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腊八粥的风味也各有不同,总的特点是北甜南咸。北方人喜欢用江米、红小豆、枣、薏仁米、莲子、桂圆、核桃仁、黄豆、松子等为料煮成甜味腊八粥;而南方人则喜欢用大米、花生、黄豆、蚕豆、芋艿、荸荠、栗子、白果加蔬菜、肉丁和麻油煮成咸味腊八粥;西北地区在粥内还要加入羊肉。
旧时苏、杭、沪一带寺庙制作腊八粥颇为讲究,预先将糯米煮熟,然后风干,大颗的米粒洁白透亮,称之为“兜凑”。《上海县竹枝词》里有一首云:“庵寺僧徒日打斋,粥分腊八按门排。干菱炒栗兼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描写尼庵将腊八粥馈送施主的热闹场面。
旧上海一般人家,除了新丧的以外,都要在腊月初七之夜烧煮睹八粥,至三更,祀于家堂门灶以及陇亩田间,然后全家聚食。并且在八日这天将其馈送亲朋好友,不可迟过中午。送腊八粥者还有用红枣与桃仁等食物制成狮子、小儿等模样的,用以竞巧争奇,腊八节气氛也因而倍增。宝山县过去有个周兆鱼写了一首《腊八粥诗》:“防风粥冬凌粥,粥样新食谱续。浮甑更寻腊八例,七宝合成膏涨腻,桃花杨花粥让味。东家夸粥香,一指偶染如盥蔷;西家夸粥甘,一盂分饷如传柑。豪门终岁饫粱肉,滟光泛泛糁羹玉,不费万钱亦果腹。独惜黄韮百瓮封,霜天镇日米双弓,疮痍满眼无黔突,休话当年画粥衷。”
二、婚姻食俗
(一)相亲订婚食俗
我国传统的民间婚俗,大多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更没有什么恋爱可言。
然而,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都享有选择配偶、谈情说爱的自由,他们常常在一些节日活动或歌圩盛会中,寻觅意中人,并且通过某种特殊的饮宴活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清人赵翼《檐曝杂记》载:“每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若俩相悦,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这种以对歌而相悦,以饮宴而定情的恋爱方式及活动,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颇为盛行。
居住在我国东南一带的畲族,青年男女在对唱情歌时,如果姑娘相中了某个小伙子,等到一起吃饭时,姑娘便特意为小伙子盛饭,并悄悄地将一白纸团或银戒指藏于饭中,以表示对小伙子的钟爱,当地称“装心饭”。男青年吃到尸饭心“,如果对装饭心的姑娘同样钟情,便暗自高兴地将其藏在衣袋里。分别时即以手绢相赠,回家后即请媒人至女家求婚。就这样,一碗米饭成了男女婚恋的媒介物。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姑娘,在盛大节日或歌圩期间,要在家中做好一份清炖全鸡,盛于小盘中携至集市出售。届时,小伙子们将前往”购买“。姑娘对来买的小伙子无情意,则加倍要钱,反之,如果姑娘看中了来买鸡的小伙子,则含蓄与其对答,双方属意后,即携鸡肉隐至密林共食。于是一盘清炖全鸡,便把一对青年男女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黔西北的苗族,也有一种类似阿巴多的”吃恋爱饭“的习俗当地称吃”年伙饭“。不过这种宴会不是小伙子宴请姑娘们,而是姑娘们宴请小伙子。
每逢正月初一至初三,村里的未婚女子便合伙筹备饭菜,做好后用桌凳摆在村口交通要道处。外村男青年按照预先的约定,三五结伴到女方寨中游玩,当他们快要进村时,便用歌声传递信号,姑娘们听到信号,即用歌声作答,彼此不管是否认识,姑娘都可以请小伙子进食,小伙子也不推辞。他们边吃边唱情歌,就是在这种自由、欢快、充满情意的饮宴活动中,播下了一颗颗爱情的种子。
如果说这种特殊的”饮宴恋爱“反映了我国部分少数民地区开放式择偶的婚姻形态的话,那么,在我国大部分汉族地区流行的”饮宴相亲“习俗,则是传统的封建家长制观念在婚姻问题上的反映。
相亲,就是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拜见岳父、岳母。我国许多地主,新女婿上门,女方家庭必饮宴款待,不过这顿饭不是一顿普通的饭,女方父母往往要借进餐的机会,对新女婿进行各方面的”考察“,从而决定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在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男女恋爱一段时间,到翌年正月初,女方家庭要办一桌丰盛的筵席款待新上门的女婿,当地称”考婿宴“。考婿宴上,女方家长特邀本村一位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前辈考问女婿各方面的知识,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有日常生活方面的,也有宗教历史方面的等等。这种考问的方式一般是在自然、融洽的进餐过程中进行的。
