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这个人被人看清楚后,也就永远地失去了上进的机会。
6.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征伐孤竹国,春去冬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力可以借用。”于是放开老马前面走而众人随后,于是就找到了道路。行走在山中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土堆高一寸而下面七尺深的地方就有水。”于是就按照蚂蚁洞来挖地,便找到了水。
启示:
第一,社会大得不可想象,也复杂得不可想象。但如果有了古人留下来的一些“历史的经验”,就会少撞南墙,少碰钉子。
第二,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可以借以效法它、模仿它,才会使自己很快地进步。
第三,多读书,就是在于吸取历史上的许多经验。人类的规律就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人生规律也是这样的。
7.穆公遣子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韩非子·说林上》)
鲁穆公让自己的儿子们有的去晋国做官,有的去楚国做官。犁鉏说:“从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国人虽善于游泳,但孩子一定救不活了。失火而从海里取水来救,海水虽然很多,但火一定扑不灭,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离鲁国近,如果受到齐国攻击,鲁国的祸患恐怕难救了。”
启示: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
第二,舍近求远,远水救不了近火。鲁、齐相邻,晋、楚遥远。鲁国不结交齐国,反而结交晋、楚,这是舍近求远。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鲁穆公舍近求远,不但不会给鲁国带来外交上的安全保障,反而很可能得罪齐国。
第三,鲁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后汉书·臧宫传》有云:“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此之谓也。
第四,国君治国,首先应该把本国治理好。领导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首先要把本企业、本单位的事情做好,并格外注意搞好与近邻的关系。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原则之一就是“先把自己的事办好”,也包含了“舍远谋近”的思想。
8.康公筑台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韩非子·说林上》)
秦康公修一座观赏游乐用的高台,已经历时三年。楚国人出兵要攻打齐国。任妄说:“荒年会招来敌兵,病害会招来敌兵,百姓劳苦会招来敌兵,政局混乱会招来敌兵。您建筑高台已经三年,现在楚国人出兵,将要攻打齐国,我担心他们攻打齐国只是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是来袭击秦国,不如对他们加以防备。”于是派兵防守东面边境,楚国人就停止了行动。
启示:
第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隙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第二,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国君治国,应该体恤民情,勤政爱民,不要一门心思只想淫乐,害得百姓吃苦受累。
第三,领导人“无为”,人民就会自然而然有所为,领导人有所作为,人民百姓就跟着作为,混乱就会于此而起。混乱一起,敌人就会循隙而人,循缝而进。秦康公筑高台,劳民伤财,耗时三年,搞得民怨沸腾。四个“召兵”的分析,就是对康公荒于国政的严重警告。
第四,“兵不厌诈”。楚兵之计,是典型的声东击西。声称去打齐国,实际上是想利用秦国的混乱实施偷袭。此计运用得好,可以成功。幸而秦康公还不算糊涂,听从任妄的话派兵在东部边境防备,楚军偷袭才不能得逞。
9.张谴相韩
张谴相韩,病将死。公乘无正怀三十金而问其疾。居一月,自问张谴,曰:“若子死,将谁使代子?”答曰:“无正重法而畏上,虽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张谴死,因相公乘无正。(《韩非子·说林上》)
韩国相国张谴病得快要死了。公乘无正带着三十金黄金去慰问。过了一个月,韩君亲自去慰问张谴,说:“如果先生死了,将让谁来代替先生?”张谴回答说:“公乘无正重视法治而且敬畏上级,虽然这样,却不如公子食我得民心。”张谴死后,韩君便让公乘无正当了相国。
启示:
第一,贿赂自古有之,送了钱还是管用。
第二,成功的关键在于敬畏上级,敬畏上级也就意味着听话,听话的人较好指挥。
第三,得民心的人则会受到猜忌,人民都听他的了,谁还听领导的?
