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句典:青少年必读的人生指南
48056000000007

第7章 处世智慧

任何人置身于社会之中,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判断和行事能力,这就是处世智慧。难以想象一个不懂礼节,没有接人待物技巧,只顾自己快乐不顾他人感受的人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因此,学会尊重和赞美他人,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学会识别奉承和伪善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处世智慧。

原文: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经?系辞上》)

句解:轻视收藏的财物是诱人为盗,妖冶的打扮是诱人淫荡。

原文:机事不密则害成。(《易经?系辞上》)

句解:机密大事不严守秘密就会使祸害发生。

原文: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易经?系辞上》)

句解:准备物品让人使用,制作器具为所有人提供便利,没有比圣人做的更多的了。

原文: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易经?系辞上》)

句解:探索精微之事,索求隐秘之理,钩取深奥之本,推究辽远之道。

原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易经?小过?象》)

句解:君子日常行为稍过恭敬,办理丧事稍过悲哀,日常用度稍过节俭。

原文: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易经?既济?象》)

句解:君子思虑忧患那些可能发生的灾祸而事先予以防备。

原文: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经?系辞上》)

句解:智慧遍及天下万物,而道德则足以匡济天下。

原文: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易经?干?文言》)

句解:居于上位而不骄傲,处于下位而不忧愁,因此终日勤奋,时时警惕,即使面临危险也可免遭祸患。

原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干?文言》)

句解:同类的声音相互感应,同样的气息相互应和。

原文: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经?系辞下》)

句解: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冬眠潜藏,是为了自身存活。

原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经?系辞下》)

句解:君子把利器藏在自己身上,等待时机而采取行动。

原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干》

句解:相同的声音彼此相应,相同的气息彼此相知。

原文:深则厉,浅则揭。(《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句解:水深时索性穿着衣服涉水,水浅时就撩起衣服过河。

原文:不侮矜寡,不畏疆御。(《诗经?蒸民》)

句解:不欺负孤苦伶仃的人,也不畏惧强大的势力。

原文: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句解: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刀。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

原文: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句解:都说自己是最圣明的人,但是乌鸦的雌雄谁能分辨呢?

原文: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句解:古人曾经说过,有不懂的事情时就要请教割草打柴的人。

原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句解:万事都有开头的时候,但很少能有好的结局。

原文: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句解:欲望败坏法度,放纵败坏礼义,很快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而自己造成的灾祸就不可逃脱了。

原文: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句解:捉弄他人会丧失道德,沉溺于物质利益会丧失志向。

原文:推贤让能,庶官乃和。(《尚书?周官》)

句解:彼此互相谦让,同僚们就一定团结。

原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

句解:并不是懂得道理很难,而是实行它很难。

原文:敬思以德,备乃祸难。难至为悔,悔将安及?(《逸周书?芮良夫》)

句解:恭谨谨慎地思考品德,以防备祸患的发生。等到祸患来临之后再后悔,后悔怎么来得及呢?

原文:文之美也,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逸周书?周祝》)

句解:动物皮毛的花纹美丽,而其自身却遭受剥皮的灾难;自以为自己聪明的人,不足以保全自己。

原文: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逸周书?周祝》)

句解:肥猪必被宰烹,甘泉一定枯竭,直树必被砍伐。

原文:介人之宠,非勇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文公六年》)

句解:依靠别人对自己的娇宠,不是有勇气的人。

原文: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五年》)

句解:当官的人处理政务时不奖赏对自己私人有功的人,不处罚和自己结有私怨的人。

原文: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隐公元年》)

句解:坏事做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的。

原文:大义灭亲。(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隐公四年》)

句解:为坚守正义对触犯法律的亲属不徇私情。

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句解:节俭是品德中最高的道德,奢侈是邪恶中最大的罪恶。

原文: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文公十五年》)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不虐待幼小和卑贱的人,是由于畏惧上天。

原文: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八年》)

句解:君子有长远的考虑,而小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他们连饥寒都不能摆脱,谁还有心情考虑未来呢?

原文: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三十一年》)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采取行动时就会想到礼法,办事时就会想到道义,他们不为私利而违背礼法,不为违背道义而使内心痛苦。有的人谋求名声却不能得到,有的人企图掩盖而名声却更昭著,这是对不义行为的惩罚。

原文:富而不骄者鲜。(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定公十三年》)

句解:富有而不骄纵的人非常少。

原文: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定公十三年》)

句解:骄纵而不败亡的人还没出现过。

原文: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当你觉得事情简单容易的时候,困难也就随之到来。

原文: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句解:行为举止莫过于恭敬,持家居守莫过于节俭,道德品行莫过于谦让,办理政事莫过于征求他人的意见。

原文:君子能劳,后世有继。(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

句解:君子能够辛勤劳作,所以后人就有继承家业的。

原文: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行动不追求很快获得名声,办事不追求很快就能成功。自身说过后,后人就称颂;自身实行后,后人就依循。

原文: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最高的品德是喜爱做善事,次一等的品德是安于做善事,再次一等的品德也能自己激励自己做善事。仁义的人喜爱道义,聪明的人利用道义,愚蠢的人顺从,软弱的人畏惧。既不愚蠢也不软弱的人,抱持偏见而强词夺理,也可以说是弃民了。

原文: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事情开始之前就忧虑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事业开始之前就快乐的人,事情就会失败。

原文:无行可悔。(《大戴礼记?武王践祚》)

句解:没有好的品行最终就会后悔。

原文:人情莫不有过,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大戴礼记?盛德》)

句解:按常情来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予以改正,这就不是过错了。

原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格外警惕小心,对人所听不到的事情格外恐慌畏惧,没有比幽暗更为明朗的,没有比细微更为明显的,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行为特别谨慎。

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

句解:所谓中,就是天下的根本;所谓和,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原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

句解: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是因为聪明的人做得过度,愚蠢的人却达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的原因,我知道了,是因为贤明的人做的过度,卑贱的人却达不到。人没有不吃饭不喝水的,却很少有人能品尝出其中的味道。

原文: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句解:遇到财物不要轻易获取,遇到危险不要轻易躲避。

原文: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礼记?经解》)

句解:道义与诚信,和气与仁德,是称雄的工具。

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礼记?大学》)

