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厅”平面为三进三间两廊及两跨院布局,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宅第类型。原来的“八面厅”面积更大,有前后二厅,中间以花园相连,后前厅毁于战火,花园也被残踏,两侧及后山的侧厅、厢厅也已相继倒塌,现仅存后厅。据现有的三进三间两廊及左右跨院和柱基残存的前厅、花园遗址分析,作为宅居,整幢建筑中除厅、堂、轩、舍齐全外,还有通风采光的天井5个,供人们活动和设置鱼池盆景用的庭院2个,迂回曲折的院落相互贯通,既有很好的通风日照,也满足了日
常生活之必需。
“八面厅”的精华除平面布局外,它主要特点在建筑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的技艺表现。现存的前进、中进大厅与入口的处理,除体现了门、窗、构架本身自有的功能外,几乎已成了雕刻工艺的集锦。前进入口3个大门顶部的大型砖浮雕,高达3米,横宽17.6米,似是一幅大型壁画。砖雕样式繁多、雕工精细,其回纹卷草、瑞兽鱼虫,繁简适度,棱角分明,与出挑的纹砖、瓦当及下部的青石门框、磨砖衬壁、石刻门槛相映衬,更显出淳朴端庄、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大厅内的木雕梁柱、额枋、雀替、驼峰、牛腿乃至檩条、槛窗及天花板等,琳琅满目,浑然天成,一草一木、一刀一笔都作了细致的安排。精细处,纤毫历历;奔放处,力鼎千钧。整幢建筑的间架尺度、柱枋大小、纹饰繁简等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成功地运用“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技巧。百多年前留下的本色木雕作品,至今仍是富丽堂皇,清光可鉴。其鱼虫瑞兽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人物则肌肤丰满,形神兼备。如八面厅檐廊梁架挑出梁头,为木雕装饰,梁头之上有雕饰华丽、线条丰富的斗栱,梁头下牛腿则用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木雕作为支撑,其雕琢技艺精湛,形象丰富而质朴。
“八面厅”富丽而不俗艳,质朴中又见俊秀。
二十一、兰溪诸葛村民居
诸葛村古称“高隆”,本村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为始祖。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在定居之前,这里虽然荒僻,但“修林茂竹,抚北阙以千里;崇山峻岭,并南阳以齐名”。元代中叶,诸葛氏第26代凝五公诸葛大师到高隆一带定居,靠药材生意发达起来的诸葛家族按传统习惯营建家园,他们按照先祖创造的九宫八卦阵格式,规划、建造他们的村庄。在前后几百年的时间里,诸葛村的建筑成为兰溪一带是质量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最气派豪华的建筑群之一。
诸葛村自然环境不错,村后高山,村前平原,可耕可樵,可渔可猎,并且交通方便,适宜人居。此地风水颇有讲究,有的风水师把它比做“美女献花形”,村落形如展体仰卧的女子。也有风水师把诸葛村的地形称为“葡萄形”,说后世子孙繁衍如同葡萄,累累多实。全族的宗祠丞相祠堂的位置便在牝门之旁,前面的水池就是牝门,非常有利于子孙的繁衍生息。
村落位于8座小山的环抱中,小山似连非连,形成了八卦方位的外八卦。诸葛村格局按照九宫八卦图而建,整体布局以村里的钟池为中心,房屋呈放射状分布,向外延伸的8条弄堂,将全村分为8块,从而形成了内八卦,村里弄堂似通非通,曲折玄妙。村中心的钟池为八卦式的大池塘,布置似太极阴阳图形,有水的一半成阴,另外的一半干地则为阳,池水给诸葛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活泼之灵气。600多年岁月迁移、人世变幻,但诸葛村总体格局依然保持不变。现诸葛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现存有明、清宅居建筑200多座,布局奇巧、结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其楼上厅和前厅后堂楼的建筑造型,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少见。目前该村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厅、堂各有18座,还有3座石牌坊、18口井及8条主巷。其中完好的11座堂为: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和敦复堂。明、清民居建筑群青砖灰瓦的马头墙古朴端庄,民居窗棂上的八卦图随处可见。民居与祠堂、巷道、古井一起组成阴阳之相生相
辅、祥瑞气升画图。
诸葛村在极盛时,有大小厅堂45座之多,其中7座有进士匾,14座有旗杆,最壮观的当数纪念先人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成为宗室祭祀场所。建筑中庭选用了4根直径约为50厘米的松木、柏木、桐木和椿木,寓意“松柏同春”。整个祠堂翼角高翘、雕刻精美、造型庄重、气派威严,充分体现了诸葛后人对自己聪明睿智、鞠躬尽瘁先祖的崇敬之情。大公堂也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建筑位于村落中心,坐北朝南,前面是“钟池”。大公堂为三进两明堂,正门当中额枋上有白底黑字的“敕旌尚义之门”的横匾,大门两侧次间粉墙上楷书“忠、武”两个大字。大公堂内挂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8幅画,令人缅怀当年诸葛孔明的风采神韵和丰功伟绩。三进大厅正太师壁上写着武侯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韵深远,体现了诸葛亮的高洁品质,也成了中国文人的修身格言和毕生追求的终极境界。
二十二、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中段的北面,其东面不远是当年三国曹操的点将台“教弩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明教寺就建在古教弩台之上。李鸿章故居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24岁中进士,曾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在这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谥文忠。后归葬合肥,在合肥东郊大兴镇有李鸿章家的祖坟和祠堂,建有李鸿章享堂。享堂始建于晚清,为一大型多进的四合院。
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鳞次栉比,覆盖了现合肥市淮海路中段的半边街,有“李府半条街”之称。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晚清江淮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现故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后院楼阁,前后共有四进,宅居院落基本为扁狭长形,中厅与后院之间有院墙隔开。大门为三开间,呈凹斗形,前面有檐廊,门外立有两只石狮子。中厅称作福寿堂,设有前外廊,是李府建筑群中室内空间最大的地方,内部陈设华丽高雅。中厅东侧还有书房。后院楼阁为二层楼高,前后楼房有回廊相通,形成环状内院,人们俗称“走马楼”,楼上楼下的梁枋、槅扇、室内门罩等都有精美的木雕,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所以又称“小姐楼”。
