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塞上水乡·宁夏
47339500000022

第22章 回族的生育习俗

回族人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有许多风俗习惯。一是在孕育期,称有孕的妇女为“有喜”了。在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二是妇女在怀孕期有很多禁忌和避讳。不能送亲,不能参加婚礼,不能见“已故”的人,不能参加葬礼;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三是在怀孕期间绝对不能吃兔子肉,怕生下小孩的嘴和兔子嘴一样,也不能讥笑别人的小孩和有缺陷的小孩。

婴儿诞生时,产房内只有接生婆,自己丈夫也不能随意入内。房门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以示外人和闲人免进。

婴儿降生后,若是男孩,要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进入产房,如果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先进入产房,这叫“踩生”。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性格就会像谁。孩子出生后,主人要给接生婆散乜贴(给钱),有的还给一件衣服。孩子出生三天时,回族叫“洗三”,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和乡亲。亲戚、朋友要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盔、鸡蛋、肉等营养品。月婆子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举行满月礼,叫“贺满月”,请剃头师傅给孩子剃头,剃下来的头发团成小球用纱布网住连在孩子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

孩子到了百天,还要举行“百日礼”,回族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回族婴儿诞生后,在三天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也就是通常说的取经名。

命名时,家人先把孩子抱到门槛以里,阿訇站在门槛以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声念“班克”,也就是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清真寺的“宣礼词”(真主之大,我公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领赏赐吧,礼拜比睡之强!)。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就是教民进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真主之大,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领赏赐吧,礼拜比睡之强!)。

如果是男孩就在左耳朵上轻轻地咬一下,是女孩就往右耳朵里慢慢吹一口气,其意思是要把刚出生的一个孩儿,从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

回族给婴儿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经典上选圣贤的名字命名(如阿丹等)。二是以婴儿的出生日命名,如果出生在斋月就叫“来买丹”;出生在古儿邦节就叫“尔德”;出生在星期四就叫“杜什儿”;出生在星期五就叫“主麻”等。三是排行命名,一般女性较多,如大姐儿、二姐儿、三姐儿、老娃子等。四是根据爷爷奶奶的年龄岁数命名,如五十儿、六十儿、七十儿、八十儿等。五是以动物命名,如虎子、牛娃子、羊羊等。六是在经名前加一个汉姓。七是先命一个经名,在上小学以前再起一个大名,也叫大官名、学名等。八是也有终身只用经名的。

回族的抓周礼,也叫抓岁。这种礼仪在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特别是回族生的第一胎,更重视这种礼仪。孩子满周岁的头一天晚上就开始忙着挑选优等面粉、红枣、白糖、芝麻、香豆粉、胡麻油等原料为孩子做岁糕。岁糕必须团成圆的,有三四寸厚,直径一尺左右,意为厚道大方,用蒸笼蒸熟即可。

回族抓岁这天非常隆重,要宰羊、杀鸡、做油香、凉粉、炸花花、手抓肉、烩五香菜,邀请亲朋好友、邻居到家里吃岁糕。

回族举行抓岁礼时,主人家在客厅(或院子)里放一张大红桌子,上面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书、《古兰经》、用纸做的汽车、飞机、轮船、刀、剑、枪、矛及其他玩具,由母亲或父亲抱到桌子前,让孩子任意抓,来宾和家人围着看。如果孩子抓到了本子和笔,就意味着孩子将来很可能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人;如果抓到一本《古兰经》,就意味着他将来是一个精通阿文的阿訇;如果孩子抓到笔和刀、枪、剑之类,就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是个文武双全的将军;如果抓到了玩具就认为他会是一个吃喝玩乐、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什么都抓不到,就认为是一事无成的白痴等。如果孩子在抓岁仪式上抓到钢笔、本子、书、《古兰经》之类的东西时,孩子的父母要在今后每年孩子的生日,都要为孩子做一个岁糕,直到女孩长到九岁,男孩长到12岁为止。

回族对割礼有几种叫法: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阿拉伯语称“海特乃”。

割礼是对回族男童而言。一般在5岁~9岁实行割礼,将回族男童阴茎的包皮割除。

伊斯兰教有个规定,回族男童到12岁就懂事了,要承担宗教义务,按教规要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课程。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回族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良好卫生习惯。

回族小孩实行割礼手术,在过去是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称其为“逊乃巴巴”。采用的方法很简单:一是冰冻麻醉法;二是用夹板夹住包皮而后用刀割之。现在一般都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

回族小男孩进行割礼这一天,小孩要穿新的衣服,家里要宰羊、宰鸡、炸油香等,做一些好吃的,再请阿訇念经,过“尔麦里”。亲戚朋友邻居要给小孩散“乜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