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48007100000042

第42章 附录:《韩非子》管理故事的启示(1)

君王类

1.汤以伐桀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韩非子·说林上》)

商汤王征伐夏桀王,恐怕天下人说自己贪心,就想把天下让给务光,但又怕务光真的接受了天下,于是就派人劝说务光:“汤杀了君主却想把这坏名声转嫁给你,所以才把天下让给你。”务光因而跳河自杀。

启示:

第一,商汤王聪明狡诈,杀人不见血。

第二,务光憨直,但也不得不死。

第三,这个故事在《庄子·让王》中,商汤王原与卞随谋伐夏桀王,不得,又与务光谋,也不行;后与伊尹谋,得以征伐成功。但商汤王自认才能不够,于是还让卞随以天下,卞随不干,乃自投稠水而死。又让务光,务光也因天下不是自己打下的而不肯接受君位,于是就负石而自投庐水而死。

第四,同样的故事,不同的结论,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仔细思考,才能读懂历史。

2.宣王问政

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韩非子·说林上》)

韩宣惠王对樛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朋和公叔伯婴,可以吗?”樛留回答说:“不可以。晋国任用赵、魏、韩、中行、范、智氏六卿而国家被瓜分,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子、阚止而被杀,魏国同时重用公孙衍和张仪而西河郡一带的国土丧失。如今大王同时重用他们,他们中力量强大的就会建立私党,力量弱小的就会借势外国。群臣中有的在国内树立私党慢待君主,有的在国外搞结交诸侯来割取本国土地,那么大王的国家就危险了。”

启示:

第一,如果只重用一个大臣,显然也是不行的。我们在“管仲将立”的故事里做过详细讨论。实际上这个故事里说的并不是重用,而是权力下放。

第二,同时重用两个、三个乃至六个大臣是不是就不可以呢?樛留认为不可以,因为同时重用他们,其中强者会建立私党,弱者小会借势外国。

第三,事情未必如樛留所说的那样,关键是重用什么人。这是一种权术之事。

3.绩昧失衣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者;彝酒,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绍绩昧喝醉酒睡着后丢失了皮衣。宋君说:“喝酒醉了就会丢失皮衣吗?”绍绩昧回答说:“夏桀因为酒醉而丢失了天下,而《康诰》说出了:‘不要经常喝酒’这样的话,所谓彝酒,就是经常喝酒。经常喝酒的人,如果是天子就会失去天下,如果是普通人就会丧失自己的生命。”

启示:

第一,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有无数事例说明了故事中的真理。经常喝酒的人,必然会有喝醉的时候,醉了也就糊涂了,糊涂了的人,还有什么不会丢失的呢?

第二,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昭绩昧的回答是:“常常喝酒,天子会丧失天下,黎民会丢掉性命。”

第三,昭绩昧转眼之间,就把国君对自己的责怪调转了方向,由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

4.文公受皮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韩非子·喻老》)

狄族人将大狐狸、黑豹的毛皮献给晋文公。晋文公收下客人送的兽皮后叹息说:“这是因为毛皮美丽而导致了自己遭罪。”

启示:

第一,其人无罪,怀璧其罪。

第二,毛皮美丽的狐狸和黑豹之所以死亡,就是因为毛皮美丽。徐偃王因为喜好“仁义”,而获得“仁义”的美名,招致周穆王的忌恨,以至于被楚国消灭。虞、虢两国也是因为拥有坚固的城邑和肥沃的土地而被消灭。

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应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不要太过于炫耀、显眼。出头的椽子先烂掉。如果鹤立鸡群,那么你就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人。

5.越王宦吴

越王人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韩非子·喻老》)

越王勾践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而示意夫差去攻打齐国以使吴国衰落。吴国的军队在艾陵战胜了齐军,于是就把军队铺陈部署在长江到济水之间,又靠军队在黄池逞强,所以吴国才会被越国制服在太湖。

启示:

第一,“物壮则老”,“盛极必衰”,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第二,在不露形迹之中开始做事,而求取大功劳于天下。

第三,敌人和对手的话,不能盲目相信。

6.从子相剑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韩非子·说林上》)

曾从子善于鉴别宝剑。卫国君主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我善于鉴别宝剑。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的时候,就乘机制杀他。”卫君说:“先生做这件事是可以的,但不是为了大义,而是为了利益。吴国强大而富裕,卫国弱小而贫穷。先生一定要去,我恐怕先生会被吴王利用来对付我呀。”于是把他驱逐了。

启示:

第一,曾从子与吴王夫差无怨无恨,他去刺杀吴王的动机必然就是为了利益。

第二,既然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第三,既然为了利益可以去刺杀吴王,恐怕你会为了利益把用在吴王身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第四,单纯为了利益的人,最终是得不到信任的。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将相类

1.纣王饮酒

纣为长夜之饮,惧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韩非子·说林上》)

商纣王举办夜宴,为失去日子而感到恐惧,问身边左右之人,都说不知道。就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门徒说:“作为天下的主人而且全国人都不知道日期,这个天下真的危险了。一国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日期,我也就危险了。”于是便借口自己也喝酒醉了不知道。