除了对新女婿进行‘口试”之外,女婿进餐时的坐相、食相,入席、撤席时的礼仪等,也都是“面试”的内容。有的地方在相亲筵宴上故意安排一些不便取食且易使人“失态”的莱肴,刁难新女婿,如光滑如珠的鹌鹑蛋、半生不熟、油腻肥大的蹄膀、或是滚烫灼热;表面平静的猪油豆泥等。小伙子取食时稍不小心,即可招致同席人的嘲弄,以至于无地自容,造成难堪的局面,有的甚至因此而使姻缘告吹。因此,有些小伙子赴宴时,常常显得十分拘谨和不安。类似这种考婿宴,在其他许多地区也同样存在。
相亲之日,姑娘父母对小伙子的印象如何,是否同意这门婚事,还可以利用食品这种“无声语言”作出答复。
在湖南洞庭湖一些地方,如果丈母娘对女婿比较满意,她便会做一碗甜蛋给女婿吃。甜蛋是用鸡蛋、桂圆、红枣、红糖一起煮成,小伙子接到这碗甜蛋,知道丈母娘同意了这门婚事。
相反,在湖北梁子湖一带,如果丈母娘对新上门的女婿比较满意,便会做一碗瘦肉,面条给女婿吃。如果面条中夹着三个半生半熟的荷包蛋,则表明丈母娘不同意这门婚事,不一会,小伙子便会知趣的告辞。
还有的地方以在筵席上拣什么样的菜给小伙子吃来表示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如拣一个肥大的鸡腿给小伙子吃,则有“请你的脚放勤些,经常到我家来”妁意思,表示同意。如果拣一个鸡翅给小伙子;则有“请你远走高飞”的意思,知趣的小伙子遇此往往羞愧万分。
这种以一顿饭决定姻缘的畸形婚姻,是千百年封建礼教观念在婚姻问题上的反映,这种封建家长制的婚姻形态,至今仍在一些地区隐约可见。
我国民间婚俗,若男女双方相互中意,“八字相合”,并经父母同意,便可正式订婚。订婚之日,男方必备聘礼,聘礼中除礼物饰品外,还少不了一些食物。这些食物除了具有一般食物共有的食用价值之外,而且还都结合婚嫁的主题,含有某种吉祥寓意。
在我国多数地区,茶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聘礼食品。拉祜族有句民谚:“投有茶叶就不能算结婚。”在湘黔一带,男方向女方求婚叫“讨茶”,女方受聘叫“吃茶”或“受茶”,有的地方甚至干脆把聘礼叫“茶礼”。如某家女子已许于人时,则以“已受过人家的茶礼”来说明已订婚约。可见茶是民间婚姻聘礼中的主要礼品。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并非都是美德的,缔结的婚姻也有反悔的时候。贵州三穗、天柱一带的侗族姑娘,如果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就用退茶的方式来退婚。其做法是:姑娘用纸包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亲手拿到未婚夫家,跟男方父母讲:“舅舅、舅娘啊,我没得福分服侍您老人家,你们另找一个媳妇吧!”说完,将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这包茶叶就代表了所有的聘礼,退掉了茶叶,表示退还了聘礼,婚约就此解除。
除茶叶之外,旧时鸡、鹅也是聘礼中的重要物品。聘礼用鸡、鹅,这可能是从古代聘礼中用雁演变而来的。《五礼通考》引《礼志》说:“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关于聘礼用雁的取义,《百虎通·嫁娶篇》中说:“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按台湾学者马之辅先生的解释,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返,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故以雁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按“不违民时”的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原则,因性欲是生理上最强的冲动,男女到了青春期,则要男婚女嫁,倘若婚姻失时,性欲问题不能调节,则难免流于淫。故聘礼用雁,表示婚嫁以时之意。雁转徙飞行,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长幼有序”的儒家思想用于婚嫁,有叔季不得跨越伯仲而成婚之义。故聘礼用雁,实有多重意思。后来由于雁难得、,人们便以鹅或鸡取而代之。今在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民间,仍有以鸡;鹅作聘礼的,不过人们是否知道其中的含意。这就很难说了。“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聘礼自然少不了酒。二酒“与”久“谐音,聘礼用酒,有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天长地久之意。杜佑在其《通典》中对聘礼用酒的意义解释说:“清酒降福”,“白酒欢之由”。酒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以酒作聘礼当然是十分合适的。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当青年男女正式确定关系之后,小伙子上门认亲,总少不了要买两瓶上等好酒孝敬老丈人。
