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官的“大节”
公、忠、廉、能,是为官的大节。
1.公
就是要公正。心正、行正、公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为官的本质就在于“正”,公正是为官的最核心也重要的一条。
所谓“公正”,顾名思义,就是公道、正派。《辞源》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用一句古话说叫做“忍所私而行大义”(《吕氏春秋》),意思是要去除私心杂念,秉公办事。
明朝汪天赐《官箴集要》里说:“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意思是身居官位,履行职责,应该把公正放在首位。公平,就不会被私利所诱惑;正直,就不会被奸邪所迷惑。
做人“正”是做官“正”的基础,而相对于做人来讲,公正做官则有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公正应该是第一位的原则。因为做人只是对自己负责,而做官则要对一个群体、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负责,那就更要公正。
2.忠
忠诚是指个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
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一个个人,你要忠于家庭;一个公民,你要忠于国家;一名党员,你要忠于组织;一名干部,你要忠于职守。
在《论语·颜渊》里,有著名的“子张问政”、“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弟子子张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诚。这是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说:第一,足够的粮食;第二,强大的军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如果三者必去其一的话就去掉前一项,如果三者只能选一的话就去掉前两项,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如何治理国家。
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贞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义;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心到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全不查,我以我血祭轩辕”的忠行;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忠杰到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处,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忠为,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忠”为节、以“忠”为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生命因为“忠”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网络文章《闲论忠诚》)
忠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范畴,是衡量领导干部人品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并首次将忠诚列为“德”的重要标准,纳入了干部使用范畴。
对党政干部来说,忠诚,指的是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尽心、尽力、尽责、尽忠,是指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就是说,忠诚,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彰显的是干部的官德、政德、美德。领导干部肩负着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时时处处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忠诚。
不懂得忠诚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做不到忠诚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
忠诚是中国古代核心道德规范,也是今天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今天,忠诚一方面仍然是国家、企业等组织对成员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忠诚也成为个人受人信任、被人重视、获人尊重的最重要素质。可以说,忠诚不但是组织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忠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涵盖了人们的信义、操守、诚实、正直、善良等美德。在一个团队中,忠诚比能力更具有吸引力。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过:“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要知道,在英制度量衡里,一盎司的质量仅仅是一磅的十六分之一。
3.廉
就是廉洁清正。这也是为官的大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就把“清”、“慎”、“勤”作为为官从政的箴言。从西晋时起,官场中就流传着“清、慎、勤”是“居官三字诀”的说法。南宋初道学家吕本中所著《官箴》、清朝雍乾时代思想家陈宏谋《从政遗规》都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吕本中接着说:“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陈宏谋接着说:“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清朝张鉴的《浅近录》也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康熙皇帝曾亲笔书写此三字赐给内外诸大臣。
清朝人在解读这三个字时,普遍认为“清者,大节也”,咸同时代的方大浞(shi)说:“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平平言》卷一《清慎勤》)曾国藩说,清是“护官之符”。这里所说的“清”,指的就是清正廉洁。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曹操在评价袁绍时说过一句话叫: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增广贤文》有言:“守己不贪终是稳,利人所有必遭亏。”意思都是说一个人不能太贪婪,太注重物质方面的东西,否则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洁身自爱,不被物役,廉以养德,坚守做人的情操不动摇。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私事,一遇到事,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私心严重。如不能做到大公无私,也要多公少私,至不济也要先公后私,决不能假公济私。
《醒世恒言》讲述了一个故事:
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是饥饿。此时,正遇一渔夫垂钓,他明知钓饵里有钩子,但终因难耐香饵的诱惑,张嘴吞饵。上钩后犹自嘲:“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忍不过”者又何止薛录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干部,由于“忍不过”而吞下“诱饵”,不但殃及自身,而且祸延国家和人民。
所以,干部为官,既要“识得破”,又要“忍得过”。
其实,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4.能
就是要具备过硬本领。
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过硬的能力和本领,从哪个方面讲都不为过。于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担负起领导时代发展的重任,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于国,我们迫切需要拥有一大批既忠于党、忠于人民,又具备各方面专长和本领的领导干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己,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领导干部如果能力不足,自身都可能面临被社会竞争所淘汰的命运,更不要说为党作出贡献、为国建功业了。所以,于党于国于己,领导干部都应不断增强本领。
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本领有高低之别,岗位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求领导干部有本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专家学者,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而是希望领导干部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努力增长实际工作的能力,尽可能多地掌握工作本领。
对于干部来讲,“硬”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会”上:(1)会出好点子。能出点子,会出点子,出好点子。当高参,不当乱参。
(2)会玩笔杆子。有较强的文字能力。
(3)会耍嘴皮子。反映问题传达指示不走样,组织沟通顺畅,坐着能写,站着能说,下去能唱。
(4)会闯新路子。针对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能够想出新的思路。
(5)会找几个点。当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不一致的时候,能找到结合点;领导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能找到相同点;部门之间不一致的时候,能找到沟通点。
要具备过硬本领,有三点要学会:
首先,要会“充电”。在激烈竞争的大海中,别人已经发展到高难度的高台跳水,艺术性的花样游泳,我们最起码也要学会狗刨式吧?这是活命的最低一招,不然我们就会在知识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失去生存的可能。
其次,要会“协作”。弹钢琴不仅要十个指头全会动,而且还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奏出优美的旋律,否则就是乱弹琴。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不仅能够做到独当一面,而且还应该有过硬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也是打铁先得自身硬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要会“借势”。凡事皆有顺逆之情,顺其势则简单易行,逆其势则寸步难行。在工作中,要会借“东风”、善借“东风”,能够充分利用机遇和形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趁势解决长期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为官的“大体”
大体,是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在为官的过程中,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大体”。就是要“三省吾身”,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要严守为官之道,并化之于心、见之于行,当好官、做好人、立好业、成好事。
清嘉庆时,云贵总督赵慎畛撰联于桂林抚署:“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关于为官的“大体”,此处提出“六个字”,与大家共勉。
1.勤
勤就是要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