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48007100000021

第21章 治事之“道”(6)

能人不能闲着,闲则生事,没有正事可做他可能做闲事。避免能人闹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能人有事情做,忙起来、动起来。给能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能人出色地完成工作,让能人的能力得到发挥,让能人的才华得到施展。没有正事就找点闲事,没有大事可以安排点小事,“跑”、“磨”、“用”、“赛”类的折腾手段都必不可少。当然,想折腾容易,会折腾难,胡折腾可笑,瞎折腾只有死路一条。在《西游记》里,如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给取经团队设计了八十一难,孙猴子一路上金箍棒不停挥舞,手忙脚乱,不得清闲。不得不感叹“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他就这么多;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他就这么多。”

这一点是让能人下属发挥作用的“棒”原则。

4.使能人得授权

从古到今,能人下属有三忌:功高震主、才大压主、权大欺主。作为领导,要始终把能人置于自己的管辖之内,就必须让能人获得授权。不过,授权不是交权。在授权的过程中,不仅要“画圈”、“画饼”,也要“画叉”。

“画圈”就是授权的时候,要给能人下属讲清楚这个权力在多大范围内、多长时间里有效,能调动多少资源。电视剧《黎明之前》里,谭忠恕给几位处长安排工作就是典型的“画圈授权”。

“画饼”是告诉能人下属,做好了有什么前景,给予什么奖励,完不成有什么后果。用曾国藩的话说,叫做“千金在前,猛虎在后”。

“画叉”是对能人下属授权之后还要保持否决权。授权之后,还要随时监督,约定重大事项需要上报,对于关键环节如工作方向的调整、关键职位的安排、重要资源的调配、考核机制的变动、对外宣传的重点等保持否决权。唐僧的“画叉”,就是念紧箍咒。

这一点是控制能人下属的“咒”原则。

三、用得好

用得好,说的是如何量才任用干部。

干部任用体制决定了,官方的安排使用是干部任用的主要出路,干部的升迁主要取决于更高一级领导者如何选才用才,事业的兴衰成败也与此息息相关。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干部任用经验时,特地回顾这一重大问题。他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抵牾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曾国藩:《笔记十二篇》,《全集》诗文第392—393页。)

即使有好的药物,如果不对病症,还不如一般的药物有效;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质地好的木梁可以冲开城门,却不可用它去堵洞穴;强壮的水牛不可以去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骏马去看守家门。用价值千金的宝剑来砍柴,还不如斧子好用;三代的宝鼎,用它开垦荒田,还不如用犁。在一定的时间,面临一定的事情,普通人也可以发挥神奇的效果。不然,分辨不清,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说世上不害怕没有人才,怕的是用才的人不知道使用人才。魏无知在评论陈平时说:“现在他很懂得孝德,但不懂得打仗胜负的谋略,您怎么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乱时,如果不是掌握胜负之数的人,虽然有大德,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药物虽多,但大多不对病症。

曾国藩认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此论果然高见,确是振聋发聩。

1.“因方而用之”

量才任用干部的基本要点,是“因方而用之”,也就是要根据干部的不同能力而分别任用,使之各得其所。

据《论语·雍也》篇记载,孔子曾向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介绍自己的学生,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分别具有“果”(即果敢决断)、“达”(即通情达理)和“艺”(即多才多艺)的特点,认为他们可以担负国家的管理工作。孔子甚至还直接提出,仲由可以负责兵役和军政,冉求可以当县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

《大戴礼记》第七十二“文王官人”篇曾提出过提出“九用”的观点。所谓“九用”,就是对于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管理人才,分别任用他们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

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长乡邑而治父子;

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莅百官而察善否;

慎直而察听者,使是长民之狱讼,出纳辞令;临事而藉正者,使是守内藏而治出入;

慎察而藉廉者,使是分财临货主赏赐;

好谋而知务者,使是治壤地而长百工;

接给而广中者,使是治诸侯而待宾客;

猛毅而独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

因方而用之,此之谓官能也。

意思是说:

公正、仁义而有智谋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官员;仁慈、厚道而懂得事理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基层领导人;正直、忠诚而有信用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纪律监察官员;谨慎、公正而且明察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法官;公平、正直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财务管理官员;谨慎、明察而廉洁、公正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主管分配和赏赐的官员;善于谋利和经营事务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领导人;善于交际并能广泛搞好关系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外交官员;勇猛刚毅、善于估计形势和果断决策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军事领导人。

