喜过望,他认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就曾给朝鲜国王寄去书信,准备“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并且请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

其实当时的朝鲜国比明朝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朝政还不如明朝那么衰败,但是自李氏王朝掌握朝鲜国政权以来,一直宠信文臣,党派之间的争斗激烈,而且自元末以后一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武装力量方面非常松弛,史称“人不知兵二百余年”。

既然朝鲜国王不给面子,那么丰臣秀吉就准备直接动手了,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把关白的职位交给丰臣秀次,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反对,开始筹划对朝鲜作战的事宜。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作战方略,四月十二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加藤清正的第二军、黑田长政的第三军,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

日本方面的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一万八千人,分乘三百五十艘舰船。四月十二日,小西行长率军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即抢滩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的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仅仅只用了四天,朝鲜海防重镇釜山等地相继沦陷,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军、黑田长政率第三军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和其余舰队相继进入朝鲜。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日本倾举国之军力,分三路大军快速进发,目的就是要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朝鲜王廷仓皇失措,仓促间才组织了八千人的部队在乌岭天险据守,但是多年没有经过战争考验的朝鲜军队怎么能和刚刚经过战国洗礼的日本精锐相比?朝鲜守军还没有在乌岭天险摆开阵势,小西行长已经突破了朝鲜方面的防线。此后,朝鲜将军受命又集结了一万多人,在忠州与日军激战,结果全军覆没。

至此,朝鲜王廷最凶猛的抵抗全部结束,日军此后再也没有遇到什么正规的抵抗,在仅仅用了两个月零两天后,就连续攻破了“三都”:汉城、开城、平壤。三都十八道全部陷落,两个朝鲜王子被日军俘虏,朝鲜国王也被迫逃到了义州。

在朝鲜半岛取得的胜利,使丰臣秀吉终于开始感觉到明朝这块肉的香味已经隐约可以闻到了,六月三日,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明朝的命令。日本的战国名将纷纷请战,日本名将锅岛直茂甚至请求丰臣秀吉把明朝的大片领土赏给他。

战争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朝鲜国王忙派使臣送信给明神宗,请求出兵援助。

2.朝鲜半岛的战火

其实就在日本入侵朝鲜之后,明朝就已经得到了消息,而且在日本侵犯朝鲜的两个多月里,明朝的上上下下也在为是否要出征朝鲜这件事争论不休。在丰臣秀吉要求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传来时,就已经激怒了明朝的君臣。明朝上下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日本乱世枭雄的野心。而明朝君臣早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明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怎么可能容忍丰臣秀吉的所作所为。

但是至于“争论不休”,也实在是有明朝自己的苦衷。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宁夏致仕副总兵官哮拜起兵,五月,西南又发生了播州杨应龙之乱,加上此前对辽东的用兵,使明朝当时的将领大多都忙得焦头烂额。

可是到了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朝鲜国的战事发展到明朝君臣始料未及的地步:朝鲜军队一溃千里,三都十八道相继失守,朝鲜国王派来请求援助的使臣也到了王都。这一次,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明朝君臣的手里,战或不战已经由不得他们选择了。兵部侍郎宋应昌上疏说,“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于是,明神宗正式宣布了赴朝鲜对日战争。但是,在天朝上国明的眼中,日本还只不过是“偏居海外”的“弹丸之地”,从根本上就没有看得起日本军队的战斗能力。于是,在七月,明朝只派出一支偏军出征,由辽东游击将军史儒带领的骑兵两千,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骑兵三千继后。结果这五千人马刚到朝鲜没多久,就被日本军队摆平了。

消息传到北京,这一下朝廷里炸了锅了,原来人家“偏居海外”的日本也是有正规军的,原来他们的人数不只是那么几千人,这下可大意不得了,君臣上下也不再存在争论了,出兵吧,什么也没有江山重要啊!但是京城一时又没有可用之将,明神宗急忙把兵部侍郎宋应昌调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又十万火急地调来驻守西陲的陕西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迅速从全国集结军队,准备兵发朝鲜对日作战。

这边在集结军队,那边日本军队的底细咱们还不知道啊!宋应昌头都大了,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这什么都不知道,就让部队出征,这不是等于蒙着眼睛打苍蝇嘛!这个时候宋应昌一下子想起了锦衣卫,这么精良的情报部门怎么能忘了呢?可是锦衣卫毕竟是皇上直接管理的高级部门,宋应昌一个经略怎么能调动锦衣卫呢,于是宋应昌就去找明神宗,明神宗当即就批准了宋应昌的提议,再大的事也没有国家政权的事儿大啊!

