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原文
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①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②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释
①何逊:南朝梁代诗人。
②江边一树:诗人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一株梅树。
赏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这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佩服的南朝梁代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就是看到飞雪就想起故人,思念不已,这样就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唐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做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
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
绝妙佳句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原文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①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释
①瓢:葫芦。
②书空: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给诗人平添了一层愁苦,又不能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反映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自己的孤苦。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了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古人诗文中称葫芦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深刻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
最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绝妙佳句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原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①上青天。
窗含西岭②千秋雪③,门泊④东吴万里船。
注释
①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②西岭:指岷山。
③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④泊:停靠。
赏析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视野。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这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绝妙佳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原文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①数处起渔樵。
卧龙②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①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②卧龙:诸葛亮。
③跃马: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赏析
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了这首诗歌。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苏源明、李白、严武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让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战争频仍的气氛就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绝妙佳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原文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③供多病④,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①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②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③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④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四处飘散和自我的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这样,全诗就给人以这样一幅场景:西山上皑皑白雪护卫着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着万里桥。四海之内布满战火烟尘,兄弟离散在异地他乡,孑然一身飘落天涯,思亲人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疾病缠身,未有丝毫功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出郊外极目远望,世事萧条令人悲伤。
这首诗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悠悠的爱国情。战乱老病,兄弟离散,都使诗人忧愁不已。全诗深广沉郁,意境悲壮。
绝妙佳句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