句解:如果厌恶居于上位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居于下位的人,如果厌恶居于下位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去侍奉居于上位的人;如果厌恶居于前面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居于后面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居于右面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左面的人;如果厌恶居于左面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右面的人,这就是用法度治国的原则。

原文: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礼记?大学》)

句解:百姓不理解仁德,就会产生欺诈之心,对待这样的百姓可以恭敬不可以怠慢,……因此为官者不能不慎重对待。

原文: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礼记?中庸》)

句解:刻意隐居,行为怪异,后世或许有人称道,我不会这样做。

原文: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礼记?中庸》)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依从于中庸之道,避居避世不为人所知也不后悔,只有圣人能做到。

原文: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礼记?中庸》)

句解:愚昧的人却喜好刚愎自用,贫贱的人却喜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恢复古代的礼法。这样的人灾祸必定会落在他身上。

原文: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礼记?中庸》)

句解:君子之道起初看似暗淡,却一日比一日昭彰;小人之道看似鲜明,却一日比一日消亡。

原文: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卜》)

句解:居上位的人不骄横无理,居下位的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原文: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捐赠别人钱财,不如捐赠有益的话。

原文: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句解:衣服没有新的好,朋友没有旧交好。

原文:老子曰:“人无为而治,有为也即伤。”(战国?辛妍《文子?精诚》)

句解:老子说:“圣人不采取行动顺应自然而得到治理,如果采取行动就是违背自然,那么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原文: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战国?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如果内心善良,即使有过错也不怨恨,如果内心不善,即使忠诚也可导致恶行。

原文: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战国?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埋怨别人不如埋怨自己,勉强向别人求助不如向自己求助。

原文: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战国?辛妍《文子?微明》)

句解:放弃轻而易举即可成功的事情,而去做困难重重而注定失败的事情,这是愚蠢和迷惑所导致的。

原文:老子曰:“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与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人多而无怨。”(战国?辛妍《文子?上义》)

句解:老子说:“善于奖赏的人,付出少而劝勉的效果好;善于刑罚的人使用的刑罚少,而恶行被禁止;善于施予的人施予财物少,施予道德多;善于获取的人,人们给予他的多而内心毫无怨言。”

原文:德与身存亡者,未可以取法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天则》)

句解:道德与品行与生命一起消失的,根本不值得效法。

原文: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近迭》)

句解:尽管军队一百年也不打一次仗,但不可一天忘掉备战。

原文:不提生于弗器,贱生于无所用。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学问》)

句解:不能提起来是因为不是器具,卑贱是由于无能无用。在河当中遭遇船沉时,一个葫芦价值千金。贵贱变化不定,是时机导致它们如此。

原文: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着希》)

句解:身为君子,容易亲近却难以随意亲昵,畏惧灾祸却不怕为道义而死,喜好利益却不违背道德,见机而动却不勉强行事。身体虽然安逸,却不敢停止行动,然后礼义便产生了;内心之中虽然有愿望,却不敢放纵,然后道义就产生了。以道义抑制愿望内心便得以治理,以礼义节制情绪事情便得以完成,因此君子不放纵自己的情绪和愿望而采取行动。

原文: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鬼谷子?捭阖第一》)

句解:运用开启和封闭的方法,必须从阴阳两方面加以试探和实施,跟富有阳刚之气、积极进取的人谈话,应该用高远明朗的语言来引导他;跟富有阴柔之气,性情消极的人谈话,应该用卑下的态度和微小的话题来引导他。这样以谦逊的态度和言论来适应胸无大志的人,用高原积极的言论来适应理想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就能够随心所欲,出入自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用这种方法与人谈论,可以说服一个普通人,还可以说服一个大家族,也可以说服一个封国,甚至可以说服整个天下。如果想表现小,可以小到不能再小,如果想表现大,可以大到不能再大。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鬼谷子?抵巇第四》)

句解:当事情出现危机的征兆时,圣人能够察觉到,他能独自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做出分析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根据细微的现象,以识别危机的征兆。

原文: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鬼谷子?抵巇第四》)

句解:天下动乱、分裂,上面没有英明的君主,恭候大臣,丧失道德,于是奸邪小人当权,诽谤陷害忠良,危害国家,致使贤明之士被弃用,君臣互欺,圣人隐居山林,奸臣四处横行,天下土崩瓦解,相互残杀。

原文: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鬼谷子?揣第七》)

句解:揣测人心和实情最难把握,所以向人进言时,必须把握好对方的心理动态。

原文: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鬼谷子?权第九》)

句解:向别人发出诘难之词,意在反驳对方的意见,而诘难的目的是为了诱使对方说出深藏不露的秘密。

原文:平言者,决而干勇。(《鬼谷子?权第九》)

句解:朴实的言辞,是显示刚毅和果断,以求得勇敢之名。

原文: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鬼谷子?谋第十》)

句解:凡是为别人出谋划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的真实原因,然后才能探求出人家的真实需要。

原文: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

句解:君子所重视的礼仪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严肃,就能避免别人的粗暴和傲慢;让自己的面色庄重,就容易让人信服;谈论时注意用词句和语气,这样就很难听到的鄙漏之言。

原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句解:不合乎礼义的事不看,不合乎礼义的事不听,不合乎礼义的话不说,不合乎礼义的事不做。

原文: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句解:君子有三种变化:在远处看他是庄重的样子,接近他则和蔼可亲,听他讲话则就变得十分严厉。

原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句解:如果在大节上不超过界限,那么在小节上稍有出入是可以的。

原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句解:商纣王的恶行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因此君子不愿意处于较低的地位,一旦处于较低的地位,天下所有的坏事就都归到他的头上。

原文: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句解:要小心,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原文: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句解:如今国家安定,在这时享乐怠惰,这是自己招惹灾祸。

原文:责善,朋友之道也。(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互相鼓励做善事,这是做朋友的原则。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句解: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要同时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和爱护自己的子女,也要同时养育和爱护别人的子女。

原文: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说别人的坏话怎样面对招来后患呢?

