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
1942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希特勒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南线。在他眼中,莫斯科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又拾起一年前的想法,正如1941年8月颁布的《第34号元首密令》中提到的:“冬季到来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切断高加索至俄国内地的石油供应,夺取油田……”
在做这个决定时,希特勒深受其工业家和经济顾问的影响。因为那些人总是对他说,除非夺取了高加索油田,否则第三帝国难免趋于崩溃!
的确,德国太缺油了,是标准的贫油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在闹油荒。(这不像中石油,中石油虽漫天叫价,领导还要喝茅台,但如果肯出钱,至少什么都能买。)战前,德国60%的油料依靠国外进口,其中包括美国、伊朗、委内瑞拉。可是战争爆发后的海上禁运,使德国最重要的一条石油通道被堵死了。
除此之外,其他轴心国燃油需求巨大,供不应求。譬如意大利每月都要向德国索要10万吨原油——这个国家什么都不做,一次次给希特勒丢脸,但又不能撒手不管。所以,意大利这个贫油国的油管也插进了德国的油桶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眼下,石油问题困扰着希特勒,成了他熟睡后的梦魇。我手上有一份数据表明,1941年6月至12月,德国人在东线就消耗了整整100万吨燃油,以至于1942年德国仅剩下79.7万吨燃油储备。
也许,希特勒考虑过让罗马尼亚人提高产量。可是安东奈斯库政府漫天要价,坚持德国用黄金才能买他的石油,而且还要交预付款。这样一来,德国从战败国掠夺的大量黄金都流入了罗马尼亚人的小金库里。后来,战争胜利了,安东奈斯库元帅自然成了人们口中的“纳粹鹰犬”,是罗马尼亚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但是笔者在历史书上看到过那么多卖国贼,就没见过卖国贼与“主人”讨价还价、索要黄金,维持国家主权的。倒是视苏联为亲爹的罗马尼亚工人党又割地又献媚,操俄语比罗马尼亚语还要流利。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1942年2月12日,安东奈斯库元帅终于有话要说了,他向里宾特洛甫坦白:“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普罗耶什蒂油田正在超负荷运转……”这位罗马尼亚独裁者最后掷地有声地总结道:“目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占领新的产油区!”
好吧,既然罗马尼亚油田无法满足轴心国的战争机器,那么只有从斯大林手中夺来。据说,在山的那一边,苏联的产油量比整个欧洲还高出2.5倍,是斯大林战争机器中最关键的血液。所以,希特勒不得不进攻高加索,打一场“石油战争”。斯大林也是如此。斯大林已经失去了乌克兰的铁矿和锰矿,这导致了他们最近生产的坦克装甲极脆。如果丢了高加索,斯大林连石油都没有啦!
一想到这些,希特勒就忍不住满怀憧憬。在计划1942年夏季攻势时,希特勒重申,战争胜负在此一举。关键因素不再是“生存空间”,而是石油。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1942年最关键的主角之一。在纽伦堡法庭上供认不讳,宣称自己曾在1942年亲耳听到了希特勒许下的诺言:如果得不到迈科普(今属阿迪格共和国)和格罗兹尼(今属车臣共和国)的油田,我们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了。
事实证明,希特勒没有信守承诺。而作为听众的保卢斯将军当然也没有信守军人的诺言——成为了德国的叛徒。这自然是后话了。现在,希特勒首先要解决的,是陆军总参谋长的不满。在新的一年里,哈尔德老先生仍然斗志昂扬,始终坚持贯彻着“两个凡是”方针(这一方针与我国当年华国锋主席坚持的略有不同),那就是:凡是希特勒说的都是错的,凡是希特勒的指示我们就必须坚决地反对!