第四,天子最可怕的逼宫是不动刀兵,专以道德民心为利器。忠臣孝子往往以道德民心未武器匡正领导的行为,而且他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最无私的,所以最安全。殊不知恰恰因此,他们对领导的威胁反而最大。
10.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下》)
鲁国丞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活鱼进献。但是他一概拒收。弟子不明白:“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公孙仪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免职。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人们必然不会再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致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让自己吃上鱼。”
启示:
第一,求人不如求己。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第二,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第三,不要让自己的权力变成自己的枷锁。
11.子圉见子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韩非子·说林上》)
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像蚤虱那么渺小了。”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启示:
第一,为国家选才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
第二,嫉妒贤能的人无处不在。即使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利益,他们也会不择手段来阻止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尽管他们明知国家的强大可以增进他们的个人利益。
第三,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
第四,子圉和太宰都感觉到了孔子的威胁,所以都要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第五,子圉表面上看是为太宰考虑,实则是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宠信。深沉之极。小人之尤。
12.臧孙求救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韩非子·说林上》)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臧孙子却十分忧虑。他的车夫说:“来求救获得成功,先生却脸带忧色,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小而齐国大。援救了弱小的宋国而得罪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定而齐国人就会疲惫,这对楚国就有利了。”臧孙子回国了后,齐国攻占了宋国五城而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启示:
第一,冯梦龙《智囊全集·知微卷五》“臧孙子”条记载了这个故事。成语“得救而忧”即出于此。
第二,臧孙子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所以他才感到忧虑。这就叫察言观色第三,求人不如求己。依靠别人,一心等待救援,放松抵抗,免不了家破国亡。
13.阖庐攻郢
阖庐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曰:“可以退乎?”子胥对曰:“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溺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沉之。”(《韩非子·说林下》)
吴王闺庐攻打楚国的郢都,已经三次取胜。问伍子胥说:“可以撤退了吗?”伍子胥回答说:“要淹死人,如果只让他喝一口水就住手,那就没有被淹死的人了,因为他没有停止呼吸。不如趁着他快淹死的时候把他沉入水底。”
启示:
第一,据《史记·吴世家》,阖庐攻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这里说“战三胜”而阖庐欲退,看来他最终还是听了伍子胥的劝告,又连续发起进攻,两败楚。
第二,痛打落水狗。要有战略眼光,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不乘胜追击,那么对手就会获得喘息休整的机会,再想战胜他,也就困难了。
第三,“穷寇勿追”,意思是说追击残敌要讲究策略,过于急迫反而达不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第四,军事思想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笼统地讲“穷寇勿追”是片面的。
14.成子登台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韩非子·说林上》)
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都通畅无阻,向南望去,隰斯弥家的树却把远方遮住了。田成子也不说什么话。隰斯弥回到家中,派人砍伐树木。刚砍出几个口,隰斯弥就阻止了砍树的人。管家说:“怎么变得这样快呢?”隰斯弥说:“古时有句谚语说:‘知道深渊里有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要干改朝换代的大事,而我却向他显示出我知道这其中的微妙,这样我就危险了。不伐树,没有什么罪过;知道了别人不想说出来的事情,那罪过就大了。”于是就不砍树了。
启示:
第一,几棵树不会掉脑袋,看透人家的心思可就不一定了。隰斯弥知道田成子嫌他家的树木挡住了目光。田成子如果知道隰斯弥猜到他的心思,就会对隰斯弥提高警惕,或者杀人灭口。
第二,隰斯弥不愿意掺和到这些谋反事情中来,所以装聋作哑。如果毫不犹豫地回家砍树,以表明自己比较聪明,那就是嫌自己死得慢。
第三,聪明人往往会比迟钝的人死得快,原因就在于聪明人更让人感到危机和危险,也更容易让人防备。
第四,聪明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聪明,还不如做个迟钝的人。用时尚一点儿的话说,叫做钝感度。
15.惠王为盟
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韩非子·说林上》)
魏惠王在臼里举行诸侯盟会,准备重新拥立周天子。彭喜对郑君说:“君主不要听从。力量强大的国家讨厌有天子,力量弱小的国家才觉得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和大国都不听从,魏国怎么能与小国拥立天子呢?”
启示:
第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韩国本是小国,不断受强秦、强楚欺侮。战国初年,小国也许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天子来保护自己。
第三,彭喜的本意却是,不要被大国利用。并非利令智昏,缺乏自知之明。
16.晋人伐邢
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韩非子·说林上》)
晋国攻打邢国,齐桓公想去救援。鲍叔说:“太早了。邢国不被灭亡,晋国就不会疲惫,齐国的地位就不会重要。再说那扶持处在危险之中的国家的功劳,不如恢复灭亡国家的功劳大。君主不如等晚些时候去救援邢国使晋国疲惫,这对齐国更有利。等到邢国灭亡后再使它重新存在下去,那名声就更美好。”桓公于是不救邢国。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