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居
48111800000019

第19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16)

参观蒲松龄故居时还可去看聊斋园,聊斋园是一个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大型旅游公园。园内建有聊斋宫、俚曲茶座、满井寺、狐仙园等景点,柳泉和蒲松龄墓园也在里面。“柳泉”乃是一口水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柳泉”两个娟秀大字,系沈雁冰手迹。相传蒲松龄曾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不收茶钱,只要求每人讲个故事。这些妖狐鬼怪的故事,日后成为写作《聊斋志异》的素材。蒲松龄十分喜欢这个地方,故自号“柳泉居士”。

四十五、广州西关民居

为清末广州的旧民居,从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设计到细部装修等,都有它一整套的模式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以大户人家居住俗称“古老大屋”者最为精美。古老大屋又以城西商贾豪绅聚居的西关角一带最多,也最著名,有“甲第云连”之誉。西关角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素有“住家林”之称。街巷是4~5米宽的花岗条石路,两旁大屋与中小形的竹筒屋民居混在一起。

西关大屋多取向南地段,建在主要的街巷上,平面呈纵长方形,临街面宽10多米,进深可达40多米,典型平面为“三边过”,即三开间。现双开间以上布局的清末青砖房屋统称为西关大屋。三开间的西关大屋,其正中的开间叫“正间”,两侧的开间称“书偏”,书偏之名是指取旁侧的书房和偏厅。书偏旁常设有一条俗称“青云巷”的小巷与邻居相隔。青云巷是取“平步青云”之意,具有交通(女眷及婢仆出入)、防火、通风、采光、排水及清粪便侧马桶等多种用途。青云巷的入口处常做成小门楼,当青云巷较长时,则在中段处加设门洞分隔。

正间以厅堂为主,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因其后部上方装有神位和祖先位,又称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及二房(尾房),形成一条纵深的中轴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用天井间隔。轿厅和正厅都是开敞式的厅堂,正厅面常大,是全屋的主要厅堂,也是供奉祖先和家庭聚会议事的场所。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一个房间其后墙一般不设门窗。两侧用房主要有偏厅、书房、卧室、厨房和楼梯间等。偏厅或书房前面常设有庭院,栽种花木、布置山石池水以供游憩观赏。特大型的西关大屋还带有园林、戏台等。建筑立面为青砖石脚砌筑,正间檐下做成木雕封檐板(花荏),大门由脚门、趟栊和硬木门组成,造型别具特色。室内装修和陈设讲究,木石砖雕、陶塑灰塑、槅扇屏门、蚀刻彩色玻璃、满洲窗、琉璃漏花窗等应有尽有。西关大屋可以说是清末时期广州传统民居中的代表作。

竹筒屋为普通居民所住,为单开间,单层居多,局部设二层。它的平面特点在于每户面宽较窄,常为4米左右,进深却很长,一般长达12至20米。从前而后有门厅、正厅、卧房、厨房等。宅中通风、采光、排水、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廊道来解决,平面布局犹如一节节的竹子,故称之为“竹筒屋”。竹筒屋是西关数量最多的一种民居类型。

初期的竹筒屋民居一般是独家使用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西方先进建筑技术的引入,特别是混凝土的应用,使传统的竹筒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由单层独户式宅居变为多层分户式宅居。尽管建筑还是采用原有的联排式布局,宅居平面布置变化不大,但在建筑立面上,由于吸收了西洋建筑的装饰手法,整个建筑感观就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形式。

骑楼式建筑是近代西关马路两侧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为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南方城镇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西关民居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亚热带气候的特点,采用整齐封闭的外墙以减少太阳辐射和防御台风袭击,同时对防火和保持私密性也很有好处。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高侧窗、天窗、疏木条采光井、各种通透和可以活动开启的门窗等来组织自然通风,使居室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西关大屋的室内装修,集中了当时工艺之大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把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琉璃漏花、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各种民间传统的手工艺都应用上去,其工艺精细、匠心别具,有些还是从西洋建筑汲取过来的,做到兼收并蓄,皆为我用。

