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原文
忆住一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①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②,童子开门雪满松。
注释
①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
②晦:晦暗。
赏析
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住一师绝非平庸之辈,亦见诗人仰慕之情。
“无事”即“无端”;无端而别,更使人怅恨。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诗人由帝城的晓钟,联想到住一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想起了相别多年的友人。
接着,诗人重现了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一个场景,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烟炉销尽,寒灯晦暗,正是拂晓时佛殿的逼真写照。小童推开出门,只见皑皑白雪,洒满苍翠的松枝,真成了一片银色世界!这西峰松雪图,让诗人重温了昔日相聚时的欢乐,饱含着诗人深沉的忆念之情。
这首诗,境界极美,情致幽远。
绝妙佳句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原文
哭刘司户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①。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②。
注释
①膺:胸。
②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
赏析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应贤良方正试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以师礼待之,宦官非常痛恨,将他贬到柳州司户卒。对刘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
诗的前半写刘冤谪而死。诗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言”指刘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之死的痛惜。“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西汉贾谊因遭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即不及待。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
诗人视刘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怎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我们耳际。
绝妙佳句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原文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①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注释
①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
赏析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牛李党争”激烈,他因娶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抑,仕途潦倒。尽管如此,他与王氏始终情笃意深。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有谁寄棉衣呢?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多么真挚悲切!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
此诗朴素洗练,而又深情绵邈。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功力。
绝妙佳句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