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48007100000026

第26章 “养生”与“养心”

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中外卫生要旨》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无锡梅园联,据说是荣毅仁老先生最喜欢的人生信条。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人们在感叹时光飞逝,沧海桑田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脆弱的身体,养生方面的书籍也随之畅销起来。

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的意思;而“生”,即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很多医学实践证明,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中外卫生要旨》说:“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日仁者寿。”意思是说,能做到善良、温润、宽宏、幽默,是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

养心可以说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精辟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寿”(《中庸》)。这句话告诉我们,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比如,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明朝李诩在笔记《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牙頤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30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实际上,“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就健康和长寿问题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调查,他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处处行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其预期寿命明显高于那些自私狭隘、心底险恶、与他人关系不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