西北地区以畜牧为主,婚嫁聘礼常用羊。《新疆礼俗志》载:“羊酒布帛,视家有无,女家受之后分馈亲友邻居,示得婿也。”羊,乃吉祥之物,《七修类稿》中引《晋书》释“羊”的取义:“羊者,祥也,然则婚之有羊,自汉末始也。”古代“羊”与“祥”同音,以为羊具有吉祥的意思,婚礼最重吉祥,所以羊也就成了游牧地区结婚聘礼中最受欢迎的物品了。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禽畜水产极为丰富,所以鱼、肉、谷、酒成了当地婚嫁聘礼中必用的物品。
北方多种小麦,北方人爱吃面食,面食遂成为许多地方的聘礼物品。河北保定乡间,过去送聘礼少不了馒头和饪。大馒头重五百克左右,因太大不易蒸熟,先蒸小馒头,外加面再蒸,俗称“大包子”。饪又称龙风饼,有圆形亦有方形,表面有龙风花纹,送至女家,各一百个,男家也留若干,双方分送亲友。安徽有句俗话:“吃了饼子,套了颈子”,就是说当女方一旦受了男方的喜饼,则表明这家女子已许配于人了。
岭南多槟榔,岭南人有“宁不食饭,惟嗜槟榔”的传统。在岭南人的婚嫁聘礼中,自然少不了槟榔。不过以槟榔作聘礼,除因槟榔好吃之外,还因为它与尸“宾郎”谐音,古人称贵客为“宾为”郎“,以槟榔作聘礼,有尊敬女方的意思。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用红糖、石榴、莲子、糕点、面条等作聘礼的,这些无非是为了图个生活甜蜜、多子多孙、延年长寿吉利罢了。
少数民族婚嫁聘礼更是多姿多彩。哈尼族商订婚约必不少的聘礼是糯米饭和熟鸡蛋;白族订婚时的聘礼是千瓶酒和只公鸡,当地称为”鸡酒礼“;侗族订婚所送的聘礼除猪肉、酒之外,还有酸鱼一条、糍粑二三团;鄂尔多斯的蒙古人订婚;男方须向女方送五十公斤酒;纳西族订婚聘礼中少不了盐和糖,他们认为糖代表”山盟“,盐代表”海誓“。有了盐、糖,从此情深意笃,决无反悔。
(二)出阁迎娶食俗
出阁是民间俗语,即姑娘出嫁。当男女双方商定婚期之后,男方便开始布置新房;姑娘便着手筹备、整理嫁妆。嫁妆物品陈一般的衣物饰品、日常用具外,有的地方还要在嫁妆中陪上一些食品。不过作为嫁妆的食品,食用价值已不是主要的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借食品的某种吉祥寓意,来表达对新婚的美好祝愿和对婚后生活的殷切希望。
按照我国传统思想,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倘若婚后不孕,这对新婚夫妇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即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各地的婚嫁活动大多包含有”早生子、多生子“的意义;嫁妆中的食品多含此意思。
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各地的嫁妆食品,不难看出,这些食品的名称后面多带有一个”子“字,诸如:瓜子、枣子、豆子、栗子等等。从婚俗角度看,广义的”子“是指”子女“,而狭义的”子“则仅指”儿子“。我国传统上历来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婚后不仅要能生育,而且还必须生儿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故选用瓜子、豆子、栗子等食品,多有祝新人生儿子之意。
陕西一些地方,姑娘出阁时,要在陪嫁的棉被四角包上四样东西--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名义上是给新娘夜间饿了便于取食,实际上是借这四种食品的名字的组合谐音,取意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瓜子)。鄂东南地区,姑娘出嫁时;母亲要为女儿准备几升热豆子<;常用黄豆和芝麻炒制而成),装在陪嫁的瓷坛中,新婚翌日用来招待上门贺喜的亲朋。在当地,”豆“与”都“同音,”豆子“有”所生都是儿子“之意。
在我国各地,鸡蛋是嫁妆中常见的一种食品。鸡蛋有的地方也叫鸡子,江浙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子孙桶“,桶中要盛放喜蛋一枚、喜果一包,送到男方家后由主婚太太取出,当地人称此举为”送子“。笔者曾亲身经历了送子之俗,当时我搬嫁妆,发现两只痰盂里分别放有一把筷子和五个染红的鸡蛋,好奇而又不解其意。待我把嫁妆搬回,几个小孩在他们母亲的授意下,把痰盂里的蛋,-抢而空,后来一问,才知道这是丈母娘要我”快(筷子)生子(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