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人,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楚庄王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的车辆都不能驶到茆门,因为茆门是楚庄王办公的特区。有一次,楚王紧急召见太子。天刚下过雨,平地积水难行,太子把车子驶到茆门。廷理官说:“车子不能进入到茆门。到了就是犯法。”太子说:“大王紧急召见,不能等到没水。”驱车前进。廷理举起长枪刺伤马匹,弄坏车驾。太子跑进朝堂向父王哭诉,要求诛杀廷理。楚庄王说:“前有老君主在而不越法,后有继位的太子在而不归附,值得敬重啊!真是守法的臣子。”于是开了后门让太子出去,并告诫:“不要再犯。”并给廷理加爵位两级(加薪),但未提升官职。
一、沟通与商量
廷理挡驾的故事,是《韩非子》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个案。
楚庄王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的车辆都不能驶到楚庄王办公的特区茆门,这是为了保障楚庄王的安全和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结果因为下雨、积水等变数而发生了故事中的事情。
这个故事表面是王权与法权的对峙和冲突,实则是沟通与商量的必要与重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在管理中就如人的血脉,如果沟通不畅,就如血管栓塞,其后果可想而知。
下行沟通不到位,工作的开展也就不畅。上行沟通不到位,上司不会对你相信和信任。平行沟通不到位,合作就不会愉快。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乐趣。所以要学会沟通。
商量是商决、计议和讨论。
商品的质量是固定的,可以协商的往往只有“量”,所以叫“商量”。这个“量”既包括交易的数量,也包括报酬的数量。协商是解决世界争端唯一有效途径,也只有“商量”才是通行世界的有效手段。
既然是商量,就要给出多种选择,至少是两个选择:“是”和“否”。如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不叫“商量”,而是强加于人。因此,在“是”和“否”之间,最好能有多个层次。层次越多,商量的成功率越大。
决策阶段的商量叫“民主集中制”,执行阶段的商量能激发下属的责任感。商量也是沟通上下级关系的柔和剂,形成合力的融合剂。所以说商量很重要。
二、面子与对错
河南豫剧里,有两出传统经典剧目,《包青天》和《三哭殿》,就是沟通与商量的典型个案。
《包青天》里,由于陈世美的顽固、秦香莲的倔犟,包拯一下子没有了任何沟通的余地,这是第一轮。陈世美被捕后,由于皇姑的高傲、太后的失当,包拯也没有了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是第二轮。最后,由于皇帝的高压、秦香莲的激将,包拯更没有了任何退步的余地,只能顶着“抗旨不遵”的罪名,杀掉了陈世美。
结果是,与包拯有着深厚友谊的皇姑没有面子,来救丈夫,丈夫被杀;身为国母的太后没有面子,来帮女儿救人,人没救成,自己也失了老脸;权威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面子,下圣旨救妹夫没有救下;执法如山的包拯也没有面子,开罪了一批超级权贵,还落了个“抗旨不遵”的罪名。其实,劝人劝出个尴尬的王丞相也没有面子,来认丈夫却告了丈夫又逼着包拯杀了丈夫的秦香莲更没有面子。
大家都没有面子,说明大家都有错。陈世美贪恋富贵,皇姑骄横轻法,太后恃权强逼,皇帝圣旨高压,包拯不通情面,秦香莲绝情决杀。但实际上,妻子救丈夫,皇姑没有错;母亲帮女儿,太后没有错;皇帝为了妹妹救妹夫,没有错;包拯职责所在,严格执法,也没有错。给陈世美做思想工作的王丞相想大事化小也没有错,甚至逼官杀夫的秦香莲要讨个公道也没有错。
在《三哭殿》里,大家也都有错,但结果大家都有面子。皇姑救儿子,活了;太后帮女儿,成了;皇帝劝贵妃,听了。贵妃让大家都有了面子,自己也落了个“贤良”的大面子。甚至小公子打人打得有面子,詹太师死的也有面子。
对这个“廷理挡驾”的故事来说,整个事件谁都没有错,谁也都有错,谁都没有面子。
楚王没有错。制定制度没有错,召见太子没有错。
太子没有错。应召见国王父亲当然没有错。作为太子,地上积水难行,特事特办,把马车驾驶到门前也没有错啊。
廷理也没有错。按照规定办事当然没有错。既然是规定,那大家都得执行。按照职权执行规定当然也没有错。
当然,谁也都有错。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如何当领导》评价说:楚王没有错吗?楚王当然有错,楚王如果一方面派人去叫太子,一方面派人去告诉廷理今天情况很特殊,请他破例一次,一切不就解决了吗?但是,这种方法楚王不会接受,他会说:“那我当这个国王干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得很周到,我像国王吗?国王就是我发布命令,你们负责具体执行。”
太子没有错吗?既然是太子,马上就要登基当皇帝了,修养还这么差。可是,正是因为他是太子,所以才修养不好的;如果他不是太子,他的修养反而会很好。也许你会反驳这种观点,你会说:“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很有修养的”,实际上你恐怕在那时还不如他呢!
廷理没有错吗?在劝说不听的情况下,你可以一面阻拦,一面派人报告国王啊。就算你职责在身、硬性挡驾是对的,你也不该刺伤了太子马车的马匹,砸坏太子的车驾呀。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谁都没面子。太子首先没有面子,奉旨见父却被搞得灰头土脸;楚庄王也很没有面子,召见自己的儿子还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连理也没有面子,奉公守法结果落到这个下场。
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不圆满。
圆满就是大家都有面子。要想使事情圆满,就要学会在制度的弹性之内讲究情理。
请记住:制度都是有弹性的。
三、廷理的委屈
1.廷理的职责思考
廷理是茆门前的守卫官。按理说,廷理尽忠职守,不畏权贵,兢兢业业做好分内的事情,应当受赏。楚王最后虽然给廷理加了薪俸,但是廷理依然没有升职的机会。
在廷理眼中,第一,法即是法,不能因为违法者是太子就作改变,也不能因为天下大雨就送人情。法律不是人情,哪怕犯错的是太子,哪怕犯错的是一国之君。尽管楚王紧急召唤,尽管太子应诏驾临,尽管门前积水难行,但楚庄王有规定,国家有制度,太子要硬闯,廷理为了坚守自己的职责,在劝说不听的情况下,只有硬性挡驾。
第二,如果太子冲进去了,国王怪罪下来,谁来承担?因为这是失职,失职要追究责任的。保不好项上吃饭的人头就保不住了。他的做法是,举起自己的兵器刺伤了太子马车的马匹,并砸了太子的车驾,活脱脱一场古典版的“打銮驾”。不然,拦不下太子。
第三,如果放任太子驾车进去,国王因此惩罚了太子,那更是罪莫大焉。挡住了太子,说不定还是帮了太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