那边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一接到明神宗的手谕,就赶紧叫上自己的几员得力干将赶到宋应昌的府上听候调遣了。当时战事紧急,要让锦衣卫调查清楚日军的行军路线、兵力多少恐怕比较困难,首先就是要给大军出兵前提供些可供参考的资料。锦衣卫的办事能力当然超乎了宋应昌的想象,短短几天之后,日本军方的基本情报就放到宋应昌的桌子上了,甚至包括丰臣秀吉乃至几个主要大将的生平介绍和作战特点,包括日本军队的武器和组织结构,都非常详细,即便是领军的李如松看到了,也是大吃一惊。

能够有如此高效的办事效率,当然要感谢锦衣卫在全国所铺设的周密的特务网络,三教九流无所不在。要了解日本方面的状况当然不是很难,找几个来往日本的客商一打听就能八九不离十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纷乱的战国时代,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而他手下的那些大将的事迹同样也广为流传,这些战功赫赫的乱世名将,自然有不少的传奇故事在日本民间流传,锦衣卫多年整理情报的经验很快就帮他们完成了梳理这些传奇故事的工作,经过整理遴选,详细真实的资料就完成了。

在经过对于日本军队的了解,和对于部分战争情况的分析,要整理出日本军队的武器样式和组织结构对锦衣卫来说也不是很难。锦衣卫当然不可能是神仙或者魔鬼,他们要快速准确地完成这项工作还是靠锦衣卫许多年来的职业素质,随便把对付外廷朝臣地方法用在搜集情报上,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既然要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去,锦衣卫当中自然有非常多的外语人才。由于当时明朝与朝鲜、日本等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非常频繁,因此外语人才已经并不少见。锦衣卫当中的外语人才更是人才中的人才,属于精英分子,除了在国内搜集情报,很多锦衣卫经过乔装改扮,跨过国境线,秘密潜入了朝鲜国境内。

于是,当李如松的四万大军开抵朝鲜国境内的时候,锦衣卫早已经帮助明朝的军队编织起了一张巨大的特务网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八日,李如松带兵攻破平壤,使日军被迫退向王京,从而使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就此扭转。在另一方面,被日本人称为“海贼大名”的九鬼嘉隆在海上也遇到了朝鲜海战奇才李舜臣的坚决反击,日本军队至此在陆海两线作战都处于被动。

而锦衣卫的情报工作最精彩的一段情节,也在战况最胶着的一段出现了。就在李如松据守开城,因为兵力原因不能南进的时候,锦衣卫给李如松送来了一份机密的图纸,这张图纸上标明了一条从开城到龙山大仓的隐蔽路线。龙山大仓本是朝鲜的国仓,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数万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领一支敢死队深夜奇袭了龙山大仓,一夜间把数十万石粮食烧得干干净净,使朝鲜半岛的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3.一波三折的战事

李如松在火烧了龙山大仓之后,将日军带进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里,由于和明朝军队交战以来,屡遭重创,日军已经由初入朝鲜国时的九万六千人,剧减到不到五万三千人,兵力锐减,加之粮草被烧,使日军的军心开始动摇。而另外一方面,明朝军队在碧蹄馆之战后也损伤了元气,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开始休养生息。

就在李如松积极整顿兵马准备进攻王京之际,明廷方面的主和派开始占据主流,主和派派出了和谈代表沈惟敬来到朝鲜国,命令李如松除留下一万七千人的明军由麻贵统领和据守朝鲜半岛的日军对峙外,率领其余部队于八月全部撤回国。至此,明朝和日本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