原文:仲尼不为已甚者。(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孔仲尼不做过分的事。

原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有品德的人说话不必句句信实,行为不必果断坚决,只要时刻心存道义。

原文: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句解:自身不依照道德行事,那么道德在妻子儿女中都不能通行;指挥别人不符合道德,那么就连妻子儿女都指挥不了。

原文: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句解:游水的根本方法是顺应水性而不凭个人性情,这就是我善于游水的原因。

原文: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句解:荣与辱的到来,一定和品德相适应。

原文: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自己品行不端而指责品德高尚的人,就如同驼背要直起身子。

原文:家富而愈俭。(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家庭条件越富裕就越应该节俭。

原文: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战国?荀况《荀子?正名》)

句解:没有根据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过的计谋,君子对它们保持慎重的态度。

原文: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句解:所有事情的成功,一定取决于恭敬;而事情的失败,必定由于怠慢。因此恭敬超过怠慢就会吉祥,怠慢超过恭敬就会灭亡;计谋超过欲望就会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会危险。

原文:不吹毛而求小疵。(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

句解:不在极细微的小事上苛刻挑剔。

原文: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战国?韩非《韩非子?六反》)

句解:不认真分析一个人的言论,就不能知道他是否拥有计谋,不委任一个人做事,就不能分辨他品德的好坏。

原文: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战国?韩非《韩非子?亡征》)

句解:处理事情缓慢懈怠、无所作为、性情懦弱、优柔寡断,不能判断事物的发展,从来没有取得成功的,最终必然失败。

原文: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外援者,可亡也。(战国?韩非《韩非子?亡征》)

句解:忽略法度而专于计谋,不认真治理国政而仅仅依靠外援,必定灭亡。

原文:借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上》)

句解:凭借虚伪的言辞,虽然能暂时欺骗一国民众,但如果以客观事实进行检验,就一个人也欺骗不了。

原文: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观世》)

句解:只有贤德的人才喜欢与比自己更具备贤德的人相处。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

句解:放干了水去捉鱼,怎么能得不到呢?但是到明年就没有鱼了。

原文: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本生》)

句解:当今的人,迷惑无知,他们多以耗费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外物,这是不知轻重的表现。如果不知轻重,就会以重为轻,以轻为重了。这样就会采取任何行动都没有不失败的。

原文: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介立》)

句解:由于富贵而得人相助容易,由于贫贱而得人相助困难。

原文: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秦?吕不韦《吕氏春秋?首时》)

句解:事情的容易程度,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把握时机。

原文: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首时》)

句解:人即使很聪明,却没能遇到好时机,也不能建功立业。

原文: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尝之而无味,视之而无形,不可于人。(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句解:有篇章内容和形迹的道,不是最高的道。对于道,品尝它没有味道,观看它没有形体,是不能传授给别人的。

原文: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句解:以高傲虚伪来迷人惑世,以行为高尚来区别于世人,圣人不认为这是民众的风俗。

原文:世多称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与同者,而弗知贵也。非才下也,时弗宜也。(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句解:世上有很多人称颂古人的人,他们认为古人品德高尚,同时代有和古人品行相同的人,却不知道尊重。这并不是才能低下,而是时代不相适宜。

原文: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句解:众多的河流源头不同,但都归向大海;百家从事的事业不同,但都致力于务求于治。

原文:

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伎,可以曲说,而未可广应也。(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句解:洞彻一件事情,明察一句言辞,精通一门技艺,仅仅能够明白片面之理,而不可能够广泛应对。

原文: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则无以耦万方。(汉?刘安《淮南子?要略训》)

句解:知道道德却不知道世间万物的曲折复杂,就不能应对世间的多种变故。

原文: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句解:赞美别人却恰恰能击败别人,诋毁别人却反而能成全别人。

原文:惑于恐死反忘生。(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句解:人对死亡感到迷惑,反而会忘记如何生存。

原文:积爱成福,积怨成祸。(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句解:积累关爱能够获得福分,积累仇怨将会导致祸患。

原文:鉴见其丑则善鉴。(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句解: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丑貌,这就是好镜子。

原文:上交不谄,下交不骄。(汉?扬雄《法言?修身》)

句解: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与地位低的人交往不骄横跋扈。

原文:万物纷错,则县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汉?扬雄《法言?吾子》)

句解: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就要以天道为标准来端正品行;各种言论混淆纷乱,就要以圣人学说为尺度来判断是非。

原文: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汉?扬雄《法言?寡见》)

句解:天寒地冻之后才去找衣服,不是晚了吗?

原文: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汉?扬雄《法言?君子》)

句解:对天地人,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就叫做儒,只通晓天地而不通晓人事,就叫做一技之长。

原文: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句解:被刀枪所威胁而丧失志气的人,不是勇敢的人。

原文: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汉?韩婴《韩诗外传》)

句解:拥有智慧的人不做不该做的事,清洁廉明的人不追求不该有的财物。

原文: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汉?韩婴《韩诗外传》)

句解:忧患的发生是由于忿怒,祸患的发生是由于细微的事。

原文: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汉?韩婴《韩诗外传&;;amp;amp;amp;gt;》)

句解:君子品德高尚,这样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就纷纷与他交往,君子说话合乎义理,这样说话合乎义理的人便纷纷与他响应。

原文: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汉?王充《论衡?言毒》)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不惧怕老虎,只怕无事生非之人的一张嘴。

原文:青蝇所污,常在练素。(汉?王充《论衡?累害》)

句解:苍蝇所污染的东西常常是在白绢上。

原文:画水镂冰,与时消释。(汉?桓谭《新论》)

句解:在水中画画,在冰上雕刻,它们的痕迹很快就会消失。

原文: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汉?王符《潜夫论?交际》)

句解:不奉承上级也不怠慢下属,不厌恶老朋友而喜欢结交新朋友。

原文: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句解:不因为跟自己的关系亲密就施以重赏,也不因为跟自己的关系疏远就忘记与人恩惠。

原文:见机不遂者陨功。(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句解:遇到机会不立即行动起来,就无法成功。

原文: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句解: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劳的人,刑罚一定要加给有罪恶的人。

原文:敌不可易,时不可失。(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句解:敌人不可以轻视,时机不可以错失。

原文: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之间断绝交往,不说难听的话。

原文: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

句解:天下之士弥足珍贵的品德,是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消除纠纷,而不要求任何报酬。而那些要求报酬的人,就是商人。

原文: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句解:兵力没有对方强大,就不要向对方宣战;粮食没有对方充足,就不要打持久战。

原文: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句解:身怀重宝的人不在夜里行路,能成就大功的人不会轻敌。

原文: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汉?刘向《说苑?政理》)

句解:黄钟大吕音节疏阔,不能伴奏复杂的舞蹈。

原文: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汉?刘向《新序?杂事》)

句解:君子从不钻别人的空子占便宜,也不会在别人有难的时候对付他。

原文: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

句解:如果人能守持住“一”,那么“一”就能守持住人。因此,锋利的刀刃就失去了锋利的作用,各种危害也不能呈现出其凶险,使人能从逆境中成功,转危为安。

原文:登峻者戒在于穷高,济深者祸生于舟重。(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

句解:攀登高峰的人要避免爬得太高以免摔下来,渡深水的人发生灾祸在于船重。

原文:君子交绝犹无恶言。(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交际》)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断绝交往的时候不会恶语伤人。

原文:君子无以貌取人。(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凭借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的品行。

原文:禽鱼之结侣,冰炭之同器;欲其久合,安可得哉?(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交际》)

句解:飞鸟与鱼结成伴侣,把冰和炭放在同一个器皿里,它们怎能相处的久呢?