四十六、巩县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面对伊洛河,背靠邙山岭,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幽美。整个庄园很大,包括祠堂、金谷寨主宅院、普通院落住宅、作坊、栈房、饲养房等,它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区典型的古城堡窑洞庭院住宅。庄园在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而金谷寨主宅院建于清同治年间,约在1862年以后。因康家追慕西晋石崇在洛阳修建的“金谷园”宅第,遂在

邙山岭相地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并取名为“金谷寨”,直至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才算完工,前后历时8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的的第二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返京时路经巩县,康家献上白银百万两,慈禧遂封康家为“百万富翁”,此后康家便以“康百万”驰名中州。

金谷寨主宅院共4个并列的四合院和1个偏窑崖院组成,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其中砖券窑洞16孔,带阁楼房屋13栋,平房22间,建筑面积3020平方米。5个院落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除第一院设有堂屋正房外,其他院落则以砖砌崖窑作为正房。头院内房屋纵轴对称、错落有致,大门设于东南,与倒座的客厅毗连。第二、三、四院都设有垂花卷棚二门,二门前有4米宽的东西走道相通,后院还有2米宽的石径横贯,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型宅第。

康百万庄园富丽豪华,砖木结构精巧别致,叠脊山墙气宇轩昂,门窗棂花剔透玲珑,雕梁画栋风雅华贵,家具陈设典雅古朴,庭院绿化曲径通幽,月门洞开步移景异,山石花木交相辉映,加上得天独厚的黄土崖建筑,给庄园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院落中尤以第三院最有特色,南北纵长42米,东西宽14米,占地588平方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宅院由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青石假山卧于葡萄藤下两株石榴树曲枝遮荫,倒座的门房客厅屋檐凌空,透花门窗雕刻精细。二门前两侧建有两间对称的卷棚顶花房,二门石雕匾额楹联雅趣横生,背面为“花楼重辉”木雕屏风。后院厢房对峙,耳房挂连,石雕花坛将后院隔为两个空间,上面刻有“云龙水兽”、“仙鹤飞虎”、“迎宾宴客”、“躬耕课读”,其构思精巧、雕工细致,是著名石匠车清元的妙手杰作。正北面是3孔砖券窑洞,冬暖夏谅,窑洞的门脸砖雕为缠枝花图案的浅浮雕,窑顶采用透花的女儿墙,整个窑洞造型既烘托出地势环境之美,又体现了雍容的建筑风格。

四十七、龙胜金竹寨

金竹寨位于桂北龙胜县境内,是壮族干栏民居村寨。整个寨子镶嵌在凹形的半山腰上,山上翠竹拂绿,山下溪水流淌,村寨近水傍田,气势昂然。居住环境负阴抱阳,享受到充沛的日照,回避阴湿和寒冷。

从几里之外高山上用竹简引来的涓涓山泉,翻山越岭,跨沟过坎,流进山寨和梯田。寨内溪水山泉常年在民居屋间穿流,迂回曲折、时隐时现、水声叮冬,构成山寨环境的又一特色。

山道曲曲弯弯,好似生命脉络,沟通串联着山寨上下的户户壮家。寨中道路多变,时而拾级而上,时而穿楼过屋,富有情趣。豁然开朗的村寨中心的风水树古木参天,浓阴、滴翠,构成村寨空间环境序列的高潮。

民居沿等高线自由布局,疏密相问。建筑巧于利用自然地形,凌空飞架,不动土地之表皮,不破天然之情趣。叠石为坎、附岩跨越、吊脚悬挑,构成虚实相间的造型。房屋通体木质,毫无粉饰,形成朴实别致的外观。

民居大门不直对道路,设于一隅,藏风得气,隐蔽私密。底层架空,防潮温,抵御虫兽危害,起到“地不平天平”的坡地筑屋找平作用。架空层部分围合空间也是养畜、堆物、农作物加工场地,起到平原地区农家小院之功能,是山区农户不可少的日常活动空间。

入户木梯直接把人引入居住生活层,宽敞的走楼、跑廊光线充盈,视野开阔。

堂屋是居家的主要活动空间,与堂屋大门相对的中轴线上设有“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火塘”是堂屋的中心,它影响和控制着山区民居建筑内部的布局和空间形象。由于壮族的生活习俗,山寨中没有更多的公共建筑。火塘就成了交往的中心,它是壮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人及远方的来客围坐火塘,打油茶,喝壮酒,谈天说地,欢歌笑语。常处不熄的塘火,还象征着子孙生息不断和美好未来的愿望。“火塘”为建筑灰暗的空间带来光明,给简单的山村生活带来欢快和温馨。