就这样,哈尔德跳出来了,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首先对德军是否有能力实施大规模作战表示怀疑。笔者在前文曾列举了数据,3月底,东线只有8个师具备进攻能力,占师数量的5%(该数字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其次,远征高加索就意味着向东再迈进600~700公里。翻越两座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
因此,哈尔德表示应该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上发起有限进攻,与苏联打一场消耗战,而不是生死决战。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希特勒严词拒绝,德国拖不起呀,对轴心国而言,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难道美国和英国会坐在一旁游手好闲吗?希特勒对哈尔德强调道:“他们肯定会在1943年入侵欧洲大陆的!”如果不在1942年解决石油问题,那就是第三帝国的末日。
1942年夏季攻势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想进攻
第三帝国的情报部门仍然很糟糕,希特勒并不知道,就在他构思夏季攻势之时,斯大林也在琢磨着他的新一轮打击。
出于某种自信,斯大林深信敌人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之后,战力已至强弩之末,于1942年夏季就会崩溃掉。的确,他的判断不无道理,德国人“恢复体能”的速度怎么能与皮糙肉厚的北极熊相提并论呢?
可是,在冬季攻势中苏军先胜后败,人员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进攻肯定行不通了,只能选择重点进攻。3月末,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铁木辛哥出席了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斯大林在会上要求所有战区提出意见,集思广益,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打乱法西斯集团的战略部署。苏共高层都认为,天气一旦好转,德军肯定会再次扑向莫斯科——不然,中央集团军群没有理由死守勒热夫突出部,并在那里集中70个师呀。
华西列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
夏季开始时,敌人必定会在中央方向对我实施突击。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方面军首长都是同意这个看法的。
朱可夫永远是最自信的那个,他建议,为挫败德军企图,展开自己的预备队,应直接向勒热夫发起进攻,一举荡平这个悬于莫斯科城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结果,他的建议遭到了斯大林无情否决,并批评朱可夫的建议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狡猾的伏罗希洛夫和铁木辛哥起先还“基本支持”朱可夫的想法,但又急忙改口,说坚决拥护最高统帅的观点。聪明、谨慎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在应表明立场时,却选择了沉默。一方面,他视朱可夫为好友(私下都以老兄相称),另一方面,他绝不会反对斯大林。为了两边都不开罪,只好装聋作哑。沙波什尼科夫原是一名沙俄时代的上校军官,顽固的保皇党人。在革命的最初年代,他亲眼看见过自己的军官朋友们一个个身首异处。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全仰仗斯大林的垂青。小心、谨慎以及坚决拥护最高领袖是他的人生真谛。如果哪天斯大林说,现在水是往山上流,沙波什尼科夫肯定会说,对对对,你们看,水已经到山顶了。
接着,斯大林便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南线动手,而不是在中央与敌人主力顶牛。根据情报显示,敌人在南线非常空虚,经不起苏军一次有组织的突然袭击。并且,若苏军于春季开始时抢先动手,可以在德军再度展开对莫斯科进攻前打乱其部署。
道理很简单,如果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崩溃,希特勒怎么能坐视不管呢?他只能从中央或者北方调遣援军,这样一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方向的压力自然减轻了。
斯大林很快被自己的想法迷住了,他开始征询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的意见。哪知,铁木辛哥比斯大林还要乐观。据华西列夫斯基后来说,他(铁木辛哥)向斯大林保证战役必获全胜。(又在那里拍胸脯了!)斯大林旋即批准了实施这一战役,甚至还破天荒地下令让总参谋部不要插手此事,“应把此次战役看成是该方面军的内部事务而不要干预有关这一战役的任何问题”。
很快,4月10日,在西南方面军参谋长——精明能干的巴格拉米扬中将(已经是中将啦)主持下,该计划的框架大致成型了。这一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兵分两路,对盘踞在哈尔科夫附近的德军实施向心突击,包围并粉碎这里的德军集团,为解放哈尔科夫创造条件。为了确保此次战役的成功,铁木辛哥调集了64万大军、1200辆坦克和接近1000架飞机,压上了西南方面军所有家当。