原文: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句解:把精妙的言辞、美好的事物放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就仿佛把金玉翡翠戴在脚踝上,把彩粉抹在胸脯上。

原文:见异唯知音耳。(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句解:能够发现奇异的内在之美,只有知音才能做到。

原文:骥足虽骏,绳缨忌长,以万分一累,且废千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句解:千里马的脚尽管矫健,但缰绳也忌太长;虽然只是消耗了万分之一的脚力,也不能日行千里。

原文: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礼乐》)

句解:凭借权势交往的人,权势消失交情就会断绝;凭借利益交往的人?利益消失交情也就丧失。

原文: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天地篇》)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修养,而品德低劣的人学习是为了谋取私利。

原文:问使人之道。子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隋?王通《文中子中说?事君篇》)

句解:(房玄龄)问用人的方法,文中子回答说:“不偏向。”房玄龄说:“请问,感化人的方法。”文中子回答说:“诚心诚意相待。”

原文:子济大川,有风则止,不登高,不履危,不乘悍,不奔驭。(隋?王通《文中子中说?事君篇》)

句解:文中子过大河,遇到大风就停下脚步,不向高处攀登,不向危险处行进,不逞强,不驾车狂奔。

原文:子曰:“好动者多难。小不忍,致大灾。”(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问易篇》)

句解:文中子说:“好动的人多灾多难。不忍耐小事情,就会招致大灾祸。”

原文:子曰:“无斗人以名。”(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礼乐篇》)

句解:文中子说:“不要为名誉而与人争斗。”

原文:子曰:“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吾愿见伪静诈俭者。”(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句解:文中子说:“多言多语的人不要和他作长远的谋划;多动的人不要与他长久的相处。我宁愿见到假装安静、假装勤俭的人。”

原文: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句解:不要奉承别人,以求得对自己的喜欢,也不要谄媚别人以求得一团和气。

原文: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唐?魏征《群书治要?刘广别传》)

句解:当官的人没有比让他的下属清廉更好的了。

原文: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唐?吴兢《贞观政要?食鄙》)

句解:鸟在树林中栖息,还唯恐不够高,又把鸟巢筑在树梢上;鱼在水中潜藏,还唯恐不够深,又把穴选在石洞之下,但是最终还是被人捕获,都是由于贪图诱铒的缘故。

原文:赏罚不可轻行。(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

句解:赏赐和处罚的措施都不能轻易施行。

原文: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如捕雀而掩目,盗钟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句解:做了却希望别人不知道,说了却希望别人听不见,这就像掩目捕雀,掩耳盗铃一样只能取笑于人,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句解:如果做事不从一开始就勤奋努力,那么到最后必定会后悔。

原文: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英雄豪杰只要做出承诺,就是给千金也不能改变。

原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遇事广泛听取建议就会清醒明白,只相信一方面的话就会头脑昏乱。

原文:物不极则不返,恶不及则不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事物不发展到极端,就不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罪恶不发展到极端,就不会灭亡。

原文: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面对上司,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不能碍于情面而屈从。

原文:系狗当系颈,反系其尾,何得不然!(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句解:拴狗就要用绳子拴住狗的脖子,如果反而拴住狗的尾巴,那是不行的!

原文:开直言,广视听,理之萌也。甘谄谀,蔽近习,乱之象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开诚布公、广泛听取、全面观察,这是治的开始。喜欢奉承,被自己亲近的人所欺骗,这是乱的征兆。

原文: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

句解:见到黄雀就想马上捉到它,而忘记了前面的陷阱,聪明的人不会这样去做。

原文:万国耳目岂可以机数欺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天下万民的聪明才智怎么能用狡诈的手段去欺骗呢?

原文:危人自安,君子弗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句解:危及他人从而使自身得到安全,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原文: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小人之心,欲人同其恶。(宋?程颐、程颢《二程集》)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内心之中,总是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善良;而品德卑劣的人内心之中,总是希望别人跟他一样邪恶。

原文: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宋?程颐、程颢《二程集》)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处理事情,只是始终如一地保持恭敬罢了。

原文: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宋?程颐、程颢《二程集》)

句解:不能因为某个人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做了一件善事,就说这个人的所有言行都是正确的。

原文:处事以智,不如守正。(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句解:处事功于心计,不如谨守正道。

原文:轻忽细事,必有重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句解:轻视忽略细微的事,必会酿成大的忧患。

原文: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清?申居鄙《西岩赘语》)

句解:做事情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急躁,想问题有所收获是因为深思熟虑。

原文:凡居人上,有势分之临,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故行动必先謦咳,步远则有前导,燕坐则毋帘窥壁听。是故君子不发人阴私,不掩人之所不及也。(宋?何坦《西畴常言?应世》)

句解:一般居于人上的人,都以势压人,然而只有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包容下属。所以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先轻轻咳嗽,走向遥远的地方时要请向导指引,休息闲坐时不要去偷听别人的谈话。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谈论他人的隐私,不强迫别人所办不到的事。

原文:为主为宾,无骄无谄;以礼始终,相孚肝胆。(元?许名奎《劝忍百箴?宾主忍》)

句解:无论是当主人,还是当客人,都不要妄自尊大,曲意逢迎,自始至终保持礼义,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肝胆相照。

原文:当厄之与,易于见德;反时之泽,谓之乘机。(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当别人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就容易体现出道德;当别人处于顺境时施以恩惠,就叫投机取巧。