卧室在里间或两厢。粮仓和杂物间设在二层的一端,也有用二层以上的阁楼层当仓库的做法。

民居建筑装修虽朴实无华,但门窗棂格,香案烛台,垂花吊脚等,也精工细作,起到了点缀作用。

四十八、鄂西土家族民居

土家族人多居住在湘、鄂、川、黔4省毗邻的内陆山区。他们在雨量多、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自然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建造了一种干栏式的木构架吊脚楼民居,人住楼上,下养牲畜,以避免住所潮湿,还能防止暴雨时山洪水害。

土家族民居布局,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和遵从,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随地形和功能的需要而灵活布局。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或向阳,集居在一起,与自然环境组成了一个协调统的画面,融人工美与自然美为一体。民居建筑视山坡的陡缓,分层筑台,在台地上建房。屋脊既有平行山坡等高线布局,也有垂直等高线布局;屋顶既有做成同一高度的,也有将屋顶逐级下降而成台阶状的。在陡峭的崖壁或山溪旁等复杂地形建房,往往采取悬挑的方法,以争取使用空间。

灵巧多姿的建筑造型,形成了土家族民居的独特风格。在屋檐处理上,土家吊脚楼采用了屋角反翘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其外形给人以舒展向上的美感。建筑平面类型多样,富于变化,规模大小不等。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栱”、“三柱六栱”或“五柱八栱”,大户人家有“七柱十一栱”和“四合天井”的大院,更有数个“四合天井”组成的大型宅院。一栋屋一般是3大间(即四排三间),也有6排5间的,最多的“七柱十一栱”大屋共有10排9间。4排3间的房屋,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是祭祖、迎宾和办理婚丧大事用的地方。两侧厢房叫“人间”,是住人的。“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前面一间作伙房,叫“火铺堂”,屋中设方形火坑,周围用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一个三角架,作煮饭之用。父母住左边“人间”,儿媳住右边“人间”。若有两兄弟分了家,兄长住左边“人间”,小弟住右边“人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抱儿房”。不论大小房屋都设有天楼,楼下住人。天楼有板楼、条楼之分。在卧室上面的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是放各种杂物和粮食的;在伙房上面是条楼。在正房两头,习惯地一头转个“马屁股”,一头接个偏屋。“马屁股”打灶、安碓磨,并做吃饭的地方;偏屋里设猪、牛栏和厕所。较富裕的人家,还在正屋两旁起厢房和吊脚楼。

四十九、德夯苗寨

德夯,苗语的意思为“美丽的峡谷”,德夯苗寨位于峡谷的深处,四周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苗寨依山而建,在峰岩下形成高低错落的青瓦木屋。苗族民居为穿斗式木结构形式,除屋顶的瓦外,粱柱、墙身都用木材来做。平面多采用三开间的布局方式,中间为厅,两旁为房,厨房设在房屋的一侧,形成曲尺形。建筑根据地形起伏,旁侧厢房做成两层楼,二层转角有阳台出挑,上面做有美人靠,里面是姑娘的闺房,称为“小姐楼”。弯曲的青石板路将苗寨建筑串在一起,石板路时而建筑相夹、时而拱桥横卧、时而踏级上下、时而流溪傍伴,人于其中,感到一种清新自然的山野气息。

德夯苗寨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断崖石壁、溪水瀑布、悬崖如削、山色清幽,竹木花草点缀其间,原始森林覆盖群山。九龙溪、夯峡溪、玉泉溪从苗寨的三面而来,相汇于寨中,然后沿天门画壁潺潺流向矮寨。从德夯顺九龙溪上行1.5公里的流纱瀑布,瀑布高216米,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德夯苗寨旁为盘古峰,海拔70O多米,一峰兀立,四面绝壁,是德夯景致最佳之处,传说盘古为苗族人的祖先,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所以该山峰以盘古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