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列御寇》载,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儇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先借孔子之口感叹往往表里不一,“人心险于山川,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所以人们趋赴仁义犹如口干舌燥思饮泉水,而他们抛弃仁义也像是逃离炽热避开烈焰。”
有鉴于此,庄子提出用“九征”来鉴别贤人与不肖之人:“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上述九种表现一一得到证验,不好的人也就自然挑拣出来。”
7.《吕氏春秋》:“六戚四隐”与“八观六验”
《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论人》把庄子的“九征”观人术进一步细化,提出内用“六戚四隐”,外用“八观六验”的方法来观察人。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刚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人通达的时候就看他所礼遇的人;人显贵的时候就看他所举荐的人;人富有的时候就看他所供养的人;人听取意见的时候就看他以后的行为;人闲居无事的时候就看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人为君近臣就看他所说的是什么;人窘迫失意就看他不接受的是什么;人卑微低贱就看他不做的是什么。
让人高兴来检验他的操守;让人愉快来检验他是否邪僻;让人发怒来检验他的节制能力;让人害怕来检验他是否保持气节;让人悲哀来检验他是否有仁爱之心;让人痛苦来检验他是否意志坚强。
所谓“六戚”,就是观察这个人与父、母、兄、弟、妻、子的关系;所谓“四隐”,就是观察这个人交什么朋友,与故旧的感情如何,如何与邑里的乡亲打交道,如何与门郭之内的人相处等。
只要采用上述方法观察人,考验人,那么人的“情伪、贪鄙、美恶”就会无所遁形。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四八》谈到《吕氏春秋》的“论人”时说:“踵事增华,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古书中论观人之法,莫备乎此,而著于竹帛之文字不与焉。”
8.刘向:“六正六邪”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说到为官之道时,将为官者概括为“六正六邪”。并断言“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那么什么是“六正六邪”呢?
六正者:
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
二曰虚心白意,进善信道,勉主以体谊,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
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
四曰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问,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
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君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也。
六邪者:
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容容乎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
二曰主所言皆日善,主所为皆日可,隐而求主之所好即进之,以快主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
三曰中实颇险,外容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势,持招国事以为轻重于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又复增加威势,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
六曰谄言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入则辩言好辞,出则更复异其言语,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伺侯可推,而因附然,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简单地说,“六正”: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明察成败,轻祸为福,此为“智”;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刚正不阿,敢争敢谏,此为“直”。
“六邪”: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庸”;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阴”。
唐初政治家魏徵对此尤为赞赏,曾在上唐太宗疏中进言:“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厉,不劝而自勉矣。”就是主张以“六正六邪”为标准,来选拔人才和实行奖惩。
9.诸葛亮:“知人七道”
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将苑》第三篇“知人性”中,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也同庄子一样,认为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谦恭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
了解一个人的本性实际上还是有七条办法的:用离间的方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志向、立场;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气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学识;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胆识、勇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本性、修养;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10.刘劭:“八观”、“五视”与“七缪”
三国时代魏国的刘劭在《人物志》中将才性的鉴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自序中开门见山,强调“夫圣贤之所以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以贵,莫贵乎知人”,因此,他把才性鉴定作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论述,其中《八观》、《七缪》及《效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八观”、“五视”、“七缪”的鉴定方略。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五视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以了解其追求;二是观察其感情变化,以了解其为人;三是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本质,以了解他的名声;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以了解他的所为;五是观察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以了解他是否通达;六是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以了解他是宽恕还是苛刻;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了解其长处;八是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以了解他的水平和能力。
五视: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看他平时的志向情趣;二是一旦发达后,看他举荐什么人:三是富裕之后,施与什么人;四是穷途末路之时,看他的所作所为;五是贫贱时,看他如何对待财货。(这个“五视”与李克提出的“五视法”完全一致。讲的都是视其“居、富、达、穷、贫”五种环境下的表现。)
七缪:一是观察时有失偏颇;二是待人接物夹杂个人好恶;三是审度心态时不分主次;四是对品质的把握不考虑其变化发展;五是凡事不做全面的分析;六是有意夸大或贬低一个人的才能;七是无法了解有特殊才能的人。
11.《大戴礼记》:“六征官人”
《大戴礼记》第七十二《文王官人》篇,借用周文王的口气对“官人”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把“官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人”,即对于各级官吏的鉴别,二是“用人”,即对于各级官吏的使用。
对于“知人”,《文王官人》篇则具体提出了“六征”的鉴别方法。所谓“六征”就是根据官员(包括在任者和打算任命者,下同)的六种表现,而考察他的品质,一是“观诚”,观察验证他是否真诚,就是考察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二是“考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心志,就是考察官员的言论谈吐来辨别他的志向;三是“视中”,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就是通过官员说话的声调来观察他的内在气质;四是“观色”,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就是根据官员的表情来察看他的外在气质;五是“观隐”,观察一个人的隐藏伪托之处,就是通过一定的外露信息来明察官员有意掩盖的本质;六是“揆德”,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就是在前五种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官员的品德作出总的评价。
《人物志》提出的“观诚、察色、考志、测隐、揆德”五种方法,与之大同小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原文。
通俗地说,观诚就是观察人的外貌与其内心相符,察色就是观察人的内在与外表相符,考志就是从其言谈中考察其志向何在,测隐就是从其言谈举止中推测出其隐藏的恶行丑事,揆德就是从其言谈举止中检验出其高风亮节和美好情操。
12.姜太公:“六守”、“八证”与“六贼”、“七害”
姜太公《六韬·文韬·六守第六》论述君主了任用人才的六项标准“六守”:“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如何来考察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并据之作出判断:“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付与他重大任务,看他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授权他去处理问题,看他是否能不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使他处理突发事变,看他是否能从容应对。
富裕而不逾越礼法,就是仁爱;尊贵而不骄傲,就是正义;能坚定不移地完成重大任务,就是忠实;处理问题能不隐瞒不欺骗,就是诚信;能够临危不惧,就是勇敢;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就是有智谋。
《六韬·龙韬·选将第二十》主要论述了选择和考验将领的方法。
周武王问太公:帝王起兵想选拔英明而有权略的人为将,怎么知道他的才能高下呢?
太公在列举了十五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后说:
“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