原文: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故君子之处世也,宁风霜自挟,无宁鱼鸟亲人。(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孤高傲慢的人不易交往,一旦交往就不能分离;随和开朗的人容易亲近,一旦亲近就会很快心生怨恨。因此君子处世时,宁可对人冷淡疏远,也不能像鱼鸟那样亲近别人。

原文: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于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于耐字。(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为人处世拖泥带水,症结在于“执著”;为人处世随机应变,关键在于“忍耐”。

原文:杜门之法,只是下帷;忘形之交,惟有识性。(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闭门谢客的最好办法,就是落下帷幕;获得真心相交的朋友,只有彼此兴趣相投。

原文:凡天下可怜之人,皆不自怜之人,故曰无为人所怜;凡天下可爱之物,皆人所共爱之物,故曰不夺人所好。(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凡是天下令人怜悯的人,都是不能自尊自爱的人,因此不要让别人怜悯;凡是天下可爱的事物,一定是大家都喜爱的事物,因此不要夺人所爱。

原文:事到全美处,怨我者不能开指摘之端;行到至污处,爱我者不能施爱护之法。(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事情进行到尽善尽美之时,怨恨我的人也不能开口指责我;行为到极其卑鄙污浊之时,关爱我的人也不能保护我。

原文:求险中之幸者,必有幸中之险;希法外之恩者,不免恩外之法。(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冒险时有侥幸之心,必会遭遇侥幸中的危险;希求私恩而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无法避免私恩之外的惩罚。

原文:实境阅历,斯耳目之界真;世味备尝,斯口腹之嗜淡。向长安而空笑,过屠门而思嚼,实境真味,将何着落?(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亲临其境亲自阅历,这样才能让自己眼界真实;世间的美味佳肴一一遍尝,这样才能让自己食欲淡薄。如果只是徒劳的羡慕繁华的长安城,路过肉铺而幻想满足食欲,那么真正繁华的长安城又如何到达呢?

原文:简而当事,曲而当情,精而当理,确而当时,一言而济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谓修辞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气。(明?吕坤《呻吟语?慎言》)

句解:处理事情时,言辞要简洁,表达感情时,言辞要含蓄,阐述道理时,言辞要精辟,分析事物时,言辞要准确。能够用简略的话,完成事情,用简略的话使人佩服,用简略的话阐明道理,这才是能言善辩的人。主要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心境平和,二是要气定神闲。

原文: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句解:两个品德高尚的人相处,不会争执,这是由于两人都能谦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和一个品德卑劣的人相处,也不会争执,这是由于君子有宽容之心。如果发生争执,那么两个人都是品德卑劣的人。

原文: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句解:指责别人要含蓄,说话不要太绝;要委婉,不要过于直率;要虚虚实实的说,不要过于认真。

原文: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明?洪应明《菜根谭?三十六》)

句解:对待缺乏道德感的小人,能做到的不是对他们态度严厉,难得是在心中不厌恶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人,难得不是对他们表示尊重,而是像他们一样保持君子风度。

原文: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明?洪应明《菜根谭?八十》)

句解:追求将来的利益,不如保住已经获得的利益,后悔以前的过失,不如想办法防止将来的错误。

原文: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明?洪应明《菜根谭?五十一》)

句解:对给予别人的帮助,不可念念不忘,而对自己的过错则要牢记于心,别人对我的恩德,我要永远牢记,而对我的埋怨则必须忘记。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明?洪应明《菜根谭?一一三》)

句解:家庭中产生矛盾,应该以从容不迫的态度予以化解,而不能以暴怒的态度来激化矛盾,与朋友交往,一旦朋友有了过失,要诚恳的予以指出,而不能视若无睹、置身事外。

原文: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明?洪应明《菜根谭?一三五》)

句解:趋炎附势的态度,富贵之人比贫穷之人更严重;嫉妒的心理,亲人之间比外人更狠辣。对这种令人心寒的情况,如不能以冷静的态度和平和的心理来对待,那就会整天陷在烦恼的困扰中。

原文: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明?洪应明《菜根谭?一五二》)

句解:遇事因急切而糊涂时,放松心情,或许就可明白,不要因急切而不能自拔,办事有不顺利时,心态平和,或许就能自然转化,不要因为烦躁而更加顽固。

原文: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明?洪应明《菜根谭?一五四》)

句解:辞官隐居应该在最顺利、最鼎盛的时候,处事安居应该在避免争斗的偏僻之地,谨慎的言行应该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小事上,帮助别人要帮助那些没能力回报的人。

原文: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明?洪应明《菜根谭?一七六》)

句解:遇到玩弄伎俩的人,要以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凶狠残暴的人,要以温柔之情去感染他,遇到奸邪自私的小人,要以气节和操守来激励他,拥有这样的胸怀,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被感染教化。

原文: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明?洪应明《菜根谭?一八五》)

句解:做人不能过于清高,各种不洁之物都要有宽广的胸怀予以容纳,与朋友交往也不要过于分明,各种品行的人,都要以宽广的胸襟予以包容。

原文: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明?洪应明《菜根谭?二〇七》)

句解:用人不能过于刻薄,刻薄那些想效力的人,就会离去,交朋友不能太多,太多那些谄媚的人,就会前来。

原文:奢者不特用度过侈之谓,凡多视多言多动,皆是暴殄天物。(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所谓奢侈不仅仅指过度地奢靡浪费,所有多看、多说、多做的都是暴殄天物。

原文:人心大同处,莫生异同。大同处即是公论,公论处即是天理,天理处即是元气。若于此处犯手者,老氏所谓勇乎敢则杀也。(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对人们看法一致的地方,不要产生不同的看法。看法一致就是公论,所谓公论就是符合事实,符合事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如果在这一点上触犯众怒、违背事实,就会落入老子所说的那般境地:敢于挑战天道的人必死。

原文:好谭闺门,及好谈乱者,必为鬼神所怒。非有奇祸,则有奇穷。(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喜欢谈论女色和淫乱的人,一定会使鬼神愤怒。不是遭遇横祸,就是遭遇贫困。

原文: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有趣味俱乏者,有趣味俱全者,然宁饶于味,而无宁饶于趣。(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人们结交朋友的方式,不会超出“趣味”的范围。有的人以风趣取胜,有的人以意味见长,有的人无趣无味,有的人趣味兼备,但是宁肯选择意味深长的朋友也不要选择谈吐风趣的朋友。

原文:泛交则多费,多费则多营,多营则多求,多求则多辱。(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广泛结交朋友花费就会很多,花费过多就要多多获取,多多获取就会广泛求人,广泛求人就会经常遭受侮辱。

原文:凡奴仆得罪于人者,不可恕也;得罪于我者,可恕也。(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凡是家中的佣人得罪了别人,就不能饶恕;假如是得罪了我本人,就可以原谅。

原文: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对于富贵的人,应该劝他处事宽容;对于精明的人,应该劝他为人忠厚。

原文:一人向隅,满堂不乐;一人疾言遽色,怒气噗人,人宁有怡者乎?(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如果一个人独自闷闷不乐地向隅而坐,那么所有的人都不会高兴;如果一个人疾言厉色、怒气冲冲,那么大家怎么会高兴呢?

