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古代儒官所追求的“三不朽”的典型代表,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是“立德”的典范;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著书立说,奏折、日记、家书堪称清代典范,是近代儒家宗师,是“立言”的表率;他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开创洋务运动,造就“同治中兴”,是“立功”的典型。修身齐家治国,不愧“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3.现代意义上的“三不朽”
用现代语言解释“做人三立”:
“太上有立德”,是人最重要的,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其次有立功”,就是建功立业,用业绩说话,有所作为,有益于国家、人民和社会;“其次有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传之后代,用你的思想和语言影响人们,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意见成为大家的意见——实际上也就完成了“创造与传承”这一人生大课题。
做到了这三条,人们就不会忘记你,就可以称之为“不朽”。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按照历史标准,“三不朽”当然不是我们每一个平常人都能够企及的。但是,作为现代人,必须有进取心、事业心,必须有高目标,因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帝范·崇文第十二》)我们应该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自我参照物,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人生努力方向和标杆,并付诸自觉的、切实的、刻苦的、持久的努力,才能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当得上“三不朽”。
据“百度百科”介绍: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
他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对电运动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索,曾经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词汇,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3/4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最先绘制了暴风雨推移图,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他是优秀的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4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创立了美国民主党。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
“立德”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立德”要坚持人格操守,坚持学养和修养的递进。
“立功”就是做事,就是建立功业,要用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来丰富、充实我们的人生。
“立言”,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成果来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文章千古事”,思想的传递要靠文章。
二、会自省
1.自省是什么?
自省,是指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自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追求信仰无非是两条路,一是外向求索,一是内省思考。自省,即人的自我检讨,包含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批评。
自省是一个心理过程,它直接指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品德的一种有效方法。经常自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进而克非改过、去恶存善,从而达到净化思想、提升境界的目的。如何通过自省自知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历代的思想家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理论探索。“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等就是他们对自省的高度概括。
自省是理性的智慧。在《论语·里仁》里,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见贤思齐”是说,好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吸取教训,不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则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说:爱人而得不到人爱,不要责怪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够不够?治人而得不到人治,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智”够不够?礼人而得不到人以礼回敬,不要责怪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敬”够不够?一切行为,凡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都首先自我反省,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自正”才能“天下归之”。
自省更是对自己的思考,西方的哲学家同样也强调自省。如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不经反省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人生。”有人干脆翻译为“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有利害的计较,而没有道德的自觉、自我的反省,那么就沦落为一般动物而不成其为人。自我反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反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反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反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的结合。
做到自省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我们往往会把别人的过错放大,却很容易原谅自我。敢于正视自己,承认过错,是人生的境界,是自我的诚实,是人格的成熟,是品质的提升。
2.“吾日三省吾身”
从源头上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提出“自省”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曾参则把孔子的“自省”精神具体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四节)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
替别人办事尽力了吗?
与朋友交往失信了吗?
老师教导、上级交办的事做好了吗?
为什么要“吾日三省吾身”呢?宋朝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里有一句话:“三省吾身,谓予无愆。”意思是,有了自省,我们就会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疏忽了、怠惰了,也就放弃了自我提高的机会。
3.现实意义的“三省吾身”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做人很重要。只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因此,及时的自省和自我批评是纠正自身错误、实现快速转型的关键所在。
比如,基层干部可以经常自我盘点:
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自己的弱点是什么?
自己最害怕的是什么?
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自己的盲点是什么?
再比如,领导者也可以经常自我盘点。管理学中说一个领导者要具备“自省力”,也就是经常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缺点的能力。一个领导者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纠正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这种盘点,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三省吾身”。
当然,“自省”有时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的结果会使人高尚起来。也就是说,通过自省总结经验教训,对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工作中的失误检讨自责,才能明确努力方向,当然比那种自以为是、放不下面子、讳疾忌医、不肯自省的人要强百倍千倍。
自省,要把思考的结果付诸行动。“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没有行动的思考最终只能沦为空想,从而失去了自省的意义。我们完全不必有“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感慨,自省于对别人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明确的定位,我们将变得深邃,臻于完善。
现代社会的干部,面对的情况更复杂,担当的任务更艰巨,如果不能时时自省,就难以克服缺点和不足,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三、怀敬畏
“敬畏”,从字面上说,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说明敬畏不完全是惧怕,更多的是敬重。
“敬”,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肃也”,意思是要恭敬、端肃。《礼记·曲礼》注释为:“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畏”,会意字。《说文解字》曰:“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许慎说的只是畏的一种字形,其义是单一的本能的恐惧。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广雅·释诂二》解释“畏,为惧也。”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用现代语言解释:
畏天命: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畏大人:就是要尊敬辈分长的人,成就大的人,级别高的人,学问好的人。
畏圣言:就是借鉴他人经验。
结论很清楚,“三畏”的意思就是不自以为是、不自作主张、不自作聪明、不刚愎自用。
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被称为君子,不愿被称为小人,是因为君子富有教养,君子善解人意,君子帮助别人,君子受人尊敬。一句话,君子是个成功人士。既然是成功人士,为什么孔子还说“君子有三畏”呢?显然,“三畏”是成功的基本必备条件。
白子超先生在《“君子有三畏”》一文中说:“君子有三畏”,愚以为总的是说作为健全、高尚的社会人,内心世界要有敬畏的情感,要有恰当的自我定位,要有准确的前进目标,不可无法无天、唯我独尊。敬畏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神圣的情感,人们当思之记之。
人有敬畏之心,即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理念。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敬畏的东西太多固然不好,可是什么也不敬畏也就没有了规矩和标准。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否则人生必定失败。做官要有敬畏之心,否则仕途必然坎坷。
只有常怀敬畏之心的干部,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决策中讲科学,在用权时讲尺度,在谋发展中讲规律,在临诱惑时讲党纪。
只有常怀敬畏之心的干部,才能敬畏规律、敬畏法律、敬畏纪律。
敬畏规律,因为自然规律不可逾越。
敬畏法律,因为国家法律不容践踏。
敬畏纪律,因为纪律面前没有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