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48007100000014

第14章 治事之“原”

政治智慧,这在中国是最为发达的一门学问。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事,即对治平天下之事的主张及实践;二是治人,即处理政治舞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

——邹纪孟:《智者与治者(知行卷)·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原:

1.最初的,开始的。

2.本来。

3.起源;根本;根由。

一、人生的意义

人,活着为了什么?

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作家余华在其小说《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生的意义从实质上说,就是人生过程的意义。在人生诸多的活动内容中体现的人生意义概括起来讲是什么呢?

1.传承

人在世界上生活,自觉地传承着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文化。生命的传承是个体和社会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人类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创造发展的。人对文化的传承,一是创造,二是继承,把老一代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要继承发扬下去,把这一代的新东西也要创造出来。历史是积累遗传的,人生来就接受他人传递的文化,并在自己的活动中加以创造、发展和扬弃,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和结果传递给后人。

传承关系着未来,传承意味着责任。每个人都要成为这积累的一分子,遗传的一分子。

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选择让自己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想法也不同。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快乐,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更加幸福、快乐,让自己所爱的人更加幸福、快乐。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评价曹操时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短歌行》)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的另一首诗《龟虽寿》则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就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了。当时,曹操是站在他政治家的立场上思考的。因此他的结论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就是说,应该抓紧这不多的时光,在短暂的人生中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样一种政治抱负,由于有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为背景,有着“让有限生命变成永恒”的意思,就比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更有格调和品位,也更大气,而且大气之外还有深沉。

2010年8月28日,易中天先生和赵本山先生见面,在给赵本山的题词中,易先生写道:“君唱二人转,我讲三人行,走遍天涯皆芳草,满目艳阳春。漫道晨昏短,但问耕耘深,茄子黄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易中天说这也是他对赵本山的观感和期许:别说什么生命短暂啊,关键看都做了什么让人留住记忆的。而为了烘托赵本山的乡土气息,易中天特意在词中加上了“茄子、黄瓜、老玉米”这样的“大俗菜”。

2.体验

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

在生命过程中,我们都能体验到大自然的存在,家人的情感,生活的滋味,自己的成长经历,每时每刻的思想与变化,自己有意讲过的话,亲自参与的事件,亲自动手的工作,对一个时代的记忆等。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这自然包括对外界的印象和自己内心的变化,一起构成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经历。尽管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短暂的,但是在他(她)人生历程中所能体验到的一切,的确是十分丰富的。有一种亲身体验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个性思想、语言和行为共同组合而成的自我意识经验者。

人追求对人生历程的体验在客观上是全方位的。人性与非人性、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创造与享受、价值与虚无、有限与无限、偏执与超越等,都在人的体验中一一呈现。没有失败、失望、不幸和痛苦,显现不出成功、满足、幸福和快乐。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一种宝贵资源和财富,把这种经历上升为人生的财富,则需要个人的悟性,思想的修炼,生活的磨炼。

这正是体验的魅力所在。

3.实现

人要实现的东西,一是理想目标,二是自我价值。追求理想目标的实现,既是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是人的本性体现。人生在追求理想和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在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要达到个人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提升人的精神,使自己通向崇高的精神生活。

境界的问题我们在第一个问题“做人”部分,已经有过详细论述。

二、“事”和“治事”

1.“事”

简单地说,“事”的基本字义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

概括起来,与人这个实践主体相关的“事”,大体上有以下三类:第一,在精神层面,是观念的变更。说透了,就是“洗脑”。教育、培训、广告、宣传等活动,都是要达到给人“洗脑”的目的。

第二,在物质层面,是财富的移动。说透了,就是“挣钱”。上班、就业、打工,甚至外交、战争,也莫不如是。

第三,在运动层面,是时间的转换。说透了,就是“提效”。治病,是花钱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打仗,需要“空间换时间”;工作,讲究“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等。

2.“治事”

“事”,形声。从史。甲骨文中与“吏”同字。

本义是“官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治者,研究从事也。

网络上有人说:“知畏惧,知羞耻,知艰难,为治事之心;直若屈,巧若拙,辩若讷,为治事之道;重博学,宜慎思,亲笃行;为治事之法。”(新浪博客“一夫的BLOG”《2011,持家治事观天下》)

邹纪孟先生在《智者与治者(知行卷)·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序言中说:“政治智慧,这在中国是最为发达的一门学问。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事,即对治平天下之事的主张及实践;一是治人,即处理政治舞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中国古代那一大批思想家所谓的‘百家争鸣’,无非是国当如何治?官当如何作?是帝道?是王道?是霸道?是无为而治?还是实行法治?他们不只是打笔墨官司,也在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们既是智者,也是治者。政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里需要的,不只是学富五车,更是胸有天下;不只是才华横溢,更是智谋超群;不只是独具慧眼,更是身体力行;不只是引经据典,更是机智权变;不只是温谦让,更是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