原文:填不满贪海,攻不破疑城。(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韵卷》)

句解:贪婪的欲望像海一样无边无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之间的猜疑,像坚厚的城墙一样,难以攻破。

原文: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峭卷》)

句解:任凭一个人拥有极高的见识,也只能看破虚假的东西,而很难看出真实的存在;不管一个人拥有多么深的智慧,如果卖弄自己,也会露出拙劣之处。

原文: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明?陈继儒《小窗幽记?灵卷》)

句解:成功往往在贫穷困苦之时,失败往往因为志得意满。

原文:待客当洁不当侈,无论不能继,亦非所以惜福。(明?陈继儒《小窗幽记?素卷》)

句解:招待朋友,应当简洁而不该奢侈,如果奢侈不但难以为继,而且也是不珍惜好运。

原文:不能用世而故为玩世,只恐遇着真英雄;不能经世而故为欺世,只好对着假豪杰。(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豪卷》)

句解:没有能力在社会上发挥才干,就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这种人一旦遇到有真才实学的人,就会惭愧;没有能力管理社会,就以种种伎俩欺骗社会,这种人只能跟那些伪君子同流合污。

原文:为文而欲一世之人好,吾悲其为文;为人而欲一世之人好,吾悲其为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豪卷》)

句解:写文章如果期望得到所有人的称赞,我为这种文章感到悲哀,做人如果期望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对这样的人感到痛心。

原文:明养于静而丧于耀,勇昌于平而沮于愎。(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聪明来自于平和的心态,而丧失于自我炫耀;勇气来源于心平气和,而毁灭于刚愎自用。

原文: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妄之灾也已。(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如果人不能自重,就会被别人欺侮;如果人不自强,就会被别人羞辱。能够做到自重自强,却仍然遭到别人的侮辱,那就是难以预料的灾祸了。

原文:良臣于君,尽心而已尔,不以远近异其忠;贞士于友,尽心而已尔,不以从违二其信。(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良臣对于君主而言,只知道尽心尽力去辅佐罢了,绝不因君主是否恩宠自己而改变忠心;贞士对于朋友而言,只知道以诚相待而已,绝不因其朋友是否赞同自己而违背朋友的信任。

原文:炫才则嫉来,矜名则毁集,由是任事人忌其成也,由是总权人忌其专也。其中介以正、其外巽以达,其庶几乎。(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炫耀才能就会招来忌恨,徒好虚名就会招来诋毁,因为别人唯恐他会取得成功,因为掌权者对他心存猜疑。如果能做到真诚坦率、公平正直,外表谦恭、行为有礼,那么情况就不同了。

原文: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天下没有真正的愚蠢之人,怎么能任意去欺诈他人呢?世上都是吃苦的人,怎么能独自享受安闲呢?

原文: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一》)

句解:经常想到有些人的处境比自己差,有些人的命运也比不了自己,这样自己就可以知足了。

原文: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一》)

句解: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准确的把握,就不敢骄横跋扈了,想到以后可悲的下场,就会发奋努力了。

原文: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一》)

句解:富贵容易招致灾祸,只有保持忠厚谦恭的态度,对待世人才能避免灾祸。

原文:自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对待自己,一定要减去一些安逸的享受,才是明智的,为人处事能够退一步考虑,才是高明的。

原文: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任何时候遇到突然事件,一定要周密的考虑,以免贸然行事而导致后悔。

原文: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句解: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只要能退一步考虑,便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原文: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句解:发现过错能及时改正,就是圣人的弟子,批评恶人太严厉、太尖锐,最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原文: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句解:如果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高,就不能取得进步,如果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低,就不能鼓起勇气。

原文: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句解:什么朋友才算好朋友呢?处理任何事情,都愿意指出我的过错的人,就是好朋友。

原文: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惕则无咎也。(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句解:小心谨慎的人,处理事情一定会考虑后果,提高警惕之心,就不会犯下错误。

原文:做一事不可苟。(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身居官位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马马虎虎。

原文: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身居官位的人和他人说话时最好是态度随和、从容不迫,如果情绪忿怒就会办事不公,如果外貌严厉就会招来怨恨。

原文:处人之难处者,正不必厉声色与之辩是非、较长短,惟谨于自修,愈谦愈约,彼将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校焉?(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与刁钻的人大叫道时,如果自身公正就不必用严厉的态度与对方争辩是非、计较短长,只要时时注重自身的修养,越谦虚,越简约,对方自然就会服从。那些不服从的人,都是虚妄之徒,又何必与他们计较呢?

原文:以己之廉,病人之贪,取怨之道也。(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用自己的廉洁修养,来攻击他人的贪婪之举,这是招惹怨恨的根本原因。

原文:一毫省察之不至,即处事失宜,而悔吝随之,不可不慎。(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在做事时若不能体察入微,那么就会处事不当,悔恨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处事不可不谨慎。

原文:处事当沉重详细坚正,不可轻浮忽略。(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处事时要沉着稳重、细致入微、信心坚定,绝不可心浮气躁、掉以轻心。

原文: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名誉与节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绝不可和品行不端正的人随意交往,以免损害自己的名誉与节操。

原文:于人之微贱,皆当以诚敬待之,不可忽慢。(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对待地位低微和出身贫贱的人,都应当以诚相待,绝不能轻忽怠慢。

原文:大臣行事,当远虑后来之患,虽小事不可启其端。(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处理事情,应预防今后的祸患,即使面对微小之事也必须防患于未然。