《人物志》说:“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宏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人,不能旧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宏洋而长雅;趋时务,则迟后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逆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性格刚正、志向高远的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情。所以应当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远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琐碎小事的粗鲁和大意;严厉亢奋的人,不会灵活处事,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宽容迟缓的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至于说到仁义,其为人则宏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则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放纵不羁,追求新奇,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以清静元为之道来考究,这种人往往违背常规而不近人情。

在谈到如何使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时,《人物志》又说:“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儒学之材,保氏之任也;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2.“人才”与“庸才”

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一个单位,都有一批能力较强的人才,他们是核心骨干;但更多的则是能力处于相对较弱、水平相对较差的庸才,他们是组织的主体。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所有资源,达到预定目标。从领导者的角度讲,在你所掌握的资源里,不存在弃而不用的资源,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用起来,而且都要使用好。

在冷兵器时代,枪是基本兵器。枪头最精锐,枪杆、枪缨和枪把则是差一些的。不过,枪要是没了枪杆、枪把、枪缨岂不是不成枪了!成了何物呢?就成了匕首。

与枪相比,匕首的攻击力、战斗力、防御力都下降了。枪和匕首一强一弱,并不差在最精锐的部分,恰恰是差在普通的枪把、枪杆上。

一个单位,骨干好比枪头,其他能力稍弱、水平稍差的员工好比枪杆、枪缨、枪把。我们用人不可以只用骨干,还要有其他人做枪杆、枪把,以强其力、壮其威、全其形。这一点,当领导的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综合权衡、恰当使用。

人才要用好。骨干人才是工作的顶梁柱,是集体的“潜力股”。能否用好骨干,关乎事业成败。用好骨干的关键,在于通过锻炼和承担,使人才人尽其才。年轻干部的培养有一条规律,那就是早压担子早出人才,不压担子不出人才,多压担子多出人才,担子越重,成材越快。实际上,这条规律用在人才的使用上,也应该是很合适的。

庸才也要用好。鲁迅先生说过,庸人者,无恶意之闲人也,苟活者也。显而易见,在一个集体里,庸才占有的比例肯定远远大于骨干人才,如果弃之不用,或者用得不好,将是集体的一大损失。

庸才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群体,既有成长进步的愿望,又有自甘落后的惰性。用好庸才的关键,在于通过督促和激励,使庸才进步为人才。

3.“毛遂之死”

用人不当的教训很多,如“毛遂自荐”的故事,就还有我们不愿看到的另一半。

鄢烈山先生《毛遂之死》中说:

毛遂自荐后不久,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攻打赵国。派谁挂帅迎敌呢?赵王立即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赵王那里,请求赵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

撇开史实,但就这个故事来说,毛遂的悲剧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并不想获取高官厚禄;他有自知之明,即懂得“自惭”,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真正应该对毛遂的人生悲剧负责的是赵王。

赵王的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量才善用。舍长就短是用人大忌。对于有专长的人才,应该注重发挥其特长,而不是轻易让他改行。毛遂有雄辩的口才,有说服别人干某件事的机智,做外交工作,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但统领一支军队,除了口才之外,还得熟悉对方的军事实力,懂得兵法战略。但赵王不这样想,他以为一个人能够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够做好其他的事。结果,把毛遂派到了他不适应、也不感兴趣的岗位上,这就犯了舍长就短的大忌。清代诗人顾嗣协《杂兴》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说的就是量才用人、用当其才的道理。

第二,要广选贤才。以赵国之大,选一个比毛遂更适合做军事统帅的人肯定是不难的,但赵王只相信身边人,只愿意重用身边人,这样就造成一种尴尬:能够担当大任的人,赵王的眼睛里没有他;赵王最信任的人,恰恰是不能担当大任的。

第三,要广听善言。只顾面子、自以为是是用才大忌。赵王为了表示自己求贤若渴,硬是要毛遂上前线。还在赵王刚有提拔毛遂为统帅的意图时,毛遂就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赵王另选贤明。如果赵王不是那么刚愎自用,盲目相信个人的判断,而是像毛遂一样能够“自惭”,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他完全有机会换上一位合适的军事统帅,避免后来出现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长短经》里,赵蕤说: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