我们知道,德军也要在南线发起所谓的“夏季攻势”。他们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肃清哈尔科夫以南,巴拉克列亚—斯拉维扬斯克突出部的守敌,行动代号为“腓特烈一世”。由南方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集群向北实施突击;由保卢斯将军指挥的第6集团军向南实施突击。至此,双方的战略目标都聚焦在了一个点上——哈尔科夫。
这实在有趣得很,在东方那么长的战线上,双方的战略目标竟是惊人一致!如果非要找出不同,那就是:“腓特烈一世”行动日期为5月18日,铁木辛哥的总攻时间为5月12日,比德军早动手6天。此刻,德军已是厉兵秣马,士兵奉命带上3日口粮,坦克和机动车辆加满燃油,偷偷进驻前方战线。可是,就在“腓特烈一世”计划正式实施的前6天,红军突然从两面对德军展开攻击。
5月12日早上6时30分,天刚亮,红军以1个小时的密集炮击及20分钟的猛烈空袭拉开了此次进攻战的序幕,整个战区顿时被成千上万的野战炮、迫击炮和有着传奇色彩的“喀秋莎”火箭弹照得雪亮。在德军的前沿阵地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这种可怕的轰炸中幸存下来,对于这些幸运儿而言,他们接下来将要面对的是红军的集群冲锋。早上7时30分,“乌拉”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这是红军地面进攻的前奏。紧接着,苏军炮火开始向纵深延展。幸运儿们迅速从崩塌的战壕中探出头来,抖落身上的尘土,挖出那些被活埋的队员。在这些人中,一部分是死了,被削掉了半个脑袋,但绝大多数人是被猛烈的炮火震晕了,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听觉。透过浓浓的烟幕,映入眼帘的只有数百辆坦克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褐色军装。在第一时间,保卢斯第6集团军部署在前沿阵地上的两个尖兵师就被碾成了粉末。
以攻对攻
在苏军来自两个方向的凌厉打击之下,保卢斯很快就损失了两个师。根据情报显示,在他集团军的正面,铁木辛哥压上了第6、21、28、38足足4个集团军的23个师(包括两个骑兵军)以及独立第21、23机械军,兵力是德军两倍以上。特别在坦克方面,苏军拥有5∶1的绝对优势。这对整个南俄战场是个巨大的冲击,并有打乱德军整个夏季攻势的危险。
到了傍晚时分,苏联红军已完全撕裂德军战线,他们奋勇向前,不顾一切地扑向哈尔科夫。当夜幕垂下,其先头部队距哈尔科夫只有不到25公里了!保卢斯麾下只有11个师,完全招架不住苏军的猛攻,第6集团军被迫投入了所有预备队,甚至连刚抵达哈尔科夫的两个师(第44、297步兵师)刚下火车就被稀里糊涂地送上了前线,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第6集团军正趋于崩溃的事实。现在,第6集团军已陷入两面合围的危险处境之中。保卢斯坚决认为,只有采取有效而积极的行动——撤退,才能挽救他的集团军。而且,撤退也是目前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可是,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陆军元帅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一面打电话要求保卢斯“坚守不动”,一面又挂电话给哈尔德说,为了加强哈尔科夫的正面防御,“腓特烈一世”行动将不得不放弃,他试图说服哈尔德,去劝说希特勒,如果调遣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去援救保卢斯,即可化解危机。可是总参谋长却回答说:“这和元首想法不一致啊!总不能因为苏军‘小小的进攻’而放弃自己的计划吧。”
博克反驳道:“这绝不是‘小小的进攻’!而是关系着南方集团军群生死存亡的大事!”他坚持认为,目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分配给克莱斯特进行“腓特烈一世”攻势的第17集团军和部分装甲师撤回,然后调到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正面,以遏制红军的猛攻。但是,博克的建议遭到了希特勒的无情拒绝,他重申“腓特烈一世”攻势要按原计划进行——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要去理会苏军的猛攻。
不过考虑到保卢斯方面的压力,希特勒勉强同意提前一天行动,即在5月17日展开。
5月17日,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下辖坦克第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开始发动反击了。在空军第4航空大队的支援下,第1装甲集团军向苏军南方面军第9和第57集团军发起猛攻,南方面军原隶属西南方面军,是更方便指挥而特别划分出来的,司令员为马利诺夫斯基上将。该方面军的任务是:掩护突出部根部安全,保障西南方面军突击部队顺利进入突破口。
可惜得很,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也算是一名老将了,摸爬滚打这么些年,此时却处于梦游状态。因为他根本没料到德国人竟不顾危局,执意于以攻对攻。尽管南方面军奋起反击,但却在德军强大兵力的压迫下迅速瓦解,第一天结束时,德军已推进至苏军突击部队后方40公里!铁木辛哥西南方面军面临着被反包围的危险。
“巴尔汶科沃捕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