原文: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则积久而业广矣。(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对所面对的事情每一件都认真对待,并都要求合乎情理,那么长期积累功绩就会很大。

原文: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句解:心思为意念所动,欲念使人迷惑,就会陷入昏聩。一旦意气用事,意气使人偏执,就会产生暴戾。

原文:休诿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不要把错误推诿于外界,所有事都怪罪其他的人与事,不要寄太大希望于他人外物,所有事都应该求助于自身。

原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以宽恕自己的态度宽容别人,好友就会与日俱增。以责备他人的态度,责备自己,就能少犯错误。

原文: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在失意的人面前,不要谈论高兴的事,意得志满时,不要忘记失意的时候。

原文: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做事不能做绝,说话不能说到极处,势利不可全部依靠,福气不可完全享受。

原文: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胆量要大,心思要细,智慧要圆,行为要方。

原文: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清?金缨《格言联璧?敦品类》)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对待上级必定忠心耿耿而敬畏,对待下属,必定谦逊而和蔼。品德低下的人,对待上级必定阿谀奉承,对待下级必定傲慢而漠视。

原文: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清?金缨《格言联璧?敦品类》)

句解:在高贵的人面前,不要说自己低贱,否则他会认为我欲求他推荐。在富有的人面前,不要说自己贫穷,否则他会认为我祈求他怜悯。

原文: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句解:不需紧急处理的事,应该抓紧干,及时而快速,效率就高;需要紧急办理的事,应该慢点干,慌忙的干就容易出现错误。

原文: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句解:看待事情,可贵之处在于明白道理,处理事情,可贵之处在于内心公正。

原文: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在是是非非面前,别人说话我倾听,在热闹的场所别人向前走,我则向后退。

原文: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做事必须留有回旋的余地,劝人行善,千万不能把话说尽。

原文: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品德卑劣的人固然应当疏远,但绝不能显出与他为敌。品德高尚的人固然应当接近,但也不必曲意迎合。

原文:律己宜带秋风,处世须带春风。(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句解:约束要求自己,应该像秋风一般无情,为人处事,必须像春风一样温暖。

原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一人独处时,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闲聊闲谈时,不要议论别人的错误。

原文: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遇到事情一定要替别人着想,议论人之前,先好好想想自己。

原文:做本色人,说根心话,干近情事。(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类》)

句解:做真实的人,说真心的话,干合情合理的事。

原文: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句解:脾气切忌太大,心性切忌自满,才气切忌外露。

原文: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聪明的人,不要太过聪明。刚强的人,不要太过暴躁。温良的人,不要优柔寡断。

原文:交不忠兮怨长。(战国?楚?屈原《云中君》)

句解:相互交往而不忠诚,就会滋长怨恨。

原文:得全者昌,失全者亡。(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句解:行为举止没有瑕疵的人,他的事业必定昌盛,行为举止不检点的人就会招致灭亡。

原文: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汉?晁错《言兵事疏》)

句解: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那么后悔都来不及了。

原文:或有说于目,顺于耳,快于心,而毁于行事。(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句解:有的人爱看高兴的事,爱听顺耳的话,爱做顺心的事,一旦做事往往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将贪财则奸不禁,将内顾则士卒慕。(汉?黄石公《三略》)

句解:如果将领贪财,那么下属就会盗窃,如果将领思家,那么士兵就会仿效。

原文:去一利百,民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汉?黄石公《三略》)

句解:除去一个恶人有利于上百人,人民就会仰慕君主的恩泽;除去一个恶人有利于上万人,政治就不会混乱。

原文:奢未及侈,俭而不陋。(汉?张衡《西京赋》)

句解:奢侈却没达到浪费的地步,节俭却没达到简陋的地步。

原文: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汉?扬雄《解嘲》)

句解:该行动的时候采取行动,便会取得成功。

原文:见善若惊,疾恶如仇。(汉?孔融《荐祢衡表》)

句解:见到善举就惊喜,见到恶行就仇视。

原文: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三国?蜀?诸葛亮《将诫》)

句解:不凭借兵力多而攻击弱者,不凭借人数多而轻视敌人。

原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句解:街谈巷议的传闻,一定有可以采纳的内容。

原文:妄进者若卵投石,逃诛者若走赴深。(晋?杨泉《物理论?卷一》)

句解:贸然进攻的人就如同用鸡蛋碰石头,逃避惩罚的人就仿佛奔赴深渊。

原文: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晋?傅玄《和秋胡行》)

句解:水之所以有清有浊是因为水的源头不一样,野鸭和凤凰不会在一起飞翔。

原文:德难为而言易饰也。(晋?傅玄《傅子?戒言篇》)

句解:高尚的品德难以施行,华丽的语言容易矫饰。

原文:祸莫大于无信。(晋?傅玄《傅子?义信篇》)

句解:祸患没有比缺乏诚信更大的了。

原文:见人有私欲,必以正道矫之。(晋?傅玄《傅子?矫违》)

句解:看到别人有私心私欲,一定要用高尚的道德去帮他改正。

原文:赏不避疏贱,罚不避亲贵。(晋?杨泉《物理论?卷一》)

句解:奖赏不要抛开关系远、地位低的人,惩罚不要回避关系近、地位高的人。

原文:巧伪不如拙诚。(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

句解:巧诈虚伪不如拙笨真诚。

原文: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句解:居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居下位的人就很难端正自身,一旦大家都不检点,就很难纠正了。

原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则美无不克。(五代?前蜀?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并序》)

句解:看到别人有所收获,仿佛自己有所收获,这样就能时时刻刻成人之美。

原文: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唐?柳宗元《敌戒》)

句解:敌人存在就可以免除灾祸,敌人离开就容易招来过失。

原文:将之术胜者,先致爱于兵。(唐?武则天《臣轨下?良将章》)

句解:为将的方法最高明的地方是,首先爱护自己的士兵。

原文:唯当金石交,可以圣达论。(唐?孟郊《审交》)

句解:只有像金石那样坚固的交情,才能算得上是高尚的友谊。

原文: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唐?白居易《策林》)

句解:把别人的缺点当成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忧虑当成自己的忧虑。

原文:惮势而交人,势劣而交道息;希利而友人,利薄而友道退。(唐?皮日休《皮日休文集?鹿门隐书六十篇》)