启示:

第一,“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不是好事,所以箕子也借口喝酒醉了不知道。

第二,“众人皆醉我独醒”,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痛苦的。

2.李悝教射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李悝任魏文侯的上党太守,希望百姓都善于射术,便下令说:“如果有些似是而非的诉讼案件难以决断的时候,就令他们比射箭,射中的就胜,射不中的就负”。命令刚一下达,人们都日夜不停的练习射箭。等到与秦国交战时候,大败敌人,就是因为人人善射的原因。

启示:

第一,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如何提高部下的士气。

第二,如何提高部下的士气,是组织管理的重点,也是自古以来令领导者头痛的问题。根据西方的“期望理论”,提高士气决定于三项要素的乘积。一是成功的几率,二是报酬的确实度,三是报酬的魅力。说通俗点也就是奖励要“看得见、摸得到、能实现。”

第三,韩非的观点是“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意思是:如果奖赏太少,又不一定能得到,部下便会丧失活力,如果奖赏丰厚,且确实可能获得,那么部下一定会拼命努力。

第四,曾氏兄弟对湘军的激励,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很高明。曾国藩比较偏重于精神激励、制造荣誉感,如奖励腰刀、精神关怀、儒家论理说教等。曾国荃则是赤裸裸的物质奖励法,也就是他老大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后”:进攻太平天国首俯南京时,他明目张胆地鼓励下属,攻下南京城可以七天内烧杀抢掠奸淫、保举升迁;如攻不下或有临阵脱逃者,则杀无赦。

第五,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做法是:为了让战士们练兵,叫人杀了猪让炊事班煮了,热气腾腾的,在当时那个吃饭都不饱的年代,那才叫诱惑。让人扔手榴弹,谁能扔到那个筐里就可以吃肉,当然还有其他强项的也可以吃肉,达不到的怎么办?对不起,到一边闻味去。于是,李云龙手下的兵,个个军事技术过硬。

第六,义者,利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领导者要以赏罚来控制人,驾驭人。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讲,要用“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以精神鼓舞人,以良好的发展前景留住人”。可是如果企业没有发展,没有不错的待遇,估计是留不住任何人的。

第七,要达到“善射”的目的,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奖励高手、惩罚弱者。这是大部分企业的做法:要什么,就直接考核什么。李悝用的则是间接考核法。对于士兵而言,职责是保家卫国,提高射击技能是必须的,可以使用直接考核法。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强制他们去练射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3.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韩非子·说林上》)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呢?”魏宣子说:“他无缘无故请求索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无缘无故索要土地,邻国必然恐惧。他反复索要贪得无厌,天下各国必然害怕。君主不如给他,智伯必然骄傲轻敌,邻邦必然害怕而与我们互相亲近。以互相亲近的军队来对付骄傲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长了。《周书》上说:‘要打败他,必须先辅助他;要夺取他,必须先送给他。’君主不如给他以使他骄傲。况且你为什么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图谋智伯的办法,而单独把我们魏国作为智伯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于是就给了智伯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智伯大为高兴,接着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他,他因此围攻晋阳。韩、魏反之于城外,赵氏策应于城内,智伯便灭亡了。

启示:

第一,《逸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第二,《老子》三十六章有一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第三,任何事物、任何生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第四,对敌方针可以采取和利用这种转化,甚至于促使这种转化加快速度,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4.孙叔请赏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壅,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取得胜利后,去黄河、衡雍之间打猎,回国后奖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求分封汉水附近的土地——那是沙石满地的地方。楚国的法律规定,享受俸禄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孙叔敖的封地得以保存下来。不收回他封地的原因,是因为土地太贫瘠了,所以历经九代而孙叔敖的祭祀没有断绝。

启示:

第一,如果孙叔敖当时接受了一个富裕的封地,那么红眼的人们根本就不会允许他的下一代人继续承袭,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们也就无法祭祀他了。

第二,贫瘠的封地虽然贫瘠,可是它的人民和它的出产足以养活孙叔敖的子孙后代。这个故事被冯梦龙收进了《智囊》。

第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物极必反,辉煌的东西往往都是到达顶点的,到达顶点后都要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宇宙的规律,也是人类发展的规律。

5.田驷欺君

田驷欺邹君,邹君将使人杀之。田驷恐,告惠子。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见君,则梜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两目,君奚为不杀?”君曰:“不能勿。”惠子曰:“田驷东慢齐侯,南欺荆王。驷之于欺人,瞽也,君奚怨焉?”邹君乃不杀。(《韩非子·说林上》)

田驷欺骗了邹君,邹君派人杀他。田驷害怕了,请惠子帮忙。惠子拜见邹君说:“如今有人来见您,却闭上一只眼,您会怎么对待?”邹君说:“我必杀之。”惠子说:“盲人闭着两只眼,你为什么不杀呢?”邹君说:“因为他不能不闭着两只眼睛。”惠子说:“田驷在东面傲慢齐君,在南面欺骗楚王。田驷在骗人方面,就和盲人一样很自然,君主为什么要怨恨他呢?”邹君于是不杀田驷了。

启示:

第一,认清了一个人,也就不再与他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