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1.路。
2.水流的通路。
3.方向;途径。
4.方法;技艺。
治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一部分,和大家讨论的是“治事之道”。这个“道”就是“管理”。
《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含义是这样界定的:“在借鉴中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管理: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狭义的管理: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简单地说,管理就是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各种精神和物质力量,实现目标。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事半功倍”。
管理的本质,首先要防止最坏,其次才追求最好。
从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角度看,一个官员,一个干部,大体上要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1.茁壮成长:如何做个好干部;
2.走向巅峰:如何成为接班人;
3.居高临下:如何当好一把手。
这三个方面的常见的、经典的问题归纳一下,叫做“六个管理”(请注意:在这里,管理是作为动词使用的,而不是副词)。
第一节 管理资源
管理学家赵玉平先生认为,人事成长的资源包括四个方面:名声、关系、本事、机会。
一、名声
一个人要进步、想发展,登堂入室,离不开众人的接受和认可,所以名声最要紧。
什么是名声?
名声一般指被普遍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名誉声望或流传于世的评价。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意思是名声极大。这可能是史籍上关于名声的最早记载。
名声是唯一能使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碳笔。好的名声也好,坏的名声也好,它们都可以提高人的知名度,引起公众对某个人的关注。
名声是最能弘扬和宣传个人价值的东西。一个人不管有多少和多大的超人之处,都必须把它转化为名声,才能为人们所知晓,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才能让人们认识你的价值。你的成就再大、人格再高尚,但你不为人们所知晓,你的这些优点就转化不成改造世界的力量。
所以,名声,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价值。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名声体现的不仅是社会道德含义,也包括经济价值含义。实际上,成长的过程,就是经过努力让自己的名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一个人的名声是包含了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的一个品牌——在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做出的每一个动作、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经营自己这个品牌。这当中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积累,有了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成长的机会才会向你敞开大门。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名声。
《正如我看到的,大多数人都在不经意间丢掉了自己的信用,立竿见影:职场宝典》一书的合著者艾米丽·本尼顿说:“人们在关键时很少出错,但他们的某些行为却会慢慢地毁掉其名声。”
兖矿集团董事长王信在谈到兖州煤业2010年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公司时说:“作为境内外三地上市的公司,兖州煤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了5次股票融资,开展了多次重大资产收购活动。收购菲利克斯公司可谓一波三折,最终能够成功,与兖州煤业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声誉密不可分。”
名声关键在于服众。
“服众”的前提是“众服”,即群众在平时就很信服。
让众人心服是门学问。
二、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
在中文里,关系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已经有数千年了。在社会学意义上,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特有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是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按照费孝通的解释,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然而,“关系”这个词汇现在所特有的含义,据考证则首次出现于1978年。在西方文献中,关系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说透了,关系就是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和好处。
关系是人脉也是资源。在影响一个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他的专业知识。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说:“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哲人在大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叵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相比之下中华文明的这种人世态度显得那么通俗和健康,这至少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太重视人际关系,两千多年下来,人际关系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生存资源。是资源就要必然引起争夺,争夺的主要方法就是损毁对方的‘人脉’和名誉,这就从正道变成了岔道。”
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卡耐基培训大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场券”。卡耐基曾提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真正成功的人,绝不只是靠自身的实力,还得依靠其整合人际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由此可见,成功的系统是由互相扶持的个人或团体共同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讲,经营人生或事业就是在经营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要想图发展,一定要有关系。200多年前,胡雪岩因为善于经营人脉,而得以从一个倒夜壶的小人物,翻身成为清朝的红顶商人。200多年后的今天,翻看每一个政界、商界成功人物的成长轨迹,也都是因为拥有了一本雄厚的“人脉存折”,才有了之后的“成就存折”。宋鸿兵先生所著《货币战争》系列中,躲在历史大幕背后的银行家们,编制的不就是一张张关系网吗?