句解:因畏惧权势而结交朋友,等到权力丧失交情便随之而停止;因贪图利益而结交朋友,等到利益小了友谊便随之而终止。

原文:毁人者失其直,誉人者失其实,近于乡原之人哉。(《皮日休文集?鹿门隐书六十篇》)

句解:不公正地诋毁别人就失去正直,毫无根据地夸奖别人就失去真实,这和言行不一、虚伪狡诈的人是相似的。

原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宋?李昉《太平御览》)

句解:箭在满弦之上,没办法不射出。

原文:请三思,而行可矣。(宋?辛弃疾《瓢泉之什?哨遍》)

句解:深思熟虑之后就可以采取行动了。

原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言语难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李逢吉裴度谏穆宗》)

句解:劝诫别人不要指责他的过失,而首先要肯定他的优点。别人高兴时容易听进劝说,愤怒时则很难听进劝告。

原文:舍善不为,谓之自贼。(宋?林逋《省心录》)

句解:舍弃善事不做,这叫做自己伤害自己。

原文: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宋?林遣《省心录》)

句解:做善事就像背上重物登山,志向虽然已经明确,但担心力量不够;做坏事如同乘骏马走下坡路,尽管不用鞭子抽打,马也不能收住脚步。

原文:贤者之处世,皆以得时为至难。(宋?苏轼《贺吴副枢启》)

句解:贤能的人立身处世,都是以获得时机为最难的。

原文: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宋?苏洵《管仲论》)

句解:祸患的发生并不是在它发生之日才发生的,而是必定有它的原因和前兆。

原文:强辩者饰非,谦恭者无争。(宋?林逋《省心录》)

句解:善于辩论的人常常掩盖过失,谦虚谨慎的人不与人争论。

原文:火之炎上,水之就下;顺其情,则烹饪之功成,灌溉之利博。(宋?林逋《省心录》)

句解:火向上烧,水向下流,顺应水和火的特点,就能用火烹饪饭菜,引水灌溉粮田。

原文: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宋?杨万里《庸言》)

句解:看见别人的错误,就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听说别人的缺点,就知道自己的缺点了。

原文: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句解:不深入思考就不能掌握规律,不经过深入思考而获得的知识,虽然得到了也很容易丧失。

原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宋?周敦颐《通书?过》)

句解:如今的人有了过错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规劝,就如同隐瞒疾病而忌恨医生一样,宁肯毁灭自己也不醒悟。

原文: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宋?张商英《素书?一》)

句解:研究历史,检验当今,面临是是非非才能不迷惑。

原文: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从政》)

句解:随意送给别人东西,必然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轻信的人必然容易产生怀疑的心理。

原文: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元?赵雪航《评史》)

句解:前门挡住了猛虎,后门又进来了豺狼。

原文: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有好的开端并不难,但能坚持到底就不容易了。

原文: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明?施耐庵《水浒传?序》)

句解:流言蜚语是不真实的,如果去谈论不实之言,就是白费口舌了。

原文: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明?王阳明《近思录?卷二》)

句解:品德还未修成就想建功立业,就像是替木匠砍木头,很少不伤手的。

原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句解: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吹来。

原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莺百年长恨》)

句解:接受别人的托付,就要忠实地为人办事。

原文: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明?冯梦龙《东两列国志》第三十八回)

句解:诚信,是国家的宝物,国民的依靠。

原文:不可以私意喜一人,不可以私意怒一人。(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句解: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欣赏一个人,也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怨恨一个人。

原文: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句解:不能根据一个人一时的好声誉来判断他就是君子,也不能根据一个人一时的坏名声来断定他就是小人。

原文:取友必须端,休将戏谑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一》)

句解:选择朋友必须谨慎持重,不要把交友当成儿戏看待。

原文: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子弟兵。(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句解:比喻面临危险必须是最亲近的人才能同心协力。

原文:悔悟于后,不若省察于前。(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句解:事后痛悔了悟,不如事前考虑周全。

原文:打蛇勿死终有害。(清?王有光《吴下谚联》)

句解:打蛇未使蛇毙命终究会有贻害。

原文: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

句解: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如出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子。

原文:切莫为力量所不能为之事!(清?陆世仪《思辨录》)

句解:千万不要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原文:刀尖上的日子,能过几时?(清?华广生编《白雪遗音?卷二》)

句解:如同面临刀尖一样危险的日子,能过几天呢?

原文:荒迷不悟,则倾覆及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

句解:慌慌张张而又执迷不悟,失败立即就会到来。

原文: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琼琚佩语?政术》)

句解:遇到紧急事故就像没事一样,处理重大事务就像处理小事一样。

原文:丁是丁,卯是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句解:做事严谨认真,坚持原则。

原文: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句解:如果知道有今天的悲惨结局,当初何必非要做呢?

原文: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句解:黄金万两也容易获得,得到一个真心朋友也是非常难的。

原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句解:宁肯付出千刀万剐的代价,也要去实现难以达到的目标。

原文:为惠而望报,不如勿为。(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

句解:给别人一点帮助,就希望别人报恩,还不如不去做。

原文:患难之来,当以心制境,不当以境役心,处处体认,则顺境反不若逆境之受益矣。(清?顾有孝《与吴汉槎书》)

句解:当患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意志战胜不利的环境,不要被环境所制约,而且要处处认真体会。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处于顺境之时反而不如处逆境之中所获得的收获大。

原文:不独为利而仕不可,为名亦不可。(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二)

句解:不仅仅为牟利而做官是不对的,为名声而做官也是不对的。

原文: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清?王豫《蕉窗日二)

句解:不能在高兴之时多言多语,不能在快乐之时轻易做事。

原文: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

句解:不是撑船的船夫,就不要随意摆弄竹竿。

原文:“聪明”二字不可以自许,“慷慨”二字不可以望人。(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

句解:不能自认为聪明,不能希望他人慷慨。

原文:大丈夫能屈能伸。(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

句解:英雄豪杰处于困境时,能忍受屈辱;处于顺境时,能施展抱负。

原文:道是生姜树上生,不应一世也随声。(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

句解:别人说生姜是在树上长的,你不应该随声附和。

原文:话虽来到口边,三思更好。(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巧对补录》)

句解:说话之前要认真考虑。

原文: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清?魏源《默觚?学篇》)

句解:接触之后才能了解实际情况,采取行动之后才能体会做事的艰难。

原文:际兹国步艰难,方当拨乱反正。(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

句解: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时,才应当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