二十三、唐模民居
唐模古村位于安徽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处于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之中,它以优美的环境,秀丽的山水,以及甚多的名胜古迹招徕络绎不绝的游客。
唐模村原为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始建。公元923年,汪华的后代汪思立举家迂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易经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认为居住这里可以发达,况且那里还有太祖叔举种植的郁郁葱葱的大片银杏树,经过汪思立等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但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决定按盛唐时的建筑模式和风范来建造这个村庄,取名“唐模”。公元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贯一、许贯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和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记。唐模村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唐模村是一个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也是徽州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唐模在规划布局整体村落及营造、完善建筑生存空间方面是徽州古村落之典范。由于历史、经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唐模得以保存了众多品位很高的徽派古建筑。
唐模古村特色体现为两大部分,其一为水街,唐模水街长达1100余米,因檩溪水穿村而过而形成了这条极具江南水乡色彩的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并形成夹道而建的街道市井。沿街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休息。两岸之间架有10座形态各异的石质平桥,方便居民往来。沿街漫步,可以领略到唐模古村浓浓的古韵。凭栏临水,如置身在明清街市之中,犹如过去南京秦淮河一带之风貌。街区周围有古桥、古祠、古树、古井,可谓古韵悠悠。其二为水口园林一一檩干园,人们说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檀干园。檀干园相传是一许姓富商为偿母亲想一游杭州西湖之愿,而模拟西湖景致所建,人称“小西湖”。檩干园是徽州园林建筑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人们步入唐模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檩干园。檩干园始建于清初,占地十余亩,它不仅是风水文化的产物,更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园内三塘相连,有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笠亭等胜景。更令人流连忘返的是园中镜亭内的宋、元、明、清18位名家的真迹石刻。这些石刻镌刻精致,气势恢宏。古村落中珍藏着的这些珍品,代表着当年徽商经济的繁荣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通过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唐模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而闻名遐迩,现已成为安徽省惟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古村内还有沙堤亭、《同胞翰林》牌坊、铭德堂等景点值得一览。‘
二十四、呈坎民居
呈坎村是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皖南徽州著名古村,是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清代罗兴在《呈坎沿革》中记载:“呈坎地属歙县,原名龙溪。在隋时为荒壤,至唐末始草创为村,改曰呈坎”“盖地仰露日呈,洼下日坎。”呈坎四面高山耸立,东有灵金、丰山,西有龙山、葛山,中为由北向南流的众川河,村庄就在四山夹一河的盆地当中,地形呈现出八卦之坎方。村落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罗氏族谱》也记载:“豫章(今南昌)柏林罗氏堂兄弟天秩、天真于唐末迁居金陵之鸡公山。相传长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曾炼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水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于是定居下来,并改村名龙溪为呈坎。”
呈坎村坐落在黄山、屯溪,歙县的中间位置。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整个村落按《易经》“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选址布局,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巷,现仍发挥着消防、排水、灌溉等功能,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村中有的楼房高达三层,门楼气派,显示户主当年的身份。而那些精致的徽州建筑雕刻,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呈坎古村落选址审慎、布局合理,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呈坎五街大体和众川河平行,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建筑美观,施工精细,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漫步街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景。
呈坎古村目前仍有宋代、元代建筑各一栋,明代建筑30多栋,清代建筑100多栋,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还有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呈坎现有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楼,石桥类型多样,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栋,其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历代古建筑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