2007年12月25日《新闻晨报》刊登了一则“连人脉资源也可以在网上买卖了”的报道,副标题赫然是“智客网斥资百万收购1000万条人脉信息”。
一百万元买1000万条人脉信息看来是不小的手笔。10个铜板,一条人脉信息,显然只具象征性意义,没人能靠这买卖养活自己。但如果人脉信息提供者和被提供者以后能在网上哪怕是1000条人脉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个机缘,那就不是10个铜板了。而且,1000万条人脉信息能引出万亿种可能的商业关系,就算一条人脉信息只能赚10元,那就是一亿元。而且该网站瞄准的是,迅速积聚的人脉信息库将导引出的千万种商业关系及其潜在的巨大广告收入。
对此,美国中央康州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居延安先生在《关系也是资源,开发可变财源》(2007年12月27日大洋网《广州日报》一文中评论说:社会的强势群体是不愁没有关系的。弱势群体就不一样了,由于种种社会、自我条件的限制和资源短缺,不寻找关系(如谋职求学)就常常无路可走、无门可敲。
据报道,大多数在网上发“关系求助”帖子的人“属于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缺乏的非强势人群”。商界政界的精英能人,处在各种关系的中心位置,往往不是要找关系,而是关系要找他们。
互联网将被阻隔在千山万水之间的人超时空地连接了起来,昔日的权力屏障、职业壁垒、地区和语言阻隔,都在电脑的键盘上化解了。先进的传播技术第一次模糊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传播隔离界线,让他们在同一张无穷大的关系网中寻求机会和价值。
所以,要把握好你的人脉。
三、本事
干部的成长,最关键的是个人要有本事。
什么叫本事?本事其实就是本来应该做的事。后来引申指胜任工作的本领技能。
本事就是能力。
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
卡耐基说:“靠自己的能力拯救自己,是成功的唯一准则。”“能力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能力即资本,能力即财富,能力即命运。”
本事就是本领。
所谓“本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形势,善于驾驭比较复杂的局面,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显示有胆有识,能出色完成任务,负起一方重任。这种本领在当前形势下,在知识更新呈几何级数变化的情况下,显得更为必要。领导干部要有过硬的本领,既要有世界的眼光,又要有丰富的知识;既要有敏捷的思维,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本事就是胜任力。
用时尚一点儿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责任心和信任度,还要有胜任力。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从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看,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简单地说,胜任力就是个人要有本事。
有本事,是一个于部的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体现。当然,本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
掌握现时“本领”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因此,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们,才会有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感”。
四、机会
什么是机会?
机会指的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也叫机遇、契机、时机,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个人的努力,还要有环境的支持。所谓“时势造英雄”。机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后汉书·马武列传》里有一个故事: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高密侯邓禹先对曰:“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帝曰:“何言之谦乎?卿邓氏子,志行修整,何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对,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
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和开国元勋功臣们闲聊,其中对邓禹、马武的评语是:“邓禹确实才华出众,在太平年代,估计做到功曹(副市长)没有问题。马武呢,在太平年代,不做强盗就很不错了,要求官职的话,最高也就做个亭长(乡长)。”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机遇,一个人有一身本事也是要老死乡里的,千里马也会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筹笔驿》诗中有一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可谓至论。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对机会与成功的关系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不过机会不只是可以等的,还可以造。不是还有一句话吗?叫做“英雄造时势”。
当然,掌握和运用机遇,是个大问题。《圣经》有言:“世上万物都有相适的季节,而尘世间每一项伟大的成就也都有一个适宜的机遇”。机遇是个人奋斗精神素质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一种契合,一种碰撞。面对和运用机遇,是一次对人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验,只有那些意志坚强、具有远大理想并为之付出的人,才能获得现代机遇的垂青。恰如美国人拿破仑·希尔所说:“平庸的人战胜不了自己,他就得不到机遇;聪明的人挑战自己,他就会不断地创造机遇;更聪明的人,在机遇中战胜了自己,他就会得到成功。”
很多人埋怨没有机会,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和抓住机会的信念。《信仰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路易士·宾斯托克说:“机会总是存在的,只要你肯动脑筋,充分运用信仰的力量。”
美国的一位百万富翁说:“看到机会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钞票,其中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简单地说,你必须能够看到它,然后你必须相信你能抓住它。”
《神奇的情感力量》一书的作者罗伊·加恩指出:“强烈的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在好的职业中获得成功。你必须在心巾有非分之想,你必须尽力抓住那个机会。”
第二节 管理自我
管理自我的核心内容,是正确自处。一个人要正确自处,其实就是做好四个字:等、守、度、调。
一、等:“待天下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