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是你的不必强求,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换句话来讲便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老子》中曾提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的是: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哪个才更关键呢?自身与财物相比,哪个最重要呢?拥有功名利禄与失去生命相比较而言,哪一个才是真正地拥有,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失去呢?因此说,太过于在乎名利地位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你有很多宝藏,万一有变则一定会蒙受巨大的损失。类似追随利的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会蒙受屈辱,失去你最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富有辩证法思想,告诫我们应该以各种角度看待得失。也许一个人能够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总是吃亏,就会认为自己有所损失,慢慢地就会心理不平衡,因此,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愿因吃亏而忍气吞声。所以,在行事之前务必要分清楚,避免最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麻烦也随之而来,可所想得到的却全都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曾经有次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战火快速向鲁国单父领域推进,这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恰好是麦子收割的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马上就可以收割入库,可爆发了战争,眼看到手的粮食会被齐国抢走。当地的乡亲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快要熟了,应该趁齐国大部队还未到达的时候,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无论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另一个也觉得:“是啊,如果打出粮食来,就能够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但齐国的军队却不能把抢走的麦子当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维持不了多久。”虽然乡中父老多次请求,宓子贱坚决不赞同,一段日子之后,齐军一来,单父地区的小麦被一抢而空。
因这件事,很多父老抱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气愤,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收成不好,我们明年重新再种。假如官府这次宣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没有种的则会不劳而获,白白得到好处,当然,单父的黎民确实可以把麦子抢回一部分。可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反而会期望敌国入侵,民风也会变得很糟糕的,不是吗?事实上,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鲁国的强弱几乎起不到作用,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而变得强大,更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变得衰弱。可是,假如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黎民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却可有意外收获的心理,那可就变成侵犯我们鲁国的大敌了,而且到时候,这种侥幸取利的心理并不能顺利消除,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回绝百姓劝告是有原因的,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觉得失去的只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丁点粮食,而让民众有得财得利的侥幸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永恒的损失。得与失如何去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因此,忍一时的失,可以收获永久的得,也许忍住小失,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太过于在乎名利地位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你有很多宝藏,万一有变则一定会蒙受巨大的损失。类似追随利的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会蒙受屈辱,失去你最宝贵的东西。